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外都市农业发展启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都市农业的内涵及其产生原因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已出现于日本的有关文献中,其后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国家的学者相继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1]。而迄今为止,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仍无统一界定。如德国的都市农业限制为城市市民的庭院农业[2]。而日本学者则定义为,分布在都市范围内的特殊形态的农业,主要经营鲜、活农产品[2]。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对都市农业的定义是,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所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活动[3]。笔者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间隙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从地域分布而言,它包括镶嵌在都市内的插花状小块农田和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郊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大都市经济圈内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出现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内部及其城郊的农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使城市空间不断扩大,而且使城市内部及其边缘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久居城市的人们逐渐被“水泥丛林”包围,被“柏油沙漠”环绕,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生活紧张、心理压力变大等问题。为了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在都市内部与周围必须保留足够的绿色空间。这就需要在城市进程中,充分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发展农业,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自己的场所,而且还能控制污染、美化环境、补给城市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4]。
2.1日本
日本的都市农业,指包含在都市内的农业及都市近郊的农业。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5]。以后人们发现,在城市星星点点的耕地上生产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增加了观赏的景点、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6]:(1)观光型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2)设施型农业,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3)特色型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一是生产逐渐规模化,以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农业结构逐步调整。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绿色保健品大量生产;三是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别明显;四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五是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一是各级政府给予保护政策;二是模式多样化;三是政府关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2德国
德国都市农业以市民公园为代表。市民公园起源于中世纪德国的KlienGorden。那时德国人多在自家的庭院里划出一小部分作为园艺用地,享受亲手栽培作物的乐趣。而德国都市农业的真正发端一般认为始于19世纪。19世纪德国政府为每户市民提供一小块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园”,实现生产自给自足。19世纪后半叶,德国正式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其主旨是从建立健康的理念出发,让住在狭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近年来建立市民公园的主旨已发生很大变化,转向为市民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市民公园的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每一市民农园的规模约有2公顷。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租赁者要与政府签订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种花、植草、种菜或栽树、养花等,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产品却不能出售。如果承租人不想继续经营,可以中途推出或转让,市民农园选出的管委会选出新的承租人继续租赁,新承租人要承担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的费用。目前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其产品总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6]。
2.3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面积只有556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本地只生产少量蔬菜、花卉、鸡蛋,水产品和乳制品等,加上城市化发展后耕地不断减少,因此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有[7]:(1)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AgrotechnologyParks),这是新加坡重点的都市农业模式。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租期为10年。其中有一个用气耕法(即在有空调设施的温室内种植植物,根部暴露在空气中,每隔5分钟喷洒含营养物质和肥料的制成雾水的冷水,不喷农药)种植蔬菜的农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热带国家以气耕法来种植蔬菜、生产富有营养而安全的新鲜蔬菜。蔬菜的生长期由土耕法需要60天缩短到30天,只是此种方式成本较高,当然如果生产高档蔬菜则优于进口;(2)农业生物科技园。占地10公顷,拥有现代化先进设备,进行新农业技术(如动植物基因研究、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开发工作。
2.4荷兰
荷兰是一个欧洲小国,其面积约为河南省的四分之一。荷兰自己没有都市农业的说法,但荷兰人口密度大,农业紧靠大中城市,特别是其园艺业和奶牛业,位于大中城市的“都市圈内”。荷兰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目标不再是追求产量,而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这为荷兰形成“绿色生产力”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8]。在荷兰都市农业中,花卉业和奶牛业是特别重要的产业。荷兰以“欧洲花园”和“花卉王国”而驰名于世。荷兰花卉业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且土壤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加之荷兰工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人口密度大,园艺业产品从农村(相当于郊区)到城市不但距离短,而且不愁销路。这为荷兰的花卉园艺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经济利用土地问题上,以花卉为代表的园艺业要优于一般的大田种植业,而温室园艺业又优于露地园艺业,且农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荷兰温室产业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征。由于摆脱了土地的约束和天气的影响,温室园艺产品可以实现按工业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其种植过程不仅可以安排特定的生产环节和生产周期,在产后的包装、销售方面,也同工业生产如出一辙,真正成了“工厂化农业”。荷兰园艺业和奶牛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农村合作社和加工业的发展。在“单干”的情况下,每个奶农必须自己把挤出来的奶运送到城市去卖,费时费力,因此奶农特别需要合作销售。花卉业也是一样,需要把大量的鲜切花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城市消费者手里,没有合作社也是难以办到的。
3都市农业的功能
3.1生产、经济功能
都市农业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都市市民提供鲜嫩、鲜货的蔬菜、畜禽产品、果品、花卉及水产品,并要求达到名特优、无污染、无公害、营养价值高或观赏性强。就是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即使交通极为方便的国际都市(如日本、德国、荷兰等)也有相当部分农产品需就近供应。同时都市农业依靠大都市对外开放和良好的口岸等优越条件,冲破地域界限,实行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经济格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产、经济功能都是都市农业的主体功能。
3.2社会文化功能
都市农业起着社会劳动力“蓄水池”和稳定“减震器”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发展、城乡居民就业和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其次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通过开辟景观绿地、观光农园、旅游农庄、市民农园、花卉公园等,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同时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并直接对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另外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因都市农业的发展而得以继续延伸和发展,如日本、德国等。
3.3生态功能
首先是指为城市增色添绿、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功能;其次是指将生活废水及垃圾用作灌溉和肥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功能;再次是创立市民公园、农业公园以及开设其他各类农业观光景点,减少或减轻“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对都市人带来的烦躁与不安的目的,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农业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如德国、日本、新加坡等。
3.4示范辐射功能
都市农业是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的前沿性农业,对一般农业的发展具有样板、示范功能。都市农业能够依托大城市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进而带动持续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高效利用起到示范作用,如日本、新加坡等。
4发展我国都市农业的措施与建议
根据国际上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发展都市农业的措施与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的总体形态应由圈层式的扩张变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分散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格局[9]。这一发展趋势非常适宜都市农业的建构和发展,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都市农业的布局模式可以采取圈层式予以发展:一为核心区,二是拓展开发区,三为外围区。
4.1.1核心区
主要指都市的核心地区,大致是20世纪末以前的城市建成区,即处于交通发达、建筑密度和居民密度都较高的主城区。此区的都市农业位于交通走廊、城市建筑之间呈锲式分布,其功能应以社会文化、生态功能为主。还包括按照多功能公园的营建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游客休闲旅游场所和青少年教育基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农业空间的主题公园。该区都市农业的表现形式为道路走廊绿化、公共空间小品,屋顶、庭院、阳台绿地、院区及各类园区。我国城市核心地区建筑物密集,绿地比例一般过小,所以要想尽办法增加绿地。绿地建设要体现绿色艺术及丰富人情气息、视觉价值高的各类园品作为重点予以发展。对于农业公园中的设施除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娱乐餐饮之外,其栽培的各种植物、饲养的动物、景物的设置要有丰富的教育内涵。
4.1.2拓展开发区
指近年来虽经开发但建筑物之间仍保留较大空间的区域以及近郊区域。该区从功能上而言,应以经济效益为主,重点发展高科技园区。实施品种工程、生物工程、温室工程、绿色工程等高科技的项目。以为市民提高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是市场经济发达、科技含量高,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开发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农业园区。其内部都市农业以工厂化模式为主体,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服务的作业方式,并积极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温室产业、园艺业、畜牧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使都市农业成为资本、知识高度密集并在生产经营方式上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高附加值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方面要汲取日本、新加坡的经验,就是以后城市进一步拓展了,这些都市农业园区也必须要保留下来。
4.1.3外围区
外围区是相对稳定的耕作区,也是都市农业生产集中地区。从功能而言,主要是生态、生产功能。该区在发展规模型农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谷、蔬菜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种子种苗业,并有重点的实行种养加多种经营,使农业逐渐向集约化、设施化、精深化方向发展。为使外围区农业与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应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利用自然条件入手,优先深度开发交通沿线的农业。森林公园是都市区的“绿色之肺”,占地面积广大,能够同时服务于多座城市。其林区基本保持自然风光,边缘地区可适当建设一些供游人居住、娱乐的场所。在森林公园内可开展多项活动,如种植纪念树、认养动物、野外生存“冒险”等众多内容。
4.2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
都市农业在我国属新生事物,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如日本各级政府对都市农业给予保护政策,政府对从事都市农业的市民不仅给予补贴,还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在我国都市农业的核心区,其功能主要是生态功能,所以都市农业主要由政府投资予以发展。而在拓展开发区和外围区的都市农业发展时,政府要在各项政策上予以优惠,在人力、技术上大力扶持,并协调优化各部门在支持都市农业方面的举措,以形成合力,有效促进都市农业的发展。
4.3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在政府加大投资的同时,必须强调各方面对都市农业的投入。发展都市农业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应以政府投资为龙头,带动社会资金、信贷资金、外资、农民自有资金投入都市农业,鼓励企业家到拓展开发区开发都市农业,其中最重要的要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这方面德国。日本的都市农业已为我们提供了经验。
4.4提高科技含量,扩大都市农业园区的规模
都市农业要走科技致富之路,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农业领域的科技含量。为此,应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与农村合作,共同开发都市农业资源。德国、日本、新加坡、荷兰等都是积极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国际上不少国家都市农业园区的规模有不断扩大之势,以增加规模效应,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园,增加产品竞争力。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花卉、蔬菜、畜牧等产业也要注意走联合之路,形式上要结合我国国情不断有所创新。这方面荷兰、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经验。
4.5高度重视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农业旅游观光项目是集田园风光与高科技农艺为一体,人们可以体验“乡情农趣”,在观赏、采摘、品尝过程中感受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已渐成时尚,甚至都市人连春节也要到农家去感受传统的年味和气氛。因此要注意在拓展开发区利用其靠近核心区的地理优势,建立一些观光农园、休闲农场、休闲农庄等来满足市民的需要,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效益的叠加。这方面德国、日本、中国台湾等给我们提供了经验。
4.6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要做好师范宣传和普及引导,使城市的各级领导和城市居民能形成共识,建立起“都市型农业”的理念。要把“都市型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的重要举措,成为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方面日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