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估及发展范文

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估及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估及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估及发展

1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1.1确定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学设置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是客观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确立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是农业现代化概念和内涵。多数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生产工具和条件现代化,生产技术现代化和生产组织管理现代化三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和工业技术武装农业,主要体现在广泛应用机械和先进科学技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开展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实行科学管理,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目前,各地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繁简不一,尚无统一标准。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确立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除参考国际常用指标外,还应根据我国的特点,立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科技层次较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多数地区处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阶段,现代农业建设刚刚起步,农业现代化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科学、实用、简明的原则,具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性。选用指标既要立足于现有条件基础上,能够科学、客观地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农业发展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又要考虑到指标发展的超前性和不同地区间的可比性,一般采用全国通用的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二是系统性。反映在指标的层次上,农业现代化是由农业生产条件、技术、管理、效益等组成的大系统。确立指标时要分别确定总体指标、主体指标、群体指标等不同层次,并分别明确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群体指标数据之和应能表达上一层主体指标的综合发展水平,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三是阶段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不同地区由于农业发展程度不同,其现代化的阶段也不同,一般分为现代化起步阶段、初步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完全实现现代化等四个阶段。这样不仅符合不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且便于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可操作性。所取指标一方面要全面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奋斗目标,便于对各地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实际指导,另一方面要简明易懂,便于分析、评价和监测。

1.2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比较分析了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所采用的指标体系的利弊,最后确定我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由以下6个主体指标和22个群体指标组成。(1)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主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结构、劳动生产力和生产效益三个方面。下设5个群体指标,①耕地产出率;②农业劳动生产率;③粮食单产;④劳均肉类产量;⑤大农业结构产值。(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经济总量水平和结构状况的主体指标。下设5个群体指标: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③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④农村人均乡镇企业产值;⑤非农劳力占农村劳力比重。(3)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指标:反映农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主体指标。下设4个群体指标:①农民人均纯收入;②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③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总支出的比重);④百户农民彩电占有率。(4)农业现代化物质投入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的主体指标。下设4个群体指标:①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②有效灌溉面积比重;③每公顷化肥施用量;④每公顷耕地用电量。(5)农业科技与农民教育指标:反映农业科教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主体指标。下设二个群体指标:①农技人员占农业总劳动力比重;②初中以上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比重。(6)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指标:反映农业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指标。下设2个群体指标:①自然灾害成灾率;②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1.3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和评价指数的计算

即某一地区某一阶段的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指数,反该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综合指数大小与现代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指数愈大,现代化水平愈高。

2福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为了客观反映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根据上述6个主体指标和22个群体指标,对福建在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4个历史阶段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进行了比较测算。到1995年福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43.4,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从发展进程分析,1980、1985、1990、1995年4个时期,福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15年间提高22.1个百分点。其中1990~1995年发展最快,提高13.7个百分点。从农业现代化水平6项主体指标的分析中可知,1995年,在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增长的22.1个点中,最快的是农业生产水平,其次是农村经济水平,第三为现代化物质投入水平,其他依次为农民消费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环保水平。显示,科技滞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环保问题也值得高度重视。进一步对22项群体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90年代福建农业现代化进展较快,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如1995年比1990年,耕地产出率增长2.4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2.38倍;劳均肉类增长71.6%;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从48.27%提高到55.5%,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二是农村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二、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1990~1995年,农业人均总产值增加2.18倍,而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及人均乡镇企业产值则分别增长6.03、8.21倍,远高于农业人均产值的增长幅度,表明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相对应,非农劳力比重也从1990年的23.5%提高到32.3%。三是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1990~1995年,农民纯收入增长1.68倍,收入的增长推动了消费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改善。福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物化投入增长极为有限,除每公顷耕地用电量有较大增长外,农机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等重要指标数值变化不大;其二,农技人员占农业劳力比重不及1%,1990~1995年,仅增长0.02%,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水平的重要因素。

3福建与其他省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

采用同一模型和测算方法,对福建、江西、广东、浙江、上海等5省市1995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3.1综合指数分析

在5省市中,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依次为上海70.1,浙江48.6,广东46.5,福建43.4,江西33.1。显示,上海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其余4省均处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但发展水平仍较悬殊,以浙江为先,已接近初步现代化,江西最低,接近起步阶段的低限,福建高于江西而低于上海、浙江、广东。综合指数测算结果与实际表现基本相符。

3.2分项指数分析

在6个分项指数中,5个省市指数高低顺序基本都是生产指数>投入指数>消费指数>经济指数>环保指数>科技指数(见表5)。农业生产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福建农业生产水平次于上海、广东而高于浙江、江西。在该类的5项群体指标中,福建劳动生产率和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具有较高的水平。但耕地产出率、粮食耕地单产与劳均肉类产量指标与高水平的比较,则差距较大。这从一个方面佐证了福建良田流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比例大,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现实。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测算结果显示,福建仅高于江西,而低于其他3省市,可见福建农村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农业现代物质投入水平在现代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总指数的6个大因素中居第二位。福建农业投入相对低,农业机械化、农村用电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等都低于上海、浙江、广东。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在4项群体指标中,福建均居倒数第二位,且与前三位相比有较大差距。科技水平与环保问题普遍比较严峻,无论是农业技术人员比重或劳动力的文化程度,除上海以外,都普遍较低,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3.3综合评价

从5省市农业现代化指数构成分析,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凡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的省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总指数的影响也越大,以上海、福建、江西为例,上海生产、经济、消费、投入、科技、环保等指标对农业现代化总水平的影响分别为24%、22%、17%、19%、6%和12%。生产指数所占份额与福建、江西相差不大,而农村经济指数所占份额比江西高12个百分点,比福建高9个百分点。可见,农村经济指数所占份额大是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决定因素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初级产品生产向加工产品生产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

4福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构想

上述分析表明:①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替的动态过程。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循序渐进,真抓实干;②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不同地区农业现代化阶段和发展水平也不同,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要充分发挥其经济技术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经济后进地区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遵循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现代化建设。③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等密切联系,不能就农业论农业,而必须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统筹安排。④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创造一个有利的客观经济环境,包括城市工业、商业、金融、物资、信息、政策等环境。必须取得城市相关部门的支持,调整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缓解社会经济二元化结构的矛盾。⑤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装备武装农业,把农业生产建立在现代科技成就的基础上,以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和特征,推进福建农业现代化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首先,要以农民为主体、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建立发达的现代农业基础产业。农业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要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制定农业现代化政策的出发点。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产供销联结起来,把农民推向市场,参予农产品流通和加工增值等现代农业经营活动,以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建设现代农业基础产业旨在突破传统农业的城乡分离和产供销脱节的格局,按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实行农业生产经营的系列化,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公平交换和分配,确保农民的权益。这就要改革部门分割的现状,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市场调节产业发展的机制。

其次,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柱,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内涵所决定的。要从总体上切实对农业科技实行扶持和保护的政策,把它作为“一头”加以“稳住”和发展。当务之急是认真总结,客观评价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就和问题,探讨真正有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体制的有效途径;顺应科技发展交叉、融合的新趋势,瞄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联合攻关;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建立健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中介、推动机制;加大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第三,要走农村“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即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统称农村现代化。在农村“三化”中,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农村工业化是动力,农村城镇化是载体,三者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又互为条件、互相制约。农村工业化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和技术,农村城镇化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信息和市场。没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工业化有赖于农业现代化所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大量的物资、劳力支持,也有赖于农村城镇化所提供地城市文化的一切社会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水平也难以提高,而农村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

因此,农村“三化”协调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第四,要以农业持续发展为依托,处理好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发展,只求保护,显然是不行的。而只求发展,不讲保护,结果也是事倍功半,没有保护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因此,既要把经济、社会同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密切结合起来,又要确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