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现代化路径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搞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土地流转是“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土地流转。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站在推进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握有利时机,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业现代化必须由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农民作为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自身首先必须现代化。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工业装备及先进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提高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的过程,是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提高我国农民素质,一是要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引导农村教育与市场化接轨;二是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把农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农民文化,加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文化功能对农民的嵌入,强化农民的文化能力,以适应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三、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就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提高科技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从而增加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完成对现有农业科技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学科设置的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研与开发、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队伍精干、管理有序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要大力扶持重点农业科技院校,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人员,并适度干预市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学科配置,形成合理、有序的农业科研队伍结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要协调跨区域间的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和市场、劳动力等区位优势,确定区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技术,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地带和集群,促进我国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四是要加大农业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研发投资力度,尽快建立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认证和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体系,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努力方向。五是要大力加强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要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发展创汇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有选择、有步骤实行农业机械化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从我国耕作制度复杂、劳力众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实际出发,国家多次调整了农机化政策,提出了有步骤、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工具并举,人力、畜力、机电动力并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广适宜技术和机具。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因此,为实现土地大面积机械化规模经营,在不改变现有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前提下,必须对土地等要素进行适当的整合,大力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转让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现阶段,我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走有选择、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诸如“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如一些加工企业、公司实体和其他组织,凭借自身的资金实力和现代人才基础,致力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当地主导产品或特色产品为依托,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开发出价值很高的系列产品,以产品开发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把这些产业化模式推广开来,要切实加强调查分析工作,研究其推广的可行性,盲目引进某一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
六、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它要求在农业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对于按市场机制和市场需求决策农业、操作农业具有基础性作用。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市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农户联系起来,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生产技术、投入要素、产品价格等信息需求,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高速有序发展。
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加快前两者进程,可以为后者提供丰厚的资金、技术、物质装备等保障和支撑;而加快后者发展,则可以为前两者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土地资源、劳动力和广阔的农村市场。以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导入工业要素,打造优势产业,是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如利用苎麻、蚕茧、棉花、林木、秸秆、芦苇等,加大工业的介入力度,形成强大的一条龙纤维产业开发群体,其带动农业的功能是可想而知的。我国农村食物资源十分丰富,各具特色的粮、菜、瓜、果、茶、药、肉食、蛋类、淡水产品等应有尽有。如果在工业化推进中,各地选准特色项目,导入高新技术,在系列加工上广而又广、精而又精,必定带来工业和农业的双赢。我国农村饲料资源特别是大量的秸秆有待开发利用。如果工业化介入有力,形成各种类型的饲料品牌,满足各种养殖企业和千家万户的饲养需求,将会带动畜牧业的大发展。应结合农业发展特点开发制造业,包括科技、环保、加工、包装、贮运装备业,农业设施装备业,防灾抗灾装备业,智能化信息农业装备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出新的装备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些产业和产品的开发,务必根据各地工业特点和农业优势而定,通过对工业和农业要素逐项盘点、筛选、评估论证、定性分析、量化预测,确定其产业重点。走城镇化道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已有城镇就业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业,变为城镇居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是针对第二条途径来说的,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在区域逐步构建出一个城镇化体系。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过去几十年,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因此,以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就需要把以农村土地主体的农民市民化,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农民的减少,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有利于土地集中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对村庄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节省土地,建设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有保障的新农村、新社区。
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比较短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中心。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优良的品种,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的耕作制度和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