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当前农田除涝的基本办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防洪的基本方法是应在巩固防洪设施的前提下,坚持顾全大局,分区分片控制,做到上下游,蓄和排,排和灌兼顾,整体照顾局部,团结治水,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避免产生新的洪涝矛盾或水害搬家的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将农田除涝的基本办法介绍如下。
1洪涝分治,综合治理
治洪是除涝的前提。在洪涝并存的地方,必须按照洪涝分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蓄泄兼筹,整治骨干排洪河道,扩大洪水出路,巩固防洪堤防和水库大坝,同时积极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这不但能保障大片地区的防洪平安,也为大面积农田除涝排水解决出路新问题。在洪水新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后,应该积极除涝。办法就是洪涝分离,让出洪水走廊,因地制宜规划某些河道为行洪河道(高水河),某些河道为排涝河道(低水河),把洪水干扰排除在外,给洪水以出路,分区分片治理,达到山区、平原分开,山区、圩区分开;高、低地分开。
2开挖沟网、墒网,改善排蓄重要条件
排水是除涝的基础,但不能单纯地考虑排水,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开挖田间排水沟网、墒网,以改善土壤的排蓄条件。所谓“沟网”,系指大沟、中沟、小沟三级,有些地区则指干沟、支沟、斗沟等,大沟、中沟的功能是排水、泄水、引水、蓄水、调水及航运、水产养殖等;既能及时排除暴雨经流又可使地面经流得以滞蓄利用。小沟的功能是汇集排除地面水,控制和降低农田地下水位。所谓“墒网”,系指田间工程的毛沟、腰沟、墒沟,属于临时性田间排水工程,开挖这一系列田间排水沟,对于除涝、除渍夺高产,十分重要。其功能就是迅速汇集地面经流,减少降雨入渗,降低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从而降低地下水位。因此,必须重视搞好田间沟墒工程,促使降雨经流随时汇流入墒入沟,及时排除出去。
3高、低地分开、分片排涝
平原地区的地形特征,总的来说较为平坦,但因其范围广阔,地势仍然还有高差。假如不采取高、低地分开,大河网不划分梯级加以建闸控制,势必造成高地排水要压向低地,使低地受淹,从而加重低地的排涝负担,低地涝水更难以及时外排。同样,低洼圩垸地区虽然地形较为平坦,但圩内地形也存在高差,每逢暴雨,高水低流,形成“天落一寸,地涨半尺”的局面,势必加重低地的涝情,引起高、低之间的排水矛盾。因此,在排涝规划中,除了建立河网规划外,还应考虑在高低地分界线处划分梯级,建闸控制,等高截流,高低分开、分片,分级排涝,使各片自成水系,灵活调度,达到高水、高蓄、高排;低水低蓄、低排;高地自排;坡地抢排;洼地抽排;排涝滞涝结合,控制运用自如。这是平原区、低洼圩垸区除涝灭灾的一项有效办法。
4自排为主,辅以抽排
单靠自流外排和内湖滞涝仍不能免除涝灾威胁的地区,需要相辅以抽排。但是,为了减少装机容量和抽水费用,在规划和管理时,必须坚持以自排为主的指导思想,并采取一切办法尽量利用和创造自流排水的条件。例如摘要:①在设置排涝站的同时,要修建自流排水涵闸或保留原有排水涵闸;②根据各个圩垸的具体情况,分别探究采用集中建闸、分片设站,或合站分闸,闸站合一等有利自排的布置方式;③有条件时可适当抬高内河、内湖的滞涝水位以争取内河、内湖有更多的自流外排条件;④抓住汛期河水位短期回落的时机,进行自流抢排等。
5控制运用,加强管理
对沿江、沿河、滨湖地区的引水河网,地势较低,分湖水位接近地面的,除河口需建闸控制外,应从干河到大、中沟,都要力争引排分开,避免引水和滞蓄容量之间的矛盾。对河网尚未得到彻底改造和配套之前,对大沟或大、中沟暂时引、排两用的地区和低洼圩区,汛期更要加强管理,及时收听天气预告,做好雨前预降预排。在河网管理中,要预排、随排、调度排。即根据天气预告,在暴雨来临前,提前开闸预排河沟存水,增加河网滞涝能力;降雨时,边降边排,高潮时排上游高地;低潮时排下游低地。根据暴雨的集中范围,通过河网控制调度,分散加快外排能力,取得河网排涝的显著效果。为了充分发挥排涝工程效益,配套建筑物一定要跟上。例如,没有分流节制涵闸,则分级控制就不可能;河沟上的坝代桥,则使河沟变成呆沟死渠,无从发挥河网化的功能;沿江沿湖排水河道不建闸控制,则会经常碰到洪水倒灌的威胁等。此外,自流灌区配套不全,回归水大量增加,也会加重下游地区的排涝负担。因此,要管好用好除涝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效益,必须做到主要沟渠排灌分开,一建就管,搞好配套,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认真建立和健全管理组织,制定必要的控制运用制度,做好工程养护维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