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棉花生产的问题及策略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安徽省宿松县座落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是国家级优质棉基地县。棉花是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特别是沿江洲区,植棉历史悠久,历年植棉面积约2万hm2,主要耕作制度是油(麦)-棉两熟,也有少量的棉花一熟。为了解决茬口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的需要,棉花采取营养钵育苗移栽,普及率达100%。由于受种子市场及气候的影响,宿松县2011年棉花生产存在不少问题,笔者通过调查总结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供今后的棉花生产参考。
12011年宿松县棉花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棉花品质差。
(1)品种多乱杂,纤维一致性差。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县栽培品种有100余个,主要是转基因杂交抗虫棉,其中鄂杂、荆杂系列占50%左右,中棉所系列占20%左右,其它占20%左右;其次是转基因常规抗虫棉,如皖棉16、鄂棉23、中棉所系列等,占5%左右;再次就是棉农自繁自用的转基因杂交抗虫棉F2,占3%左右;还有极少数的非抗虫棉品种,占2%左右。以上诸多品种中,鄂杂、荆杂、中棉所系列等,子棉产量高,衣分高,纤维长,品质好,铃大好拾花,深受各方欢迎;其他品种,子棉产量一般,衣分低,纤维短,品质较差,只有个别性状受欢迎。
(2)栽培管理粗放,加上天气影响,致棉花生育期较常年偏迟20d左右,霜后花率偏高5%。
(3)化控不到位,田间荫蔽度高。8月下旬低温阴雨,又不施药防治铃病,致铃病发生较重,平均烂铃率15.8%。(4)棉农习惯于棉花采摘不戴布帽,采摘运输用塑料编织袋,晾晒在自家小晒场,棉花异性纤维严重超标,皮棉品质人为降低严重。
1.2冬春连旱,影响营养钵育苗。2011年宿松县遭遇了有史以来的严重冬春连旱,塘、河、港、水库严重干涸,制钵用水全靠肩挑车拉。苗床浇水、消毒不足,致使发芽不整齐,发芽率偏低,盖膜时间延长,苗病偏重发生。
1.3春夏连旱,影响移栽及成活。5月份持续干旱,致部分马肝土地根本无法移栽。沙壤土地虽能勉强移栽,但成活率大幅降低,缓苗期也延长20d以上。
1.4梅雨特多特强,内涝严重,受渍棉田棉苗僵而不发。6月3日至7月19日的梅雨季节总降水量达468.8mm,其中几场强降水引起了严重的内涝。特别是沿江洲区主产棉区,受害更大,受淹死苗改种玉米300hm2,受渍棉田1000hm2,棉苗僵而不发。按棉农的话就是“棉苗越长越小”。
1.5中耕施肥后遇低温多雨,致枯(黄)萎病大流行。7月上旬中耕施肥,棉苗根系损伤多,有利于枯(黄)萎病菌的侵入,7月中旬又低温多雨,有利于枯(黄)萎病菌的繁殖,致2011年枯(黄)萎病大流行。据7月21日调查,平均病株率27%,最高46%;7月8-9日施肥地,发病普遍偏重。
1.6滥用除草剂,药害重。据笔者调查,一年内使用除草剂最多的为7次,并多为10%草甘膦水剂。有部分棉农已连续3年在油菜收割后用水稻田除草剂乙•苄或(丁•苄)可湿性粉剂加草甘膦对水喷雾,防除杂草。因2011年天气特殊,残留药剂的药害严重,表现为僵苗不发。部分棉田生长季节定向喷雾不合理,使相邻田块受药害。2010年11月份部分棉农用烯草酮加草除灵防除油菜杂草,喷雾器没彻底清洗干净,2011年棉花育苗期间,用残留除草剂的喷雾器对棉苗喷施恶霉灵进行防病,结果造成了药害。
1.7过度使用杀虫剂。当今棉农主力军为“38、61、70”(妇女、儿童、老人)部队,科技素质低,接受能力差,只能靠打“放心药”,不管有虫无虫,7~10d定期施药一次。这既污染了环境,增加了成本,又可能错过防治适期,往往治虫效果很差,事实是“放心药”不放心。
1.8化控不及时,不到位。棉农攀比前期棉株长势长相,所以不愿化控;到肥水充足时,想控又控不住,导致2011年平均株高达165cm。
1.9肥料施用不当,过度依赖化学肥料。近几十年来,宿松县洲区棉田没有深翻过,没有施过有机肥。连年棉田套种油菜(或小麦),午季收后,喷施除草剂,板地移栽棉花,致使耕作层越来越浅,土壤板结,保水保肥性能越来越差,要想高产,只有依赖化学肥料。据调查,每公顷施肥量普遍为48%三元复合肥900kg、氯化钾300kg、尿素750kg,施肥最多的为48%三元复合肥1500kg、氯化钾300kg、尿素600kg。
1.108月下旬低温阴雨,致蕾、花、青铃大量脱落,诱发铃病。8月21日开始大风降温、阴雨连绵的降雨过程,24日平均气温21.2℃,是37年来同期的最低气温,致使棉花蕾、花、青铃大量脱落,并诱发铃病。据本站8月29日调查,平均脱落率为50.2%,而8月22日以前的平均脱落率为10.1%(“三桃”调查数据),8月23-29日阴雨过程,造成的脱落占总脱落的79.9%;并诱发铃病(主要是棉铃疫病),平均病铃率为15.4%。但随着8月29日至9月上旬天气的好转,加上刮4~5级大风,空气相对湿度降低(从8月下旬的89.2%直线下降到9月4日的67%),晚间无露,减轻了铃病的发展,烂铃的棉絮受害很轻,品质较好。9月17日-22日的寒露风,造成了2011年的第二次脱落高峰,并使棉叶受冻,18日清晨,棉叶出现像开水烫伤的水渍状损伤,从叶边、叶尖向中间发展,1d后焦枯。据9月22日三桃调查,总脱落率平均为63.8%,8月下旬的阴雨过程造成的脱落占总脱落的62.9%。
2解决对策和补救措施
2.1综合利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成果,大力推广优质棉基地县建设。推广高产优质棉种,提高地膜覆盖比例,增施有机肥,提高移栽质量,促进早发,降低霜后花比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试点示范统防统治,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紧抓采摘运输加工质量关,促进优质棉基地县建设。
2.2大力兴修水利。宿松县沿江洲区地下水位高,就是2011年这个特殊干旱年份,地下2m也能见水,4~5m深水就非常充足。建议每个村民小组,在一个地段挖一口井,解决抗旱、施药用水。据调查,一口井投入不会超过500元,是当前投入小见效快的一项民生工程。
2.3提高移栽质量。干旱年份少施或不施洞口肥;营养钵移栽后,及时培土保湿,有条件的要浇定根水。
2.4疏通沟渠,减少内涝发生。宿松沿江洲区由于村镇的发展,沟渠损毁严重,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棉田沟渠排水不畅。各村组冬季农闲时,要组织棉农疏通沟渠,保证水利设施(泵站)正常运转,做到有水能排。大雨过后,各农户要到棉田察看,及时开沟排涝,清沟排渍,做到雨住田干。
2.5及早中耕灭茬、施肥。尽早中耕灭茬,促棉苗早发快长;活棵就施肥,减少施肥对棉苗根系的损伤,加上现在大力推广缓释肥、控释肥,有条件的要早施肥。
2.6合理规范除草剂的使用。农技部门要大力宣传滥用除草剂的恶果,如苯磺隆对后茬的影响,二甲四氯在棉区的飘移,水田除草剂野老(苄•乙)的积累等;施用除草剂要用专用药械,特别是上年用于施用油菜地除草剂的药械,一定要清洗干净,才能用于棉苗施药。
2.7大力推行统防统治。我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2011年8月1日正式实施。要大力推行统防统治,达标防治,综合防治,减少农药的用量和次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做到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共赢。
2.8实行全程化控,棉花株高不超过1.2~1.4m。现在当地没有一个具体化调标准,棉农很难掌握何时化调。笔者通过试验及调查总结认为,营养钵育苗阶段,视苗龄和长相就可化控;施肥后或雨后到棉田观察棉花的长相进行化控:棉株长得像修剪后的冬青(平头),不需化控;长得像无头樟树(稍露头),轻控;长得像尖头柏树(同时心尖变黄),重控。用量:苗期用25%甲哌鎓15~75mL•hm-2,蕾期用25%甲哌鎓75~120mL•hm-2,花铃期用25%甲哌鎓120~225mL•hm-2。具体的调控标准是:整枝后,10个果枝时,株高控制在50~60cm,以后每长1个果枝,株高增加5~6cm;17个果枝时,株高控制在85~100cm,以后每长1个果枝,株高增加7~8cm。对照上述标准,随时化控。另外,立秋前后5d进行打顶。打顶7~10d后,每公顷用25%甲哌鎓300mL对水225kg,均匀喷于棉株,进行封顶。
2.9大力推广轮作换茬,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先试点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试用一半绿肥—棉、一半油(麦)—棉的耕作制度,每年一轮换,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逐年减少化肥用量,促进棉花高产稳产不早衰。
2.10盛花期加大铃病防治力度。2011年宿松县棉花7月25日进入盛花期,8月7日为开花高峰日,8月22日为盛花末期。建议8月中旬后,结合治虫,看天气加杀菌剂预防铃病。低温阴雨天,以预防棉铃疫病为主,主要药剂有代森锰锌、甲霜灵等。高温高湿天,以预防棉铃红粉病、红腐病为主,主要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施药时,要喷雾周到,中下部棉铃上一定要喷到药液,间隔期7~10d,连续施药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