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山西棉花产业情况及策略范文

山西棉花产业情况及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山西棉花产业情况及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山西棉花产业情况及策略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植棉面积在6.67万~10.66万hm2,主产区在运城市和临汾市的宜棉区,部分在晋中市等;有25万户棉农从事棉花生产活动,从业人员约60万人。近年来,植棉成本上升,效益下滑,棉农种棉积极性下降。针对这一现象,作者于2010年12月份赴运城市辖区的永济市、临猗县、盐湖区、芮城县、夏县、万荣县、新绛县和临汾市辖区的襄汾县等8个县(市)的10个植棉村,对棉花生产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走访,了解棉花产业的技术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藉此提出改善棉花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更好地为棉农和棉花生产服务。

1山西省棉花产业概况

1.1产业布局山西植棉区属黄河流域棉区。按照不同的气候类型,山西植棉区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中熟区、中早熟区和特早熟区。中熟区主要分布在运城市,中早熟区分布在临汾市,特早熟区以晋中市及周边地区为主。1978年以前,全省有30余个植棉县(市),植棉面积最高达到36.7万余hm2。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山西省粮食和果蔬面积逐年增加,植棉面积逐年缩小,棉区迅速南移,现在主要集中在晋南的运城市和临汾市。山西棉花迅速南移的原因是:临汾以北的特早熟区受气候条件所限,棉花产量低,单位面积效益差,棉花产业链脱节,产品以自留自用为主。晋南棉花产业的续存主要是因为气候条件有利,棉花产量高,单位面积效益好,棉花产业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较完整的产业链。由于国家近年来对粮食作物的政策性补贴,果蔬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粮棉价差降低,棉花已由原来农村经济作物中的第一位,降到和粮食作物产值相近的位置,植棉土地已由过去的一类优质田转移到二、三类农田或者盐碱下湿地、果林行间等[1-3]。

1.2产业规模近年来,全省植棉面积在6.67万~10.66万hm2,运城市植棉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5%以上,临汾及以北地(市)仅占到不足5%。全省棉花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棉花的1.5%~2.0%,单产居全国中等水平。2006年植棉面积10.91万hm2,每公顷产皮棉1080.0kg,总产皮棉11.78万t;到2010年,植棉面积8.20万hm2,公顷产皮棉978.0kg,总产皮棉8.02万t。

2山西省棉花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棉农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目前,棉花种植从业人员以40~59岁的中年农民为主,占到总数的2/3;30多岁的青壮年和60以上的老年植棉户占到约1/3,20岁左右的青年则很少从事棉花生产;初中毕业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近90%。在运城和临汾棉区,农村人均土地较少,青壮年劳力以外出打工为主,在家务农的多数为留守的中老年人,棉花成为他们主要的种植作物和重要收入来源。棉花属于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的作物,植棉工作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认知能力和获取途径较少,减缓了植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2棉农植棉规模小,方式落后在山西省棉花主产区,棉花种植主要仍以一家一户种植模式为主,棉农多数以种植责任田或少量承包地种植棉花,规模从0.07hm2到2.40hm2不等,平均每户种植0.46hm2,种植0.07~0.33hm2的农户占55.2%,0.33~0.67hm2的农户占10.4%,0.67~1.33hm2的农户占28.4%,1.33hm2以上的农户占6.0%。根据估算,2010年每公顷棉花的净收益只有7050元,棉花投入产出比例极不协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棉花种植仍然是分散经营,管理较粗放,棉花生产中化肥和农资投入比例较大,而且棉花的田间管理较复杂,机械化程度低。因此,面积越小的种植户越倾向于种植小麦、玉米等容易管理的作物,植棉积极性降低。长期以来,山西省棉花种植方式都是采用常规的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其播种方式为条播,光子直播每公顷用种子30.0~45.0kg,毛子每公顷用种60.0~90.0kg,既浪费了种子,又增加了定苗的工时和费用。种植杂交棉因种子价格高则成本增加更为突出。若使用棉花精量播种机播种就可实现每穴1~2粒的精量播种,每公顷可为农民节约一半的种子费用和15个工时的定苗费用。棉花播种后管理以人工管理为主,包括间苗、整枝、打顶、喷药等。棉花采摘现在全部采用人工方式,种植面积小的农户(人均0.33hm2以下)基本可以自己完成采摘,植棉大户则需要雇工采摘[4-5]。在棉花产量构成要素中,群体成铃是最重要的。在合理的群体中,单株成铃越多,群体成铃越多,子棉产量则越高;相反,如果群体过大,造成严重的荫蔽,或7-8月份遇到阴雨寡照天气,单株成铃锐减,群体铃数大幅下降,将严重减产。所以棉花生产的关键是按照地力水平进行合理的群体配置。大部分棉农仍然延用过去的“大群体、小个体”抗逆栽培技术模式,棉花密度普遍过大,达到每公顷7.5万~9.0万株,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棉田密度在每公顷10.5万株以上。7-8月份遇到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则高密度棉田下部烂铃病铃增多,中、上部铃脱落严重,单株成铃数迅速下降,棉花产量骤降。

2.3棉花种子市场混乱在山西省各主产棉县(市),棉花品种“多、乱、杂”是一个普遍现象。一般认为,棉农种植主要追求高产,而调研结果显示,棉农把稳产放在高产之前。通过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棉花种子市场混乱,难以保证稳定的产量。棉农每年出售子棉,第二年在市场上购买新的种子种植。在目前种子经营比较混乱、品种众多的条件下,棉农一般很少继续种植上年的品种,也可能遇到名称一样但实际品种不同的情况,因而产量存在年际波动,稳产就难以保证。调查中了解到,一个村种植有十多个到几十个品种,来源和渠道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品种名称相同但表型不同,产量和品质更是相差甚远。对于这种情况,迫切需要行政执法部门进行大力监管,建立可靠的鉴定和监管体系,保证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证棉农能够购买到真实可靠的种子,为实现棉花稳产高产保驾护航。从棉花品种培育单位所在省份看,山西省目前种植的品种主要来自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份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甚至有未审定品系或自留种等。这不仅给棉农选择品种造成了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实施棉花优质棉基地建设。特别是有些棉花品种没有通过山西省审定(认定),也没有经过规范的引种试验,其种植存在生态适应性风险。

2.4初加工业设备落后、收购秩序混乱山西省内棉花产区棉花加工企业有320余家,加工能力在60万t左右,高出山西省产棉总量的一倍还多。虽然整个棉花加工产业规模庞大,但小作坊式加工企业过多,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导致棉花加工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为了争夺原材料,棉花加工企业竞相抢购棉花,加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经常导致棉价异常波动。而且,一些中小企业在棉花收购竞争中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一试五定”政策收购,降低了收购标准,导致终端商品棉加工质量普遍下降[6-7]。

3棉花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与需求分析

棉花是管理较为复杂的大田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还要经常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因此,在生产中会经常遇到各种限制棉花丰收的因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山西省南部棉花主产区,限制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品种>虫害>病害>气候>栽培管理>草害。

3.1棉花品种对于棉花品种,限制因素排序为:产量水平>抗病虫性>耐逆性>品种特性>品种类型>生育期。在产量水平上,对稳产品种的需求略高于高产品种,稳产的品种更能保障棉农的丰收。在抗性水平上,棉农对抗病品种和抗虫品种需求较强烈,对抗除草剂品种需求较少。在耐逆性上,耐旱性是棉花生产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属典型的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比较紧缺,解决耐旱性是棉花获得稳产的保证。在品种特性上,棉农对大铃品种情有独钟,这主要是因为大铃品种吐絮畅、易采摘;出售产品以子棉为主,对优质品种和高衣分品种需求较小。在品种类型上,对常规品种的期望大于杂交种。目前在山西省棉区推广的品种主要为常规种,但对杂交种仍有一定的需求。在生育期上,偏好早熟性好的品种。早熟品种可以提早采摘上市,获得较好的收益;生育期与目前品种相当的因其往往产量较高,也比较受欢迎;晚熟品种的需求较少。综上所述,符合棉农需求的品种是稳产、抗病虫、耐旱、大铃的中早熟常规品种或杂交种[8]。

3.2棉花虫害威胁棉花生产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虫害,就危害程度来说,蚜虫>棉盲蝽>棉铃虫>蓟马>红蜘蛛>棉象甲>烟粉虱。这与抗虫棉应用前已有较大的变化,排序基本符合抗虫棉棉田虫害发生的规律,蚜虫和盲蝽上升为主要害虫。蚜虫是棉花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棉农为防治蚜虫一年至少需要喷药6~7次。棉盲蝽近年来从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对棉花生产影响也较大。另外,在新绛县和襄汾县,烟粉虱、棉象甲和红蜘蛛上升为主要害虫,呈偏重发生,给棉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襄汾县一户棉农因为棉象甲危害,2010年每公顷子棉产量只有约2250kg,远远低于当地的平均子棉产量(3600kg)。在虫害防治技术中,棉农对转基因抗虫棉有迫切需求,尤其希望培育出抗蚜虫的转基因棉花。

3.3棉花病害病害种类对棉花生产影响的排序为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或早衰或萎蔫病)。近年来,枯萎病在山西棉区发病呈上升趋势,主要在苗期发生,引起叶片干枯甚至植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黄萎病的发生情况也较严重,对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影响。红叶茎枯病(或早衰或萎蔫病)属于生理性病害,近几年有较严重的发生,需要合理运筹水肥、平衡棉花源库关系,防止其大发生。解决这三种病害的最好办法是提高品种本身的抗病性,因此,育种者对于抗病新基因的发掘仍将是今后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9]。

3.4气候因素气候对当地棉花生产的影响很大。虽然春季冷害与秋季多雨是造成2010年棉花减产的重要原因,但山西省常年干旱对棉花生产影响最为明显。棉花自身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这几年有部分棉农将棉花种植到滩涂地和灌溉条件较差的耕地,这类土地上大面积植棉对棉花的抗旱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多年的棉花栽培实践,棉农积累了应对旱灾的丰富经验:地膜覆盖是抗旱的首选措施,应用技术也比较成熟,可以有效减少水分的蒸腾;其次,培育耐旱性强的品种也是应对干旱气候的一条重要途径。

3.5栽培管理及技术目前的棉区大多数为老棉区,有经验的棉农已掌握了基本的栽培技术,通过合理栽培能够较容易获得棉花丰收。在常规栽培措施上,水、肥的运筹是两个主要方面。灌溉技术需求:一是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精确浇水时期和用量;二是要改善水利条件。除了常规的栽培技术外,棉农急需的栽培技术包括轻简化栽培技术、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技术、抗旱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和新型种植方式。反映出限制农民植棉的主要因素是投工投资太多,而相对效益偏低。

3.6棉田草害山西省棉花种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面积种植,田间杂草没有得到棉农的重视。棉农普遍认为,苗期的草害基本能通过使用除草剂和地膜覆盖得到有效控制,封垄前也可以通过中耕进行除草。主要是对封垄以后的杂草缺少有效的防治措施,只能靠最原始的办法———人工拔除。但随着棉花集约化的发展和人工成本的增加,棉田草害将成为植棉的一个重要障碍。棉农认为杂草防除技术主要依靠新除草剂,其次是抗除草剂转基因棉花和施药新方法。从国际棉花生产发展趋势看,使用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可以作为防治棉田杂草的重要措施[10]。

4稳定棉花生产的应对策略

通过走访调研可以看出,在现阶段棉花价格体系不变的大环境下,由于果蔬涨价,国家对粮食进行政策性大幅度补贴,棉花生产投资多,管理投工多,植棉效益不高、不稳,棉农很有可能弃棉种粮、栽果种菜,山西棉花产业将继续萎缩,面积有可能降到6.67万hm2以下。因此,作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可以稳定棉花生产。

4.1规模化种植要改变分散经营效益低下的局面,可在国家土地流转的政策引导下,将农村零散棉田集中转包给植棉能手,实行集中经营、规模化种植,加大机械化操作程度,减少人工劳动,科学控制棉田的投入,降低植棉成本。

4.2加快培育适合集约化生产的棉花品种加大育种科研支持力度,重点培育抗病、抗虫、抗旱及适合机械收获的稳产丰产棉花品种,加快棉花集约化生产的进程,降低棉花生产的风险和成本,保障棉花安全高效生产。

4.3棉花良种全覆盖利用3~5年时间,筛选各区域主推品种,选择大型有资质种子企业繁殖良种,在国家适度补贴的前提下,把优良棉种低价推广,全面实现植棉良种化。

4.4大力推广植棉新技术,降低劳动力投入广泛宣传“地膜覆盖春棉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范”和“晋南抗虫棉高产、高效生产指导方略”技术内容,使山西主产区植棉农户一家一份,让棉农看着“标准”种棉花,对照“挂图”管庄稼。推广应用精量播种技术、机械化施药施肥技术,研制推广中小型棉花收获机械,提升植棉的机械化程度。

4.5组建专业队伍,服务棉农生产以行政村为单元,组建棉花精量播种、田间机械化管理、病虫害防治的专业队伍,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减免农机具配备费用与服务税费,对植棉户实行合理的有偿服务。

4.6稳定棉价,建立规范的棉花收购与加工体系稳定棉价是保护面积、保障棉花总产的最有效办法。目前我国制定的棉花最低保护价就是对稳定棉价的有力支撑。对棉花收购商户进行培训上岗,由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规范原棉的市场收购。延伸棉花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棉花深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整个棉花产业的结构升级,以实现棉花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