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产业经营的问题及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阳信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阳信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中国畜牧百强县,闻名中外的鸭梨之乡,农业人口达37.6万人,占该县总人口的87.5%。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这一目标,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跳出农业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龙头企业建设成效显著
阳信县十分重视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带动作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2家,其中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6家,市级19家,省级1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达22.3亿元,固定资产9.9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35.3亿元,利税8000万元,年创汇1.1亿元,带动农户9.5万户,安置农民工就业1万余人。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并不断发挥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帮扶力度,努力扶持现有龙头企业上档次、上规模,规模性面粉加工企业达30余家,其中玉杰等企业日加工能力达200t以上。同时,扶优扶强、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特别是畜牧业方面形成了以鑫源等为龙头的畜牧养殖、肉牛分割、皮革制造、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产品不断走向高端市场,达到了品牌化、专业化、精细化,在同行中取得了优势。
(二)标准化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按照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推广体系和监测体系,使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在该县龙头企业中有39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覆盖率达85%。建立了以畜牧、林果、粮油、蔬菜等为主导产业的16个标准化基地,其中有7家被认定为市级标准化基地。在种植业方面,作为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拥有优质专用小麦商品粮基地达3.33万hm2,并形成多家龙头企业为首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在林果方面,作为鸭梨之乡,建立了以鸭梨标准化生产出口基地为依托的1.33万hm2鸭梨生产基地;在畜牧业方面,作为全国畜牧百强县,建成各类标准化饲养小区300余处,多家投资过千万元的企业标准化养殖基地养殖规模达万头以上;在蔬菜种植方面,有蔬菜标准化基地面积400hm2。这些标准化基地的建立为龙头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原料,为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切实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
农业生产组织化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多成分、多领域发展的好势头。目前,该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53家,发展社员2万余户,涉及畜牧、林果、粮油、蔬菜等各个领域,有利地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今年,又新增利民优质小麦专业合作社、众鑫养猪合作社、博润养猪合作社等3家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社会信誉高的合作社,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品牌创建工作成果丰硕
名牌农产品是优中选优的品牌农产品,是品牌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大力鼓励企业争创农业产业化品牌,按照标准化建设、专业化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大品牌创建力度;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引导增加投入,加大创建力度。企业品牌创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有9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1个农产品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
二、阳信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阳信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从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推进来看,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的一大“瓶颈”,虽然目前该县有市级龙头企业19家,占全市的10.9%,但是省级龙头企业仅有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还未实现零突破,大部分企业仍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的状态,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缺乏大的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还有个别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比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二)组织化程度较差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为了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竞争力,因为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不能联合起来得到强有力的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决定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目前该县在组织化方面,由于受产业化水平低的制约,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还存在地位不明、基础不牢、管理不顺等诸多问题,不能提供有效的保障服务。
(三)农民科技素质较低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第一生产力。从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看,决定产业化进程快慢的,往往并不是资源和资本投入的多少,而是劳动者即人的素质高低。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来看,青年劳动力已成为外出打工主力,就算少数在家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也把发家致富的门路大多寄托在二、三产业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科技素质较差的中老年劳动力,他们只能满足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对大规模的农业土地经营和农产品加工销售既缺知识又缺资金,导致了目前农副产品生产处于低水平饱和状态,难于形成有特色的可以占领市场的优质品牌,造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四)利益机制不完善
发展农业产业化一定要处理好利益机制问题,因为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阳信县的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与农户双方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五)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大生产的方方面面,对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内容跟不上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辅导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另外,像农资、农技、农机、供销及农经等乡镇为农服务部门还停留在农业生产的产中服务上,而对产前市场信息引导和产后加工销售的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滞后的经济服务体系建设也成为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的一大障碍。
三、高效生态经济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对策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阳信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因此,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紧紧围绕打造高效生态品牌,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发展思路,发挥特色生态优势,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构建高效生态富裕文明的鸭梨之乡。
(一)壮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也亟待加快。一是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提高,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二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设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吸收基地农户参股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益。龙头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还会对农户产生其它方面的影响。在提供科技服务的过程中,企业会潜移默化地将自身的管理意识、市场意识、法律意识、生活方式等传递给农民,这些都是新时代农民非常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3]。
(二)强化合作,增强组织能力
一是要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优势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二是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突出开展经营活动,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现;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体现合作制的性质;鼓励企业化经营,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三)加强引导,增强认识能力
让农民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宣传和引导,向广大农民讲清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关系,引导农民自觉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列,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资,特别是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同时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并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改变原来那种落后的农业基础现状,为阳信现在和将来农业经济的大跨越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机制,增强联结能力
突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价格保护机制,对社员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风险基金,有条件的合作社努力实行利润二次返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签订规范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降低农户生产风险,保障企业原料供给。创新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联结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和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4]。
(五)注重培训,增强科技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注重实用技术培训,增强科技兴农意识。把加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种养户代表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起他们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先导作用,同时在实用技术培训中,狠抓科技教育,发展科技兴农,提高科技种养水平,作为优化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措施。首先利用阳信县农广校等教育阵地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其次依托农业科研部门单位,加强科技教育,并聘请农业局专家教授现场指导、田头会诊,联系本地实际开展适用性强的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工厂化优质育苗等技术讲座。
(六)转变职能,增强服务能力
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改进管理,做好职能定位,主动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包括科学和市场信息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改变过去的“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各级涉农部门必须面对挑战,自我加压,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为推进阳信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提供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