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企业品牌建设问题及对应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对于一个现代农业企业而言,农业生产资料品牌是其拥有的区别或领先于农业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使其能在市场竞争中凸显“四大优势”(品质优势、技术优势、性能优势和完善的服务功能优势),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并促进购买行为。在市场上,各企业都在销售自己的品牌产品,而农业企业品牌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的领跑者,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北农)紧紧围绕绿色投入品开发和农业植物新品种选育两大方向,实施品牌建设战略,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
1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由于核心技术严重不足,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不可能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只能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因而民营企业制造的原创产品不多,仿制的产品较多,拼装的产品居多,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便宜。此外,由于实行了成本领先战略,民营企业就要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来摊薄固定成本,以求得规模效益,再配合以先天的劳动成本优势来获取利润。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这一发展战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困扰,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另外,银根收紧等原因使得企业的资金也捉襟见肘,企业无法通过进一步扩大规模来摊薄成本,所以,企业陷入困境也就是必然趋势。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就需要企业将发展战略从成本领先调整为产品差异化,而这就需要知识产权来助力。民营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主要是因为企业拥有的、标志着差异化的自主知识产权资产严重不足。
1.2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机遇
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理念,经过几代中国人的拼搏和积淀,经过几番大浪淘沙、起起落落,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已经具备走出去、挑战世界的勇气和实力,中国品牌也有了决战世界品牌的气度和胸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品牌成为农业科技型企业基业常青的源泉、惟一独特的区分点这一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制胜的法宝,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形成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但目前我国仍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许多产品仍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质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培育我国的知名品牌,进而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为了切实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就全面加强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指导要求。
2加强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北农全方位地完成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体系,包括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项内容。近年来,大北农紧紧围绕产学研结合,积极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汇集更多创新人才,攻克更多技术难题,打造更多优质品牌,掌握更多自主知产权,在加强品牌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2.1创建国内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
2.1.1高起点组建科研体系
大北农于1999年组建“大北农研究院”,开始走技术研发之路,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公司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为把该技术中心建设成为高起点、高端品牌的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大北农相继组建了7个研发机构:饲料技术研究中心、微生态技术中心、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动保技术研究中心、金色农华技术开发中心、绿色农华技术开发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各研发机构受大北农技术中心与各产业子公司双重领导,并与各产业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大北农特色(集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等生物工程研究的科研航母)。产业技术服务人员在各产业研发机构的指导下,对产品进行技术推广及销售服务工作。
2.1.2高标准培养科研团队人是大北农发展的唯一资源。一是企业文化培养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大北农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大北农每年按20%的速度扩大科研队伍,形成一支内外联合、上下互动、持续创新的科技人才梯队。实施以事业吸引英才、以待遇留住人才、以情感凝聚人才的策略,优化科技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深化智资股份机制,智资股份制是大北农凝聚人才,实现共同发展的机制,员工的股权收益直接和企业的实际效益挂钩。强化培训管理,公司建立“学习型组织”,坚持“工作培训人、舞台锻炼人”的培训意识,其技术培训费用每年按10%的增长幅度递增。二是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6年大北农被增设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分站,与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培养高级研发人才。目前有在站博士后3名,留美博士后1名。2010年大北农集团院士工作站成立,首批共有9名院士进站,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整体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司现有科研人员508人,包括30名博士和151名硕士。
2.1.3高投入保障科技经费大北农从2001年开始从科技饲料(预混料)向其他农业生物高科技领域扩展,包括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种业、动物保健和生物农药等。科技活动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08~2010年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分别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5.3%、4.2%和4.5%。
2.2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2.2.1创新战略思路:“2+2”大北农自主创新模式大北农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是应用生物技术发展生物饲料、生物育种、生物疫苗、生物农药四大核心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所需信息化服务产品并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培训现代创业型农民,使其成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者。经过创新实践,大北农已经形成“开放性研发与成果中试熟化相结合、农民科技知识普及与企业公益微利相结合”的“2+2”自主创新模式。一是产学研联合开发。大北农联合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及研究资源,以自主研发为基础,以广泛整合科技资源为手段,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二是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转化,利用自身的转化基地与技术服务网络,将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盘活;将社会成果资源变成大北农发展的战略资源。三是农民科技知识普及的知识营销策略。大北农以技术和服务营销为主要手段,构建了总部、子公司、服务站三级服务支撑体系。四是建立公益事业机制,设立两大奖项。即在全国20多所农业大学设立了“大北农奖学金”;在全国农业战线设立了奖励国内农业科技人员的“大北农科技奖励基金”。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开放性研发与合作为了实现共担课题、共攻难关、共创品牌、共谋方略、共促发展、共享成果之目的,大北农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20余所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2003年牵头联合江苏正昌集团等16家企业成立“绿色伟农企业联合体”;2005年成立微生态技术中心,2010年获批筹建“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等38家单位发起成立“北京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2009年公司联合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等19家单位发起成立“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2.2.3创新激励政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共享创新与保护是大北农知识产权发展的两大战略。在组织机构方面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和法务部,专职人员7人,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立体保护,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化。在制度建设方面,制订了专利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产品研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2003年公司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共同开展“玉米品种农大108维权”活动,首开国内玉米种业品种维权先河。2005年公司开展了超级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维权”活动,通过法律手段和协商解决了多起侵权纠纷,成为国内杂交水稻行业最大的维权行动。
2.2.4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品牌营销和服务营销大北农利用自身的转化基地与技术服务网络,将过去一大批积累在国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盘活的同时,也将社会成果资源变成了大北农发展的战略资源。公司实施品牌营销,大力推动“大北农”牌饲料品牌、“金色农华”牌杂交水稻种子品牌的整体宣传和推广。大北农视产品质量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拥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HACCP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重点养殖和种植区域的营销网络,在全国首创“县级服务站”营销模式,建成以互联网为工具、培训为手段、服务为内容、产品为载体、服务人才为主体的全新服务网络模式,提升公司产品影响力和网络竞争力。
3加强品牌建设的成效
大北农通过“开放性研发与成果中试熟化相结合、农民科技知识普及与企业公益微利相结合”的“2+2”自主创新模式,发展生物饲料、生物育种、生物疫苗、生物农药四大核心产业,加强品牌建设,为绿色农业、健康养殖提供高品质技术与产品。公司已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10年公司总资产达到40.4亿元,销售收入52.4亿元,利润总额3.77亿元。截至2010年12月底,公司承担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5件,植物新品种权31件;获得省级奖励两项,市(县)级奖励5项;中国名牌产品1项。公司成为国内销量最大的预混合饲料和第二大水稻种子的培养和推广企业,“大北农”牌饲料系列分别荣获“中国著名品牌”、“国际知名品牌”、中关村“拳头产品”称号。“金色农华牌”杂交水稻种子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通过品牌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稳定性、生物疫苗效力与安全性、杂交品种的快速纯度检测等行业关键性共性问题。饲料产业的“大北农模式”、种业的“T+2”模式被国内业界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