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为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技推广体制和服务创新,强化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桐庐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办法》,要求建立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几年的实施,桐庐县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已日趋完善,在“三农”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1现状
1.1.1组织体系桐庐县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有畜牧兽医管理局、农技推广中心、农机管理总站等三家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从事农技推广的一线技术人员82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36人,主要服务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蚕桑、水产、畜牧、蜂业等产业。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设置为11个,现已聘任10个。农技指导员设置了72名。乡镇责任农技员全县聘用48名。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一聘。
1.1.2责任体系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按县委办有关文件的要求,制定了业务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明确了工作职责,量化了工作指标;乡镇责任农技员按专业、行政区域进行责任区分工,在责任区内履行农技推广“班主任”职责,全面负责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并且确定了重点联系的示范户。
1.1.3培训体系建立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制度,有年度培训计划,县人事局于2008年6月12日在桐庐人才网上了《关于开展2008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通知》,明确了培训的具体要求。
1.1.4考核体系2009年,桐庐县农业局出台了《桐庐县农业局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目的、对象、方式,考核结果作为对责任农技推广人员管理的重要依据,与年度奖金发放、职称评聘挂钩,对成绩优秀的责任农技推广人员给予表彰。对考核不合格的责任农技推广人员,取消岗位补助,年终一次性扣回已发的每月岗位补贴,不得享受年终奖。连续两年业务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继续聘用。
1.1.5保障体系较好地落实了责任农技人员待遇,对被聘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乡镇责任农技员,分别给予每月200元与100元的岗位补贴。
1.2存在问题
一是责任农技员全年有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无法保证;二是部分专业如畜牧、蚕桑等专管员至今尚未上岗;三是部分乡镇存在专业兼职现象;四是乡镇在编农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据统计,乡镇责任农技员50岁以上的有25人,占52%;大专以下学历25人,占52%。
1.3对策建议
1.3.1建立“三位一体”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1.3.1.1机构设置在每个乡镇(街道、库管委)建立集农(林)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农(林)技服务中心,统一挂牌为“乡镇(街道、库管委)综合农(林)技服务中心”,内设乡镇(街道、库管委)农业技术推广站、乡镇(街道、库管委)畜牧兽医站、乡镇(街道、库管委)农产品质量监管站。
1.3.1.2编制及人员每个乡镇必须保证配备农(林)技推广、动植物防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职人员4名以上。要安排责任农(林)技员乡镇间调剂,不同专业间调剂;要公开招考专业对口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充实农(林)技队伍。
1.3.1.3经费保障整合后的农(林)技综合服务中心为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及工作经费全额纳入县乡财政预算。
1.3.2规范运行机制进一步落实首席专家、农(林)技指导员、责任农(林)技员、村级农业服务助理员责任,加强对农(林)技人员的考核。
1.3.3提高人员素质依托农广校等农民培训基地,建立和完善“农(林)技推广服务组织+核心基地(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周边农户”的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
1.3.4改善工作条件改善乡镇农(林)技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创建集农(林)技推广、动植物防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室,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建设首席专家科技示范园区和乡镇科技示范场,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来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
1.3.5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农民信箱,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农民信箱载体,记载农情日记,上报、汇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植物防疫信息。构建重大植物疫情预警与指挥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农(林)技推广信息交流系统。
2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2.1现状
2.1.1组织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民营科技组织、基层农资服务站、农村经纪人、科技示范户等。目前桐庐县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7家,其中市级以上16家,省级示范性11家;民营科技组织11家;基层农资服务站198家;科技示范户4963家和一定数量的农村经纪人。
2.1.2责任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其职责,在三农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开展科技创新、引进、试验等活动,参加或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农业科技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培训等有偿或无偿服务;二是承担政府“花钱买服务”的任务。
2.1.3培训体系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培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培训内容涵盖了农民素质、岗位技能、种养业适用技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阳光工程等。在这些培训活动中,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们既是培训的受益者,又是培训的传播者,通过层层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技能,找到了适宜的就业门路。
2.2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过多过滥,有些合作社注册后根本没运作,而合作社主管部门由于编制问题,在乡镇没有专人负责,严重影响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二是服务组织内部管理层的文化素质偏低;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难度大;四是农业行业协会没有经营功能,协会的工作经费仅靠会员缴纳的会费维持,经费问题阻碍了农业行业协工作开展;五是农村经纪人绝大多数以个体经营为主,合作型、公司型等经纪人实体较少,组织化程度偏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2.3对策建议
2.3.1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在现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基础上,建立村级农(林)技服务站,每个村级辅导站必须配备2人以上。建立村级农(林)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助理员队伍。
2.3.2规范社会化服务组织各主管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对现有的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审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坚决取缔不合要求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2.3.3发挥社会化农(林)技服务力量作用每年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户、农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中评选出一批乡土人才。通过培训,把乡土人才培养成为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的示范户、辅导员。
2.3.4引进高素质人才一是要强化管理部门的指导作用;二是要积极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农业企业、合作社,注入新生力量,提升自我管理水平;三是强化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使大学生乐意留在合作社工作,以促进合作社规范持续发展。
3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3.1现状
2009年,桐庐县安排两批县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第一批100项,资金310万元,其中农业项目36项,资金108万元,第二批83项,其中农业项目39项,资金120万元,另有科技扶贫项目18万元。两批共安排项目183项,资金610万元,其中农业项目75项,资金246万元,分别占立项数和项目资金的41.5%和40.3%,达到支农科技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的要求。2009年,全县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3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家、新农村科技示范村1个,重点培育乡镇和村各1家。实施市农业科研项目3项,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到2009年底止,在涉农科技创新方面,全县已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家,其中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认定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家;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9家,其中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5家;桐庐蜂产品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第四批杭州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块状经济)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3.2存在问题
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有些科研成果尚未转化为生产力,有些科研成果与生产脱节。究其原因,一是科研成果本身缺乏推广价值,难以在生产中应用;二是缺少推广手段,有些实用成果仅仅停留在科研单位,不能推广到生产上。
3.3对策建议
3.3.1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科技进步围绕桐庐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为创新主体,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突出研究重点,突破技术瓶颈。重点抓好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应用。二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市场需求,开发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推进名牌工程。三是立足资源优势,按照竞争、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植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
3.3.2创新科技管理方式,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在科技选题、立项、审批、鉴定验收各环节都要充分体现面向生产、服务农民的宗旨,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的有效性,推动建立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在管理方法上要重点考核技术应用效果和技术服务能力;在经费支持上实行“以需求定项目,以任务定经费”,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一线,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3.3.3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创新服务新农村建设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项目联系制度,组织实施市、县特派员项目,通过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实施和带动,推动块状特色经济的成长,助推新农村建设。
3.3.4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聘请专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聘请高校院所专家参与县专咨委工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不断延伸合作层面。引导帮助农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科技合作关系,引入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共建企业研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市场,为农业农村解决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