美章网 资料文库 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综述范文

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综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综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综述

“九五”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棉花生产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棉花种植规模曾达到178.2万hm2;2008年棉花总产曾达到301万t,占全国棉花总产的40%,有效维护了国家棉花安全。只要国家有需要,扶持有力度,新疆具备种植200万hm2、年产400万t原棉的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以后,棉花市场剧烈波动,农民增收风险越来越大,自治区决定适当压缩种植面积,主攻单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10年新疆棉花面积146万hm2,总产248万t。子棉开秤价南疆为9~9.5元•kg-1,最高价达15元•kg-1,均价约为11.9元•kg-1。北疆开秤价7.5~8元•kg-1,最高价11.9元•kg-1,均价约11.2元•kg-1。子棉收购价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区子棉收购均价11.6元•kg-1,较上年提高5.4元•kg-1,增长87.1%。因棉花价格涨幅太大,农业发展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规定子棉收购贷款上限为8.6元•kg-1,放贷量很少。棉花收购主要是社会资金完成,其中多为内地棉纺企业自筹资金和其它社会游资入市大量收购。

1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分析

1.1近期棉花生产概况

1.1.1棉花发展成效明显。“九五”以来,新疆棉花生产围绕“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质量,提高单产,节本增效”的发展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生产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棉花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103.71万hm2扩大到2010年的146万hm2,增长了40.8%;总产量由160万t增加到248万t,增长了55%,棉花单产由1530kg•hm-2提高到1980kg•hm-2,提高了29.4%。

1.1.2实现了优势区域布局。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疆棉花生产逐步向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基础好、产量水平高的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三大优势产棉区[1-3]。南疆棉区: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西北部、西南部、南部,包括和田、喀什、阿克苏、克州、巴音郭楞等5个地(州)。本区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190~220d。棉花种植规模在93.33万hm2以上,占种植面积的64%,产能维持在260万t。本区单产水平高,适宜种植优质陆地棉和早熟海岛棉以及彩色棉花,品种主要有中棉所系列、新海系列以及新陆中等系列,品质优良。北疆棉区:主要集中在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包括博州、塔城地区、昌吉州以及克拉玛依市。本区光热资源较丰富,夏季气温较高,温差较大,平均在14~16℃,有利于棉花干物质的积累和经济产量的形成,无霜期160d以上。棉花种植规模在46.67万hm2以上,占种植面积的32%;产能维持在130万t。适宜种植早熟、特早熟陆地棉以及彩色棉花,品种主要有新陆早系列,总体品质次于南疆棉区。东疆棉区:主要集中在吐鲁番盆地及哈密市。本区光热资源非常丰富,无霜期200~230d,属于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棉花种植规模在4.67万hm2左右,占种植面积的4%;产能维持在10万t。适宜种植中熟陆地棉、优质长绒棉,品种主要有新陆中系列、岱字-80等,衣分较高。

1.2棉花对新疆农业经济的影响

1.2.1促进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棉花生产已遍及14个地(州、市),包括160个县(市)、团(场),产值占全区种植业产值的65%,全区约有50%的农户(其中70%以上是少数民族)从事棉花生产,农户棉花收入占家庭现金收入的比重高达57%。据统计,2003年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52元,2010年达到4643元,增长1.16倍,其中35%以上来自棉花,南疆更占到50%~70%。棉花主产县棉花加工产值占工业产值的60%~80%,棉花加工、销售提供的利税占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

1.2.2棉花收益波动较大。据自治区发改委《新疆农牧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显示,2003年我区棉花每公顷总成本为8907.9元,2004年为9277.5元,2005年为14903.1元,2006年为15267.45元,2007年为16495.5元,2008年达到18195元,呈现大幅上涨趋势,年际涨幅在17.03%左右。2003年棉花每公顷纯收益为13399.8元,2004年为4843.2元,2005年为7385.4元,2006年为5818.65元,2007年为7523.7元,2008年1335元,2009年5385元,2010年22500元。棉花收益随子棉收购价呈波浪状上下波动。

1.3优质棉基地建设情况新疆优质棉基地按照“九五”做大、“十五”做优、“十一五”做强的方针,坚持“主攻品种,调整结构,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发展产业,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完成三期项目总投资103.3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5亿元。新增耕地26.85万hm2,改造中低产田35.98万hm2,兴建水库17座,打井5480眼,渠系防渗6.05万km,建设水电站6座,建设种子田4.06万hm2,三级种子体系配套120个,育种平台及中心建设4座,生产示范节水灌溉工程22.46万hm2,建设90个病虫害监测站点和106个技术服务站点,建设10个专用肥厂和3个棉花质量检测体系。

1.4棉花科技支撑情况

1.4.1棉花品种及品质。选育出一批抗病性强、纤维品质优良的普通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以及适于机械采收的优质棉花新品种,其主要质量技术指标均达到或接近美国棉花贸易的最高标准。这些品种的育成使全区棉花品质和抗性得到显著改良,纤维强度较原主栽品种提高1.5cN•tex-1左右。其中优质超级长绒棉新海16号和21号的比强度达到32.8~34.7cN•tex-1,综合品质可与世界长绒棉公认高品质品种埃及Giza70相媲美。成功育成了新陆中系列和适合北疆种植的新陆早系列多个品种,部分新品种的绒长为32~33mm,比强度达到34~37cN•tex-1,各项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6]。

1.4.2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我区重点推广了以“高密度栽培+膜下节水滴灌技术”为核心,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化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各项技术集成配套技术[7-20],开展了大面积高产攻关,公顷产皮棉2250~2700kg。2010年,地方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面积达80万hm2,较2003年增加了80%以上;膜下滴灌面积42.93万hm2,占棉花种植面积的45.5%。

1.5生产环节扶持政策落实情况

1.5.1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中央棉花良种推广补贴于2007年开始实施,2009年实现全覆盖,地方补贴面积100多万hm2,补贴资金2.27亿元。项目实施效果比较好,每个县确定2~3个品种进行补贴,促进了棉花品种区域布局,有效控制了品种“多、乱、杂”现象。

1.5.2政策性保险补贴。2007年,国家安排新疆实施棉花政策性保险试点,棉花承保面积65.6万hm2,保费率7%,保额6000元•hm-2,承保比例达到36.8%,参加棉花保险农户达到66万户。2008年棉花政策性保险在我区全面铺开,其中中央财政补贴承担35%,自治区财政补贴承担25%,地、县、龙头企业、农户共同承担40%,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救灾资金压力,为受灾棉农及时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规避植棉风险,发挥了主要作用。

1.5.3高新节水补贴政策。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通过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实施了以膜下滴灌技术为主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地方完成投资5.83亿元(国家补助资金2.57亿元),共完成各类节水工程82项,节水灌溉面积达9.07万hm2。自治区财政2009年补贴资金2亿元(13.33万hm2,每公顷1500元),2010年补贴6亿元(20万hm2,每公顷3000元),实现地方棉田高效节水灌溉46.67万hm2左右,推动了新疆节水农业的发展。

1.5.4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2005年,中央开始安排我区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1000万元,2006年达到1800万元,2007为6200万元,2008年达2亿元,2009年5亿元,2010年8亿元。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很快,除棉花打顶和采摘外,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2新疆棉花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棉花生产的效益不稳定,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近几年,新疆棉花生产中所必需的柴油、种子、农膜、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和人工费用的大幅上涨,使棉花生产成本逐年提高,每公顷仅在化肥、地膜方面的投入较2003年增加3000~4500元。同时,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生产总量的增长,新疆棉花采摘用工和采摘费用不断增加,2010年采摘工达到60多万个,包含采摘人员食宿、路费等,人工采摘棉花成本已达1.8~2元•kg-1,占棉花生产总成本的1/3以上。植棉效益不稳定,影响到棉农的植棉积极性,新疆植棉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小麦实行农资综合补贴后,加上复播作物,综合效益已高于棉花。2010年棉花市场价格是个特例。

2.2自然灾害频发,植棉风险加大新疆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生态脆弱,灾害性天气发生多,每年春夏季的霜冻、低温、大风、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天气,严重影响了全疆主要产区的棉花生产。据统计,2003-2008年全疆主产区棉花遭受各类自然灾害面积达79.96万hm2,绝收10.66万hm2。资料显示受灾面积呈逐年加大趋势。2009年南疆棉区旱情严重,造成8000hm2绝收。2010年低温冷害、冰雹、大风、阴雨叠加出现,棉花生产受害严重。2.3科技推广力量薄弱,技术到位率低虽然经过“十五”、“十一五”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的扶持建设,设施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新疆棉花生产科技服务体系仍然存在技术服务设施落后和不配套、人员队伍不稳定的现实情况,影响棉花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2.4多熟制和果棉间作弱化了棉花生产南疆在发展特色林果业过程中,棉花和小经济作物多熟制以及果棉间作种植模式的普遍采用,喀什、阿克苏、和田3个地区果棉间作面积已达棉花面积的40%~60%,巴州的果棉间作也呈扩大趋势。据测算南疆果棉间作面积达到40多万hm2,占地方棉花种植面积的40%左右。果棉间作林果占地30%,遮阴、争水肥等影响棉花产量20%;大型机械作业无法进行,影响耕作栽培质量;水肥管理与生长所需有矛盾,解决难度大,整体弱化了棉花生产[18]。

2.5良繁体系相对较为薄弱,三圃田制种技术落实不到位棉种加工企业缺乏区域性种子生产龙头企业,自主研发及科研创新能力较低,优良新品种的育、繁、推脱节;种子加工企业生产管理不规范,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和盲目降低成本,造成种子棉加工、收购环节把关不严,优良品种种性退化,种子质量下降。棉花商品种子生产不规范,三圃制种田落实不到位,原种纯度不达标[21-22]。

2.6棉田残膜污染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1990-2010年间新疆共使用地膜约156万t,2010年新疆地膜覆盖面积近237.33万hm2,约占新疆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7%。目前,新疆农田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70.2kg•hm-2,棉田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109.5kg•hm-2,较2001年增加105%,其中样点棉田中废旧地膜残留量最高的达399.75kg•hm-2。据测定播在残膜上的种子,烂种率可达6.92%,烂芽率达5.17%,减产达12%左右,并影响农机作业质量。究其原因,一是棉花生产中为降低植棉成本,大量使用0.008mm以下的非标准超薄地膜,难以回收,加重了残膜污染;二是残膜回收措施、手段不够,加之回收残膜没有直接经济效益,难以调动广大棉农的积极性;三是缺少相应的鼓励政策开展标准地膜生产、残膜回收和利用,质量、信誉好的地膜生产企业无优惠政策扶持。

2.7棉花异型纤维含量较高,收购加工过程尚需规范由于新疆棉花人工采摘过程中尚未完全采用白色棉布帽、拾花袋、棉布口袋、棉布晒花垫布,部分棉农仍采用塑料编织袋采摘棉花,且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头发、塑料编织物等异性纤维混入棉花中。同时,因未完全执行随摘随收、统一储存的采收管理办法,棉农采摘的棉花多在自家存放待售,受各自棉花存放条件限制,在存放过程中极易混入异性纤维,导致异性纤维含量较高。另外,由于新疆棉花轧花加工能力过剩,造成收购市场无序竞争,棉花品种混杂,检验环节简化,使得棉花收购质量无法保证,表现在混等混级和“三丝”问题突出,高品级棉花比率逐年减少,棉花整体质量下降。2007-2009年3年对大包检测结果,新疆细绒棉高品级棉比率分别为29.1%,24.5%,13.5%;纤维长度30mm及以上棉比率22%,19.3%和8.6%;麦克隆值A级比率41.3%,39.7%和37.5%。

3促进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3.1发展措施

3.1.1调优种植结构,内涵挖潜,提高植棉效益。“十二五”期间将继续统筹兼顾,调整棉花产业结构,种植面积稳定在153.33万hm2左右,向优势区域集中,改良培育新品种、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总产;妥善处理好棉花与粮食、特色林果等方面关系,重点是果棉间作矛盾。在棉花内部,依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长绒棉、中长绒棉、有机棉、彩棉等优质专用棉生产,改变目前纺织品种结构类型单一的局面,走内涵挖潜的路子。

3.1.2实施科技兴棉战略,提高植棉水平,增强棉花生产综合竞争力。一是要大力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此项技术已经成熟,被广大农户认可[12-15],争取实现“十二五”棉田全覆盖。二是要实现棉花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到位;三是强化棉花品种管理。在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扶持下,严格实行品种区域布局,防止品种混杂退化。还要加强棉花良繁区及“三圃田”建设。同时,加大对杂交棉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3.1.3加快推进机采棉推广步伐,有效缓解季节性劳力不足的局面。充分利用国家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措施,加快机采棉推广速度,重点研究耕作制度、品种、机具的配套等,由点到面,稳妥推进。

3.1.4全面实施好国家相关补贴政策。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棉花良种补贴、棉花政策性保险补贴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各级农业、财政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足额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中,充分发挥节本增效的作用。促进棉花品种区域布局,有效控制了品种“多、乱、杂”。缓解地方财政救灾压力,为受灾棉农及时恢复生产,规避棉农植棉风险。

3.1.5提高棉纺能力,延长棉产业加工链。“十二五”将新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具有影响力的棉纺织生产基地,棉花加工量达100万t,较2010年增加52万t,年均增长18%。纺能达800万锭,气流纺12万头。

3.2发展建议

3.2.1继续加大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建议国家采取长期、连续性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继续大力支持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中央财政投入提高到15亿元以上为宜。

3.2.2实施棉花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建议参照粮食扶持政策,对新疆棉花实行农资综合补贴,补贴标准建议为750元•hm-2。

3.2.3实施棉田高标准节水补贴。建议国家对新疆采取高效节水措施的棉田每公顷补贴4500元。

3.2.4提高棉花良种补贴标准。建议将棉花良种补贴标准由225元•hm-2提高到450元•hm-2。3.2.5残膜回收和使用标准膜补助政策。建议实施棉田残膜污染治理和回收利用补贴300元•hm-2,使用标准农膜(0.008mm以上)专项补贴180元•hm-2。3.2.6建立棉花最低保护收购价。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出台棉花收购的最低保护价政策,避免棉贱伤农,挫伤棉农植棉积极性。

3.2.7增加机采棉推广补贴。建议国家财政对机采棉进行补贴。主要用于采棉机械购置补贴以及机采棉的辅助配套设备如运棉车、轧花设备、清花设备的添置或改造补贴。

3.2.8提高棉花政策性保险补贴中央负担额度。建议提高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对棉花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由现行的35%提高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