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林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及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资金短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认识加深,与以往相比,我国对于林业发展资金投入比例增大,云南省政府对于林业发展的投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由于云南省林业的复杂性,国家与政府的资金投入与云南省林业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融资不畅、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云南省林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1.2林业产权制度不健全林业产权问题是云南省实施集约化、规模化建设商品林基地的首要障碍。就云南省而言,国有林占26.1%,集体林占73.9%,私有林发展十分缓慢。云南省对于林业的发展政策之一是“谁造谁有”,显然,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云南省丰富的林业资源存在着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不清晰的现象,这大大抑制了云南省民众尤其是农民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也影响到了林加工企业的开发积极性。
1.3林业产业科技发展缓慢现阶段,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科技发展缓慢。由于云南省地处偏远地区,省内整体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对于林业产业的科技发展比较缓慢,林产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高端林业产品,更不用说林业品牌了。从长远利益来看,林业产业科技处于初级落后阶段,这远远不能够适应云南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1.4社会化服务滞后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追求绿色产品成为一种共识。云南省虽然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但是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云南省很多林产加工企业在国际化贸易中都面临着不平等待遇以及非关税壁垒等难题,森林认证、林产品质量标准与环境标准体系认证等社会化服务滞后严重影响到云南省林业积极开拓国际化市场,也影响到其国内市场的发展,制约着云南省林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云南省林业发展对策
2.1建立健全林业法律法规完善林业法律法规建设,使林业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于保护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云南省林木采伐比较随意化,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林木采伐制度,有利于促进云南省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不同性质的林木要出台不同的法律法规政策,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对于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出台对应的资源管理办法。
2.2扩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从云南省林业产业的资金来源来看,一定要积极扩大云南省林业产业的融资渠道。具体说来,一是要靠国家林业专项资金的扶持,云南省林业产业较为复杂,林业建设中的森林防火、森林防病虫害等难题的攻克还需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二是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重大项目补贴经费以及科研开发经费等,将云南林业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做,重点研发林业内部相关资源的利用和建设;三是要积极争取银行等相关金融部门的投资贷款等,利用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积极开发林业产业经济,推动云南省林业经济的发展;四是要积极引导林产加工企业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并大力支持此类企业的深层次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林业相关经济的发展,为林业发展筹集资金。此外,还可以积极引导和支持个体经营投资等。
2.3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深化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要从制度上明确林业的产权问题,积极推进林木以及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明晰森林、林木产权和林地使用权,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造林积极性,加快商品林地的建设,促进林地合理流转。此外,非公有制林业产业是云南省林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要从法律上保证非公有制林业的地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开发资金以及税费负担等方面要给予非公有制林业必要的优惠政策,确保非公有制林业与公有制林业经济的发展。
2.4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林业产业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云南省林业发展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大大降低了林产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云南省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云南省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强化科技的支撑力量,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积极发展原料林以及用材林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林木优良品种以及营林造林实用科技,推动林业科技研发转化为生产力。对于云南省林业产业企业而言,依靠科技发展是企业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化林业经济的必然趋势。林产加工企业要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深化企业产业链条,促进企业对于林木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实现多次增值,赚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2.5建立林业产业协会,监督林业产业发展监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云南省林业发展可以建立林业产业协会,专门研究云南省林业产业的发展,主要为云南省林业发展提供有效信息,加强与其他省市的林业发展交流,产业协会内部完善咨询服务、产品促销、调查研究、业务培训等服务,并逐步承担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调处工作。
3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产业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云南省是一个林业大省,促进云南省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钰涵单位: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