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发展科技兴农路径范文

农业发展科技兴农路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发展科技兴农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发展科技兴农路径

论文关键词:农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推广

论文摘要:技术进步能突破资源约束,带动经济增长。我国粮食增产、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民增收都急需科技的强力支持。而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支撑能力薄弱。我们迫切需要强化科技攻关、狠抓技术推广、刺激技术需求、加强农民培训,让科技来支撑农业发展,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突出,依靠科技支撑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耕地不断减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土地规模经营进展不大的现实面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用科技支持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显迫切。

一、科技打破资源约束的经济学解释

(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看到资本出于占有剩余价值的需要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他洞察到科技与生产的内在联系,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劳动生产率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10%,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0%,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邓小平洞察现实,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技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这为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学技术对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有以下几点:用科学知识武装劳动者。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为劳动者所掌握,提高劳动质量和劳动熟练程度。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来增强劳动者体质。科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新农村文明乡风的强大手段;变革农业劳动资料。农业劳动资料反映着农业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术对农业劳动资料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对原有的农业劳动资料的改造、完善和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它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劳动资料,如化肥、农机、除草剂等;扩大农业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用途,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效率。“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改善和提高宏观与微观决策管理水平。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农业生产组织的变革,也使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总之,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三要素中,极大地推动着农业生产力向前发展,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核心和第一推动力。

(二)西方学者的观点:从“报酬递减”到“收益递增”

古典经济学低估了技术变革作为一种强大和持续的力量在改进农业生产率方面所起的作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认为,土地数量有限,质量有异,随着耕种边际的扩展,土地、劳动、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报酬递减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规律,技术革新可以抑制它的作用,但不能改变这种趋势。而历史发展的事实却没那么悲观,伴随着一次次技术创新,资本、劳动和科学的应用使土地的收获量大大提高,科技进步抵消了收益递减,呈现收益递增特点。此后一些学者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常以技术不变为前提,其实技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断发展。1957年,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索洛试图估算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他利用美国1909~1949年的有关数据,计算显示这一时期美国人均产出增长的87.5%应归功于技术进步。20世纪60年代,爱德华·F·丹尼森在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分析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发现教育与物质资本存量的增加相比是经济增长更大的源泉。库兹涅茨在研究经济增长时也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是科学和技术这种国际性资源的应用”。西奥多·舒尔茨通过研究教育以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证明在一国的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物质资本的多少,而是人力资本。进入80年代,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默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本身有收益递增特点,而且能使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都发生收益递增,这实际上是在更深的层次上论证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技术进步对收益递减的抵销作用。“由于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率提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用同样的资本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在收益递减和技术进步之间展开的竞赛中,技术以数步之遥取得胜利”。收益递减规律被发现之初,西方世界将它比做“妖魔”、“恐怖的规律”,会发生“可怕的作用”。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以收益递减为基础,认为食物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而在马尔萨斯后的一个世纪里,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奇迹,技术的迅速变革使产量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上移动。萨缪尔森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马尔萨斯“忽略了技术和创新可能做出的贡献,……他没有看到技术变革的作用如何会介入其间--并不去否定收益递减规律,而是抵销它的影响还有余”。纵观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有三大要素:资本、劳动和土地。早期的学者多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这与当时人口较少、资源相对丰富有关。而经济增长迟早会遇到资源的限制,而科技进步能够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要素生产率,改变生产函数来提高增长曲线的位置,成为经济增长持久的推动力。所以,到了近代,各国都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打破资源约束,谋求持久的增长和繁荣。这在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上得到反映,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二、农业急需科技支持的紧迫性分析

(一)土地稀缺,耕地减少,粮食增产的希望在科技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我国幅员辽阔,但目前人均耕地仅0.1公顷,截至2006年10月,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亿公顷。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仅40%,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行,耕地减少不可避免。而在耕地减少的同时,对粮食的需求在增加。一是人口数量增加,生活用粮增加;二是消费结构向畜产品转型,饲料用粮增加;三是我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用粮增加。而粮食需求的增加是发生在土地资源稀缺、水资源更为稀缺的情况下,再走过去靠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增产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希望是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

(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后盾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粗放特征明显,除了体制和市场原因外,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落后是重要原因。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常年缺水300亿立方,而与此相矛盾的是我国农业用水的粗放和浪费,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仅为40%,是发达国家的一半,全国平均每亩实际灌水量超过了实际需水量的1倍。同时,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而发达国家则为50%~60%,欧盟国家的氮肥利用率更是高达70%~80%。化肥利用率过低导致每年多消耗6000万吨煤。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迫在眉睫。而这绝对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利用科技提高要素生产率、减少废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

我国农产品贸易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三年逆差,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质量安全原因,如畜产品的疫病、药物残留、重金属残留等问题,使我国农产品经常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商务部调查显示,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面对现实,我们只有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才能冲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受资源限制,我们不能再走单纯依赖出口数量增长的老路,而必须借助科技,开发和生产高品质、高附加价值的农产品。

(四)农民增收也需要科技支撑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农民收入低制约了消费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农民增收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主要途径在于依靠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开发生产出高品质和高附加值产品、特色产品,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

以下三个国家都是人多地少、耕地稀缺的典型,但都依靠现代科技和资本投入,建立了发达的现代化农业。

以色列农业是高科技的典型,这个年降水量仅有500毫米的沙漠小国,食物自给率高达97%。以色列农业成功的关键秘诀是发展和利用农业科技。高效的农业灌溉系统。普遍推行了由电脑控制的滴灌技术,按时按量地将水、肥及营养物质导入植物根部,融施肥灌溉为一体,比常规灌溉技术节水一半以上。研发新品种。以色列针对本国自然条件对许多农作物品种进行严酷试验,培育出适合在沙漠地区生长的农畜新品种,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优良品种率达100%。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队伍,劳动者素质高。不惜重金投资教育,每年的教育预算与国防等同,科学研究和开发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其技术推广人员拥有学士学位,分区负责,与农民联系紧密,免费提供服务。农民必须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才能成为农民。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从业人员的4%,每个农业劳动者的国民抚养能力从1960年的17人增加到目前的91人,技术进步贡献率达96%。

荷兰农业是典型的高效集约农业。荷兰人均耕地仅0.057公顷,但却利用科技在近一半土地低于海平面的国土上确立了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的地位。科技对荷兰农业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农业研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在育种和温室技术方面。全国教育研究经费占国家总预算19%。农业教育体系十分发达,从初级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一应俱全,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农民不乏其人,这些人才对农业的成功起到了核心作用。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农业研究所的专家们往往与基层试验站的推广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使得应用研究不会脱离生产实际,科技成果能够较好地转化成生产力。发达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纵横交错的推广网络遍布荷兰,对荷兰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是人多地少的典型国家,1994年人均耕地0.04公顷,农村劳动力不足,科技在农业领域起着压倒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高度重视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机化。日本经济在60年代快速发展,有2/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

二、三产业,农业劳动力不足,推动了日本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目前已实现高度机械化,水稻生产从整田、插秧、收获到烘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结合国情发展中小型农机,农业机械性能先进,制作精良,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重视品质改良、防治病虫害、土地改良等新技术。不断对中低产田进行土壤改良,定期进行土壤调查和土壤“健康诊断”,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优良品种,并经常进行品种更换,成为世界水稻高产国之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大城市,蔬菜、花卉、瓜果从播种、发芽、育苗、定植到收获、清洗、包装上市、打印生产日期全部由电脑自动完成。农户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迅速把握气候变化、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市场行情等,实现有计划且高效地生产和出售农产品。

四、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建国以来,我国培育并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有6000多个,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至6次。优良品种改良、重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成果的推广运用,支撑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每亩68千克提高到2005年的310千克,粮食总产量从1亿吨增加到4.8亿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但从总体看,科技投入不足,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与农业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一)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整体R&D投入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1.45%降到2005年的0.73%,而发达国家至少保持在2%,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2.5%以上。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44%,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平均水平已达3.29%,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了1.04%。投入不足限制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养殖业、加丁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严重缺乏,科技的支撑作用未体现出来。

(二)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薄弱

我国户均耕地仅049公顷,生产规模小使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不强。农技推广以政府为主导,科研与生产脱节,重科研、轻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每年取得大约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近三分之二滞留在实验室。农技推广投资的91%来自地方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强度(农技推广投资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徘徊在0.42%,目前达到0.49%,还不足工业化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约40%,刚刚进入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2006年,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水平仅分别为58.5%、32%和25.1%,第一大作物水稻机械种植水平还不到10%,第二大作物玉米机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玉米机收水平不到5%,多数省市目前还是空白。农村每户拥有农业机械原值为1300元,远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国家。

(四)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目前,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年生产的农产品仅能养活3~4人,1998年以色列为91人,2000年美国为128人。从劳均谷物产量来看,1998年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均谷物生产量1194千克,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日本的1/3、法国的1/39、美国的1/84、加拿大的1/111。

(五)粮食单产还有提高空间

我国粮食每公顷产量,目前虽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单产水平高的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最高是4620千克/公顷,这与荷兰的7743千克/公顷、法国的6531千克/公顷、英国的6372千克/公顷,仍有35%以上的差距。如果我们普及良种、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注重农田水利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等,提高单产仍可大有作为。

(六)农业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农业从业者的低素质特征更加明显。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已达11年,发达国家的美、法、德、英、日分别达到18.04年、15.96年、12.17年、14.09年和11.87年。

(七)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物流落后

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物流、流通和市场建设非常重要。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运输设备和技术滞后,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特种仓库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短缺,市场交易手段落后,效率低。

五、基于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科技攻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这是科技支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起点。第一,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未来15年,要在动植物新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安全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领域研发一批核心技术。第二,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将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平均水平提高到1%,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同时重视开发社会上的资金来源渠道,制定优惠的税收、价格政策,鼓励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第三,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挥农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坚持学以致用、按需施教原则,营造良好氛围,鼓励专业人才投身农业。第四,加强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农业科技先进的国家学习和借鉴,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和吸收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

(二)狠抓技术的传输和推广

技术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舒尔茨强调推广的重要性,“在智利,农业研究计划是相当先进的,它在饲料作物、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方面一般都有优良品种,但它在过去二十年中农业生产是不成功的。哥伦比亚的情形与智利十分相似,在印度,尽管小麦、高粱和玉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但在使新品种推广、繁殖和分配到农民中去的过程却存在着长期的延误”,这说明仅有科研成果而不推广,农业生产不会成功。未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一定要与生产紧密结合,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理顺体制,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技术推广人员走技术推广与经营相结合的路子,对贡献突出的可给以奖励。发展群众性的推广组织,如农民协会、种植养殖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发挥农民技术员、科技骨干、示范户、科技大王、有技术专长农民的技术扩散力量,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晨

(三)激发农户对技术的需求

农户的需求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拉动力,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受到农业比较利益、土地规模、农民自身素质以及资金能力的制约。扩大农民的技术需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政府不要过于压低农产品价格,让经营农业有利可图,给农民以追求技术的动力。第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一方面,稳定承包地,便于农民长期投资,同时,顺应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大环境,鼓励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为采用技术创造条件。第三,科技示范。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比赛,对技术状元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形成用技术光荣又有利的氛围。第四,开展农业保险,对应用新技术过程中农民无法抵御的社会、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保护需求积极性。第五,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之前的强制实验制度。任何农业新技术在传播之前都必须通过实验示范,减少农民使用新技术时可能带来的损失。对推广假冒伪劣技术产品的组织和个人给以严厉的惩罚与制裁。第六,由于技术投入要求有资本支持,金融部门要向农民提供贷款,鼓励农民对新技术的尝试。

(四)普及义务教育,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腾飞最终取决于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素质提高是一个长期、艰巨、渐进的过程。近期是抓职业教育、技术培训,长远是抓义务教育。第一,利用广播、电视等途径,让农民了解新的科技信息,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第二,对农民分层培训。对不会种田的农民和只凭经验种田的农民,必须进行实用农业技术培训,聘请专业技术员,传授短、平、快技术,理论联系实际,亲自到田间示范,使农民真正掌握技术,对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培养为科技骨干,当科技示范户,鼓励他们不但学科学种田技术,而且学经营管理,成为能打会算的能人。第三,真正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从长远看,必须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提高整个农民的教育水平,增强他们吸纳科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