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思考范文

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思考

[摘要]

要适应新常态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基层农技人员应具有更高的素质能力。对陕西省基层农技人员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显示,陕西省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下的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有待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新常态给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带来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推广内涵、对象、内容、方式、主体等方面。这些变化迫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作出相应的适应和调整。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应从理念,内容,形式,流程及模式,构建教育培训体系,组建研究团队,加强非农专业和低学历农技员教育培训,整理典型案例等方面入手,提质增效,以解决目前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中存在的脱离实际、理念滞后、方式单一、精准性差等实际问题。

[关键词]

新常态;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

农业的现代化,首先是农业人的现代化。基层农技人员是集成运用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的前沿军,对农业科技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陕西基层农技人员对推动陕西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新常态”对农业发展各方面的影响,要求基层农技人员具有更高的素质能力。本文对23573名陕西基层农技人员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显示,陕西省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下陕西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待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全省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做一系统深入全面地思考探究,以便我们持续提高全省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的质量效益。本文通过实际调研、理论探究以及经验总结,归纳提炼出经济新常态在农业科技推广内涵、对象、内容、方式、主体等方面给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带来的改变。这些变化迫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须作出相应的适应和调整。通过分析试提出新常态下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应从理念,内容,形式,流程,模式,构建教育培训体系,组建研究团队,加强非农专业和低学历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整理典型案例等8个方面入手,以解决目前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中存在的脱离实际、理念滞后、方式单一、精准性差等实际问题,以期对陕西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有所助益。与此同时,对新常态下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问题的探究,还会丰富农业推广人员教育培训及农业职业教育相关理论,对教育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甚至对其他省份开展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具有一定的支撑借鉴作用。

一、陕西基层农技人员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据2014年底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实名统计,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含种植、畜牧、农机、果业等)共有23573人(不完全统计)。从统计分析的情况看,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各级分布、年龄结构比例不尽合理、学历职称相对偏低、非农人员比例较大,具体情况如下:

(一)各级人员分布

基层农技人员上浮于市县两级现象严重(如图一)。乡镇基层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子女教育及生活不便,农业技术人员行政化管理偏多等,是形成此现象的主因。

二)专业技术职称

非技术人员比重较高且职称普遍较低(如图二)。准入制度缺失,进人把关不严,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不够,职称评审制度不利于基层农技人员晋升,是此现象出现的主因。

(三)学历层次

第一学历,普遍偏低(如图三),最后学历,也是高者偏低(如图四)。农林类职业教育弱化,学历型继续教育机会不足,机构改革时分流进入人员杂多,职业准入标准没有或者偏低,缺乏学历提升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是此现象形成的主因。

(四)年龄结构

各年龄阶段比例不协调,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中年骨干基层农技人员比例偏低(如图五)。农业科技推广专业技术性强,骨干农技人员成长过程缓慢,略有业绩者欲藉此跳出农门,农技人员主观上有鄙农、悲农思想,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影响部分农技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内生动力等,是此现象出现的主因。

(五)专业教育背景

基层农技人员非农科类专业比重较大(如图六)。缺失职业准入,进人把关不严,继续教育机会偏少,农技推广工作被部分人认为责小无险,选人用人机制有缺陷等,是此现象出现的主因。

二、新常态给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带来的变化

(一)农业科技推广的内涵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反映在农业领域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变缓、结构需优化、动力需转化。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主要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失去国际竞争力;惠农性政策支出已近上限;农业资源开发、环境承受力基本接近底线。农业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把更多的农产品增加值留在农村是大趋势。改革创新健全农业体系,将成为未来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大方向[1]。在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大背景的变化。从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趋势来说,我们对“推广”的概念有新的理解,即从狭隘的“农业技术”推广,延伸为“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民素质以及农村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广对象不会再只满足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性指导,更需要得到多方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2]。所以,现在的农业推广就变为一项旨在开发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源的涉农教育培训与咨询服务工作。推广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增产增收技术,还应涉及推广对象的生产发展与生活改善。

(二)农业科技推广对象发生变化

农业科技推广对象更加多元化、细分化。从以普通农户为主,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兼之。普通农户虽在长时间段内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会占有很大比重,且会不断地分化为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以涉农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职业农民等新型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成长,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农人”的大量涌现,农业从业者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的农业科技推广对象,或将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农户或现有的新型经营主体,而是处在动态生消中的各种农业经营主体。

(三)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发生变化

推广内容从以技术为主,向综合服务转变。综合服务不仅仅是要服务农业生产发展,还包括村落发展、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在内的农村生活、生态、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3]。这些变化就要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好推广工作,也倒逼基层农技人员及时适应,研究新的推广内容与方法。

(四)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发生变化

互联网与高科技融合,推广方式更加多元高效。传统的推广方式主要有:试验、示范、带动、辐射、教育培训等,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农业也注定需要和“互联网+”联姻,互联网、大数据与科技地完美融合,新常态下的农业推广方式既承袭了传统,又运用数据分析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电子农务,农业物联网技术、微博、微信、网上视频诊断等新的方式方法开展着。另外,参与式推广也越来越被重视和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角色定位从以普及、应用、推广农业技术为主的“技术指导员”,逐渐演变成了为农全面服务的“服务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从某种意义而言,既可以说是技术员、又可以说是教师、传媒人、还可以说是咨询师、信息员、服务员。未来基层农技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发现、分析、解决他们自己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再是为其服务对象或替其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而是和其服务对象一起了解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发现、分析、讨论服务对象遇到的问题,提供信息,将服务对象的经验和现有科技知识结合起来,提供有利于服务对象自愿改变行为的信息,使他们的自愿行为发生改变,从而一起解决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中的实际问题。

(五)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发生变化

推广主体,一主多元化已基本形成。陕西目前已出现:政府公益性推广机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推广机构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而且社会化服务组织更加积极、活跃、广泛、高效。各推广主体在陕西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推广模式。如:政府公益型的“平利模式”、连锁经营技企结合的“大荔模式”、公司化高起点运作型的“千阳模式”、高校科研支撑型的“西农大模式”、科研成果集成转化应用型的“安康农科所模式”等,并各自找到了自己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

三、新常态下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建议

(一)各方主体与时俱进,更新培训理念

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的行政组织者、教育培训机构的实施者、授课实训教师等都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培训理念。教育培训的行政组织者要考虑到占到总人数的61%的14488名悬浮在县级的农技人员如何才能通过教育培训,愿意沉降到农业科技推广一线去,真正在大地在农村搞推广,而不是坐在县农技中心的办公室里。教育培训要从“以技术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以培育“农业人”的“现代化”,推进陕西特色现代农业为核心,遵从“以问题为中心、以学员为主体、以知识为补充、以研讨为平台、以结果为导向、以改变为目的”的现代教育培训理念,结合农业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特点,按照“先行调研、略有超前、统筹规划、架构体系、探创模式、多维课程、动态师资、跟踪评估”的总体思路,开展全省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要紧紧抓住:需求调研、对象筛选、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师资选聘、效果评估等6个关键环节开展。注重“互联网+”和“创客”思维在培训中的应用。对农技员开展农业创业方面的培训,让其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创客意识,以便引导“新农人”在农业领域用创客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大胆地创新、创业,从而适应农业转型、结构调整、科技驱动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新要求。让“互联网+”思维融入培训全过程,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与农技人员培训工作联姻,开发农技人员培训的网络课程,打破时空限制,节约培训成本,方便学员学习。新常态下让新技术用自己的力量改造传统农业,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变革浪潮中发挥其作用。

(二)增强教育培训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

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为原则,围绕政策、理念、知识、技能、态度、文化素养、推广方法、沟通技巧等核心板块构建教育培训内容。贯通产前、产中、加工、流通、销售等农业全产业链过程中的技术、信息、经营、模式、储运、营销等关键环节设置课程开展教育培训。按照地域特色主导产业,将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基层农技人员的特殊需要相结合,精细化分成粮、果、畜、菜、茶、油等大类,又在各自大类下细分出诸如: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苹果、猕猴桃、桃、梨,肉牛、生猪、奶山羊,设施蔬菜、陕南绿茶、油菜等诸多小类,组织专题调研、制定教育培训方案、组织实施精准化的教育培训。

(三)研用灵活高效的教育培训形式

采取参与式教育培训。教育培训中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性,让学员处于交流互动中。通过分组交流研讨、实训观摩、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团队训练等活动,学员与专家、学员与学员、学员与信息之间形成多边的互动与交流,突出学员的参与性、分享性和体验性。不再让学员“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行的交流、讨论,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认知。另外,为专家和学员之间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为学员提供一种宽松的交流讨论氛围,使大家畅所欲言,体会到参与式教育培训的乐趣,真正成为教育培训的主体。分类分级脱产教育培训[4]。根据市县级及乡镇级农技人员比例和不同的职责定位,依据产业或学历把基层农技人员分成不同类别进行教育培训,将同一产业或学历的基层农技人员集中起来开展某一产业相关内容教育培训。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培训方法。熟悉并灵活运用各有优劣的教育培训形式,根据不同需要发挥不同教育培训方法效用。灵活变通运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现场教学+情景模拟+户外拓展+成果分享等教育培训形式方法,科学有效开展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

(四)科学设计教育培训流程与模式

做实需求调研分析。做好教育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是做好一切教育培训的根基。从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的交集,做好教育培训需求调研;从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科技推广中遇到的难题、个人知识技能需要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培训需求分析。考核评价多元化。采用过程性和效果性,全程性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考核学员。通过对学员全方位、立体化表现的考核评审,达到导向与激励作用,反馈与调节作用,可持续地提高培训质量[5]。对每位学员的信息采取追踪记载,为学员建立培训动态档案袋,集中学习阶段理论课程学习的考查、考试成绩、研讨发言情况、培训期间的表现等,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实行所在单位、培训机构、参训个人相结合的主体多元化综合评价方式。实施精细化组织管理。对管理服务团队人员,进行相关业务技能教育培训;在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的需求调研、通知印发、课程安排、学员报到、授课实训、论坛讲评、考试考核、证书填写、结业典礼,训后跟踪等环节加强沟通衔接、消减内耗,把工作做得尽可能科学细致、认真周到;推行“首问负责制”,加强组织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教育培训效果。探索“多元高效”的教育培训模式。教育培训模式是动态流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灵活更变运用教育培训模式。教育培训模式既是范式、又是变式,在总结归纳以往教育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以陕西探索出来的“纵横联动、教训结合、论坛讲评、技能比武、交流协作、三位一体”的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陕西模式”为根基。积极试行“以人为本”教育培训模式、“问题导向”教育培训模式、“基于胜任力模型建设”的教育培训等模式。教育培训模式因时、因地、因业、因人而变,不断探创有针对性的“多元高效”的教育培训模式。

(五)聚合各种资源构建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体系

针对占总人数31%的7409位非农专业农技员,可送往省农干校、各涉农职业技术学院、市农科所或涉农高校学习农学专业知识技能,聚合农业系统内部资源,将科教与农业信息、经管、产业、市场等其他部门协同行动,发挥各自优势,用好各自资源,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层面来共同开展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充分发挥省农业厅、省农干校、各地市职业技术院校、各地市农干校、市级农广校、市农科院所、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方资源在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的重要互补作用,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分类分层、各有侧重地开展教育培训。

(六)组建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专门研究团队

陕西省每年有近2万人次的基层农机人员大规模培训,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研究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的组织团队。建议在省农干校组建专业化教育培训研究团队,打造职业化教育培训师资队伍。针对陕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教育培训中的基础问题展开研究,为教育培训做理论支撑。在省农业厅的授权指导下,做好全省农技人员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拟定培训方案,研究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效果评估等。防止“完成任务式”的教育培训现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持续地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七)加强非农专业和低学历农技员集中长期

教育培训从2014年统计来看,农技员队伍中,非农科类专业人员比重较大。在23573名农技员中,非农专业类有7409人,已占到了全部农技员人数的31%。应对非农专业农技人员本着“增强农业自信、更新服务理念、拓展农业视野、强化农业技能、提高服务水平”的思路,将其集中起来进行“非农专业农技员素质提升”的长时间、系统化、大农科脱产教育培训。让非农专业农技员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适应新常态下的农技推广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从低学历的农技人员中,逐年选派部分人员到现代农业发展比较好的江苏、四川、山东等地实际考察研修。用这种方式可以对他们起到视觉震撼、思路开阔之效,还可以避免本省教师的“近亲”教学、重复教学,现场教学局限。与此同时,利用部分涉农高校优质的师资资源和实验示范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操作培训。例如,委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陕西低学历、低职称的基层农技人员进行订单式教育培训。

(八)收集整理编辑基层农技人员典型案例

重点收集和整理陕西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优秀基层农技人员先进事迹、高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方法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从图五可知,在调研的23573人中,40~50岁的中年骨干基层农机人员只有7805人,比例只占到总人数的29%。所以,应特别注意编写基层中年骨干农技人员个人成长、干出不凡业绩典型案例,编辑成册,发给学员,共同研读、交流、讨论,既可以激励经验丰富的中年骨干农技员继续搞推广,又可以激发青年农技人员干事创业热情;开展形式多样的案例教学,通过这些典型案例教学,增强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鲜活性、启发性和针对性。新常态下,基层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必须作出相应调适。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教育培训规律,与时俱进,改变教育培训理念,探索成人教育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因需开展、因材施教、协同共育、精准高效教育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方有效资源、各种新的科技手段,使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学习贯彻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15(06).

[2]高启杰.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王德海.参与式农业推广工作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雪伦B梅里安,罗斯玛丽S凯弗瑞拉.成人学习的综合研究与实践指导[M].黄健,张永,魏光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中组部.干部教育培训条例[Z].2015

作者:张钊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