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水利对新牧区建立重要性范文

水利对新牧区建立重要性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水利对新牧区建立重要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水利对新牧区建立重要性

本文作者:赵晓勇白明照李凤云单位: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找准突破口。加强牧区水利建设是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和谐发展道路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是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和保障。

一、内蒙古牧区水利建设情况

1.水利建设总体情况近年,内蒙古提出要把以水为中心的草牧场基本建设作为保护草原、发展畜牧业最大的基础设施来抓,依托牧区水利试点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灌溉饲草料地建设,牧区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截至2005年末牧区水利设施状况:①大型水库3座,设计总库容27.97亿m3;中小型水库201座,设计总库容18.30亿m3;塘坝975座,设计总库容0.23亿m3。②各种类型渠首工程173座,总引水量达15.52亿m3。③集雨工程集雨量达到0.29亿m3,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④地下水供水工程主要是深机井和各种类型的浅井,共21.62万眼,其中已配套17.44万眼,供水能力可达44亿m3。牧区总灌溉面积167.47万hm2,其中农田117.19万hm2,饲草料地29.82万hm2,天然草场灌溉面积9.12万hm2,林地11.34万hm2。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70.53万hm2,其中农田54.83万hm2,饲草料地15.70万hm2。

2.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1)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牧区水资源总量242.14亿m3,其中地表水81.62亿m3,地下水160.52亿m3。牧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11.69亿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32.65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79.04亿m3。2005年牧区用水总量71.19亿m3,其中地表水为29.00亿m3,地下水为42.19亿m3。总用水量中,饲草料地灌溉用水仅为10.49亿m3。(2)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地表水可利用量为32.65亿m3,扣除现状用水29.00亿m3,还有潜力3.65亿m3;另外还有15.38亿m3过境水量可利用,地表水开发潜力共为19.03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79.04亿m3,现状开采利用水量42.19亿m3,理论上尚有开发利用潜力36.85亿m3。牧区地下水灌溉面积中,对现有饲草料地灌溉进行节水改造,可节省出0.17亿m3水量。从总体情况看,牧区水资源现状利用量仅占牧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59.5%,水资源相对较充足,具备开展一定规模的牧区水利建设工程的客观条件。

二、牧区水利建设试点项目效益分析

“十五”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牧业旗县(市)共实施试点项目108个,新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831处,发展饲草料地1.25万hm2。据实地调查,牧区水利试点项目成效较为显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已充分显现。

1.改善了畜牧业生产条件,增加了牧民收入

以发展节水高产灌溉饲草料地为主的牧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和牧民生活水平。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牧民周喜生家有草场146.67hm2,以前靠传统方式养畜200多只,一般年份能勉强维持生活。2004年,他家发展灌溉饲草料地5.33hm2,当年饲草料实现自给有余,虽然遇到干旱,但牲畜没有一只因缺草料而死亡,还买进4头奶牛开始发展舍饲养殖。由于饲草料充足,饲养管理科学,全家年收入由原来的1.5万元增加到4万多元。目前,全自治区共有282697户119.86万牧民从牧区水利建设中受益,人均年收入由建设前的2620元,提高到现在的4341元。

2.保障了禁牧休牧期牲畜饲草料

供给,促进了草原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通过对11个典型旗县110处灌溉饲草料地抽样调查监测分析:0.07hm2(1亩)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种植青贮玉米产量为4000~4500kg,平均产量为4310kg;种植饲料玉米产量为400~600kg,平均产量为489kg;种植人工牧草产量为500~700kg,平均产量为602kg。0.07hm2(1亩)灌溉饲草料地产量相当于2.00~3.33hm2中等质量天然草地产草量,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截至2005年年底,内蒙古共发展饲草料地灌溉面积29.80万hm2,每年可为畜牧业生产提供51亿kg优质饲草料,有效地缓解了畜草矛盾,补饲牲畜2418万头(只),解决了12万户牧民家庭在禁牧、休牧、轮牧期间牲畜的补饲问题。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面积分别达至956万hm2、2214万hm2、533万hm2,使天然草场得到了有效保护,部分草场生态与环境状况出现了好转势头,草原生态自我修复效果明显。

3.推进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

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达茂旗在水资源富集区开发灌溉饲草料基地0.15万hm2,建设了7个畜牧业产业化园区,将居住分散、失去生存条件的748户3056人实行移民搬迁,安置到产业化园区,引导扶持牧民从事集约化舍饲养殖。在伊利、蒙牛、大圣等龙头企业带动下,调整畜种结构,淘汰低品质土种牛羊,养殖奶牛1500头,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天然放牧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牧民生产条件、居住环境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看到了新牧区的美好前景和希望,增强了建设新牧区的信心和决心。

三、牧区水利建设成功经验和自主创新模式总结

根据不同区域水源条件及特点建设水源工程,以水源工程为中心,以牧户为基本单元发展高产饲草料地,是牧区水利建设和草原生态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牧区水利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广大牧区群众因地制宜探索出许多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

1.“家庭灌溉草库伦”模式

在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等沙地,一些牧户开展了“家庭灌溉草库伦”建设。牧民在自己的草场上打一眼井,配一套节水灌溉设施、一套农牧业机具,种一片优质饲草料,营造一处防风林。家庭灌溉草库伦规模一般为2~3.33hm2,提供的饲草料可以使每户牧民承包的133.33~200hm2沙化草场全部实现季节性休牧或禁牧。在毛乌素沙地,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草原盖度己由20世纪70年代的25%提高到现在的55%以上,部分地区达80%以上。

2.“联户开发”模式

四子王旗、正镶白旗、苏尼特左旗等地区一些牧户,由于在自己的草场上难以找到合适的灌溉水源,则采取“联户开发”模式,即选择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联户连片集中开发饲草料地,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建设、分户承包、分户经营、分户受益。

3.“引洪治沙”和“小流域治沙”模式

在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采取这两种开发模式。如翁牛特旗利用当地比较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建成667hm2以上引洪淤灌灌区5处,667hm2以下灌区44处。通过引洪淤灌,种树、种草、建设沙障,围封了3万hm2流动沙丘。目前围封区内植被己开始恢复,沙丘多数基本固定,引洪淤灌区内草场的盖度达到92%。

4.“公司集约开发”模式

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地一些企业(集团)、公司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连片开发饲草料基地。基地建成后采用牧民分户承包经营或由公司统一经营的模式,为当地牧民提供优质饲草料,以达到草畜平衡。

5.“生态移民”模式

在生态严重恶化、水资源匮乏、牧民丧失生存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达茂旗针对天然草原退化、沙化面积达2/3的状况,近年把分散居住在沙化严重地区的748户牧民搬迁到8处水资源相对富集地区,集中开发灌溉饲草料基地,每户种植1.33hm2饲草料地,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牧户实施低保。对退出来的44万hm2沙化草场全部围封禁牧,经过几年的生态自我修复,草原植被恢复效果明显。四、牧区发展对策根据内蒙古草原牧区植被一旦被破坏就迅速大面积沙化、恢复周期长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必须走生产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通过本次调研,初步总结出5种牧区建设自主创新的模式,如在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等沙地,可以推广在鄂尔多斯实施的“五个一工程”,即以打井水源为中心,采取以相对集中的3家牧户为1个单元(单户),打1眼井(出水量约为32~50m3/h),配备1座10~15t的供水塔,开发建设1处8~10hm2配套节水灌溉设施的饲草料地,每个牧户盖1座60~80m2的舍饲暖棚和75m3的青贮窖。这样可以保证100~133.33hm2天然草场轮牧禁牧,牧户可饲养200~260只羊,并可保障安全度过3个月的禁牧期。该工程的建设总成本为15.4万元,其中国家无偿补贴7.6万元,3户牧户每户投入2.6万元,使每户牧民年均纯收入可达到2万~3万元。五、加快牧区水利建设的建议

1.尽快建立牧区水利投入的保障机制

目前内蒙古只开展了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建设,年投资规模为2000万元,资金额度非常有限。要从牧区实际出发,尽快建立起国家、地方、群众合理分担负责和社会参与的牧区水利投入体系。

2.研究制定推动牧区水利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和措施

①统筹规划,形成合力。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扶贫项目中的水利灌溉工程要纳入牧区水利建设总体规划,以实现合理布局,形成合力。同时,退牧还草工程是对牧区草原影响最为广泛的生态建设工程,要真正做到禁得住、休得下、不反弹,必须解决禁牧、休牧期间牲畜补饲问题。从目前政策上看,建议增加饲草料基地建设内容。②要研究制定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完善项目实施过程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审查、论证、审批制度,划定地下水限采区和禁采区。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③要加强水利灌溉、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组合配套。牧区水利建设要与生态移民、集约化舍饲养殖、畜草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节水灌溉项目的综合效益。④要建立和完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技能。⑤要通过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培育牧民用水合作组织,解决管理滞后问题,建立良性的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3.全面启动实施牧区草原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工程

为贯彻落实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的战略部署,自治区编制了《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工程“十一五”规划》。该规划根据牧区自然地理条件、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状况及草原生态建设的需要,将牧区水利工程在禁牧修复区、休牧治理区、轮牧保护区等3个类型区进行总体布局,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突出重点。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工程规划总投资12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面积13.33万hm2,其中新增节水灌溉饲草料地面积6.67万hm2,完成灌溉饲草料地节水改造面积6.67万hm2。工程实施后,每年可提供优质饲草料23亿kg,解决6.1万户牧民的牲畜冬春季和休牧禁牧期补饲问题,保护草场面积413.33万hm2,将为新牧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使更多的牧民群众从中受益。实践证明,加强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牧区水资源,开展以灌溉饲草料地为主要内容的牧区水利建设,集中解决牲畜的饲草料供应问题,结合舍饲、半舍饲等措施,对牧户承包的大面积天然草场实行围封轮牧、休牧、禁牧,不仅可以为草原生态的自我修复提供基本条件,起到“建设小绿洲,保护大生态”的作用,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牧业抗灾能力,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条件。加强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保护草原生态和发展牧区经济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