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牧区水利发展措施研讨范文

牧区水利发展措施研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牧区水利发展措施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牧区水利发展措施研讨

本文作者:张天琪单位: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一、现状与问题

我国牧区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吉林及西藏等省、区,天然草原面积43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33亿亩,草地资源丰富、草场类型多样,为世界四大草地资源大国(澳大利亚、苏联、中国、美国)之一。牧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牧业经济比较落后,生产低而不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牲畜头数增加,草场普迎超载。退化、沙化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邝,产草量较50、60年代下降30~50%,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牧区畜牧业受自然条件,特别是干旱的制约性很大。北方主要牧区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30%左右,而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仅有1385.3亿立米(缺西藏),仅占全国(27115亿立米)响二十分之一。水资源少,而又分布不均。全国牧区可利用草原33亿亩,其中,干旱草原面积(15.6亿亩)和荒漠草原(11.4亿亩),即占全部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0%,一般年份的受旱面积也达7亿多亩。每年冬春因缺草料和供水,主要牧业省区平均损失牲畜600余万头只,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因此,牧区’水利建设在草原畜牧业生产中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牧区水利建设成就与作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同样也是畜牧业的命脉。我国牧区的特点,决定了发展草原畜牧业必须重视草原建设,并将解决“水”的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建国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牧区水利基本是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8年共兴建各种牧业工程11万多处,其中畜水工程1500余座,总库容3球、48亿立米,扬水站1000余座,配套动力10万余马力;小水电站900余座,总装机11万冠,年发电量2亿度;其它小型工程1万余处;兴建机电井5万余眼,筒井8万余眼。初步解决了115万平方公里的人畜饮水问题,其中有64.21万平方公里的草原牲畜饮水基本达到了适时、足量、稳定,优质的标准;开辟了无水草原15.2万平方公里,占全部无水草原面积的43.1%;改善供水不足草原34万平方公里。发展饲料基地灌溉面积400余万亩,天然草原灌溉面积600余万亩;解决了800多万人和200。多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牧区水利作为草原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要措施,对抗御自然灾害,发展牧区经济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灌概草原可以大幅度提高牧草产量。通常情况下可比天然草地增产4一1口倍,愈是旱年,其增产幅度愈大。水利部牧区水科所在内蒙中部达茂旗试验,在中等干旱年情况下合理灌溉人工种植牧草产量可达1通00一2000斤/亩,比天然草场增产20~40倍。草地排水可使喜水性植物减少,优良牧草增多,如水利部牧区水科所在内蒙翁牛特旗海金山牧场所进行的试验,当地下水位降低50厘米时,蒲草、苔草等等喜水植物明显减少。优良牧草由原来的20一30%,增加到70一80%。解决牧场供水,改善牲畜饮水条件,不仅可以扩大放牧面积,缓解大面积草场超载压力,为合理利用草原创造条件,而且在解决饲草的前提下,稳定、优质、足量、适时的满足牲畜饮水可以提高第二性生产一一即增加畜产品。如我国新疆伊吾盐池牧场,在1979年建成水窖7个,解决了6万头牲畜饮水,牲畜成活率提高71%,每只羊产毛量增加1.6公斤,畜牧业产值纯增41.3%。国外的研究资料证明,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合理解决供水,可提高畜产品30一50%。解决牧场供水和发展牧草灌溉除了生产效益之外,还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以少量优越的土地,发展高产灌概人工草地,进行集约经营,同时也就减轻天然草的超载压力,使退化、沙化草场得以有生息的机会,优良牧草得到繁衍,为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了条件,从而维护了生态平衡。发展牧区水利,使牧区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哪里有水,哪里就会有居民点,由流动放牧实现定居放牧,随之而来的学校、商店、加工厂等多种经营发展了,给牧区经济带来了繁荣。从近几年各地对于牧区水利经济效益的初步研究分析来看,草地灌溉在草原建设的各项因素中(自然生产力,松土补播、灌溉,施肥及管理等)的效益分摊系数在。.廷~。.7之间,开辟缺水草场解决供水问题的效益分摊系数在。.3一0.5之间。以内蒙为例,扩大牧场供水的益本比为1.了,草原灌溉的益本比为2.0左右,全区切年来牧区水利建设的投人与产出之比为1:巴。可见牧区水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因此,搞好以水为重点的草原建设,不仅对于发展草原畜牧业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发展牧区经济和巩固国防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三、2000年牧区水利的发展战略重点和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牧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但是牧区生产基础薄弱,牧业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根据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和随着改革的全面深人,牧区生产必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因此在指导沪巴想上,首先要充分认识牧区水利在牧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增强迫切感。因为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要特征的我国牧区,不花大的力气解决“水”的问题,实现草原畜牧的稳定、优质、高产是不可能的。当前围绕“水”的问题,我国正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潜在危机,在牧区也不例外。一定要狠下决心,采取有力的对策,把牧区水利进一步推向前进。2000年的战略重点是:围绕着提高畜牧业生产,继续解决好人畜供水问题,抓好水质改良,同时积极发展草场和饲料基地灌溉,并注重开发牧区能源,为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服务。2000年的战略目标是:1.扩大牧场供水,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目前尚有20万平方公里的无水草场,2000年前再开辟10万平方公里,这样就解决了草原无水草场的71%,对现有24万平方公里的供水不足草场和50余万平方公里供水标准低的草场,完成改善和提高任务。2.新发展天然草场和饲料基地灌溉面积1000万亩,达到2000万亩,基本解决牧区冬春饲草料不足问题,达到可抗御较大自然灾害的能力。3.积极开发牧区水能资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太阳能),优先开发水能,2000年前重点解决边远牧区动力紧缺地区的照明、生产加工和提水动力问题。2000年以后,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目前尚难以预测,现只提出一个发展轮廓的的设想。到2000年至2050年,我国的草原畜牧业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基本实现四个转变即:(1)由依赖自然、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和科学养畜转变;(2,由放牧养畜向半舍饲和全舍饲的集约经营方向转变;(3)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4)草原生态由现在的恶J胜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实现上述四个转变,与牧区水利建设的成效是密切相关的。

四、基本对策与措施

为保证实现2000年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规划,深化改革,注重实效,并遵循以下原则:(1)与草原畜牧业生产紧密结合,合理利用天然草原,防止超载过牧,维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2)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近期(1990一1995年期间)要贯彻“巩固、改造、适当发展、加强管理、注重经济效益”的方针。以抓好现有水利设施的完善配套和更新改造为主,根据需要与可能,适当发展一些新项目;同时摸清家底、抓好宏观发展规划,使牧区水利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加速牧区生产的发展。

1.继续改善和提高目前已利用草场的人畜供水条件和供水标准重点是抓好筒井的更新改造,包括井距调整、井壁结札;‘改善、更新设备、完成房、池、槽配套。对现有的供水工程加强管理,积极发展一水多用,充分发挥效益。

2.根据畜牧业生产需要,有重点地开辟无水草场现有的无水草场,多是水源奇缺,且开发难度较大的地区。首先要查明水文地质情状,优先开发草场资源较好,而且容易开发的地区。难度太大的无水草场不必都做为放牧场,也可以做为打草场使用,对有些急需开昨为牧场的无水草场,也不必一律采用打井的办法,荀根据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供水工程和供水方式,如管道输水、小高抽、机动送水或修建塘坝、水窖等蓄积径流的措施,解决供水问题。

3.抓好现有工程的配套、管理、充分发挥效益牧区现有的许多灌溉工程配套不健全,标准偏低、质量差,利用率仅30一50%;加之重使用、轻管理,以及管理手段落后,效益日趋衰减。卖现2000年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对现有工程的巩固、完善、挖潜。为此要搞好灌渠配套,同时加强灌渠管理,完善各种服务体系,开展多种经营,认真贯彻《水法》,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取得自我维持能力。搞好配套和管理潜力很大,估计可增加30~50%的灌溉面积。

4.有计划有重点地建立一定规模的稳产、高产和优质饲草料基地牧区现有的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为充分利水源,可在水、土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集中性的抗灾、备荒饲草料基地。地下水充足的地方,以发展井灌为主;地表水丰富的地方,以发展地面灌溉为主;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困难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天上水,搞蓄积地表径流保墒的措施。在建设上,根据规模大小,可采用多种形式(国家、集体、家庭)举办。到2000年各主要牧业省卜、区可重点发展的草地灌概和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预测如下:(1)内蒙古(灌溉)200万亩(东部、西部);(2)青海省(灌概)100万亩(海西滩地、环湖盆地);(3)新疆(灌溉、排水)200万亩(阿勒太、伊犁地区);(4)四川(排水)200万亩(阿坝、红原,诺尔盖地区);(5)甘肃(灌概、排水)70万亩(马曲等地带);(6)其他省区(灌溉)30万亩(宁夏、吉林、西藏)。

5.积极发展以水为重点的家庭草库伦家庭草库伦是牧区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事物,以户为主,分散经营,自办水利,很适应当前牧区畜牧业生产发展的特点。但是不能盲目发展,必须是在地下水浅和水源充足和土质较好的地区,这样投资少,收效快,易于举办。例如,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区、每户平均发展10亩灌溉饲料地、种草30~70亩,实现了“水、草、林、机、料”五配套,由靠天养畜转变为半舍饲的初级集约经营。由1982年开始到1988年牲畜翻了一番,单位面积草场产肉量提高1.25倍,产毛量提高2.37倍,人均收人提高10倍,生态环境也随之大为改善。初步预侧全国牧区有1/6的牧业户,即20万户,可发展这种类型的家庭牧场,可发展饲料灌溉面积200万亩。

6.建立节水型牧业,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水源牧区水资源短缺,根据现有资料估算,地表水总量为1385.3亿立米,地下水可采量250亿立米,地表水单位面积产水量为、.74万立米/平方公里,处于全国水资源分布较少魄斌区。水资源量少、质差且分布不均,目前的利用率还很低,初步估计不足15%。虽然开发潜力很大,但由于牧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限,开发新的水源,代价十分高昂。因此,在对策上应贯彻“开源、节流、保护并重”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种水源,就大部分牧区而言,应将主要力量放在开发地下水上,并把节水、节能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来抓,以便有效的扩大灌溉面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现有灌区要:(1)健全渠系配套、控制用水量;(2)加侣渠系防渗措施;(功采用节水技术;(酌大力贯彻《水法》,征收水费,增强惜水观念,(5)加强水源的管理、保护,使有限的水,发挥最大的效益。牧区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对局部严重缺水地区,从长计议,要注意解决地区之间,_巨下游之间的用水矛盾,考虑跨地区,跨流域调水问题:跨流域调水工程,牵涉问题较多,而且工程艰巨,不是2000年以前能够实施的,但要做好前期工作和可行性论证,为远景开发提供依据。

7.积极开展水质改良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牧区许多河流已遭到污染,有些是水质不良区。如内蒙古就有60%的地区地下水含氟量过高,超过了国家规定(0.5一1毫升)的标准,个别地区还更严重,对人畜健康危害极大。此外牧区人畜饮用河、湖、泡水还有严重的细菌和粪便污染问题,水质改良和防污染工作是必须引起关注的严重问题。1995年前要全面普查,摸清情况,对重点地区提出防洽攫施。

8.积极开展水电等自然资源,缓解边远地区动力紧张局面牧区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00万冠,特别是长江、黄河上游蕴藏量较大,占50%以上,目前开发利用率仅。.3%,此外牧区风能,太阳能相当丰富,平均风能密度为200~30。瓦/平方米多太阳能辐射量大部分地区为150千卡/厘米“,处于全国风能太阳能最丰富地区,而且这两种能源可以互补利用,开发前途十分广阔。2000年前对自然能源的开发,应结合生产需要逐步进行。水电成本低、收效快,应优先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结合生产用电,重点发展小型轻便,适用于井深为10一30米的风力提水机和太阳能水泵,争取在1995年前在解决提水动力上有一个突破性进展。

9,做好前期工作牧区面大,由于前期工作薄弱,底于不清,急需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此项工峥及面广,工作量大,应由各牧业省(区)统一部署,并抽调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组进行。1993年前在已有流域规划或区划的基础上重新核实和补充完善,提出初步规划。按照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地区制定出开发利用模式和近期远景的工程安排,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10.制定适应牧区特点的水利技术政策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水利建设难度要比农区大数倍之多,建国已来,国家用在牧区水利建设上的投资12亿多元,平均每年每亩草原不足一分钱,显然是太少了。目前,牧民群众集资办水利的积极性很高,因此,今后不能采取过去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办法。(1)大、中型重点工程可以国家、集体和群众联合举办,以国家和集体为主,(2)小型土程以牧民群众集资自办为主,国家给以适当的补助的办法;(3)边远牧区和贫困地区由国家和集体扶持为主。但是由于牧区生产基础薄弱,而水利建设较其它各项建设耗资大,牧民承受能力有限,因此,除鼓励各级地方和群众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办水利外,国家仍需在牧区水利上有较大的投入,此外,在政策上还要体现出鼓励科技人员到牧区工作的优惠政策,扭转目前科技推广人员改行和外流的现象。

11.加强科研和新技术推广以及人才培养牧区水利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基础差,科技力量薄弱。全国有拐亿亩的草硕,而从事牧区水利的职工仅有1.6万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仅占10%,按可利用草原面积划,平均200万亩才有一名,而且存在人员老化,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和管理知识缺乏等问题。科学技术在牧区的推广应用,需要一大批热爱牧区和有一定科学文化的劳动者。目前牧区水利后继乏人,培养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从现在起国家要在牧业省区农(牧)学院的水利专业,定向招生,并优先培养少民族人才,大力鼓励培训在职干部,重视培养与当地知识青年和牧民技术员,普及科学知识,逐步提高牧民文化素质,以满足牧区水利建设的需要。科技是生产力。要采取措施加强科研成果推广,2000年前各牧区省区,都要根据不同类型地区,建立起经济优化模式,做好典型示范工作。

12.草原建设是一项多科学,多专业、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利仅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牧区在水利建设和科研,必领与草原、畜牧以及农林各部门密切配合,并在一些涉及到宏观决策和重点区域开发的课题_匕合力攻关,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草原建设和畜牧业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