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投资策略范文

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投资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投资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投资策略

摘要:

积极研究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投资问题,对于提升投资效益和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背景与投资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投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策略的科学性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期望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活动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策略;投资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活动不但能够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更能够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从而切实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农业综合开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只有不断向其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而与此同时,科学有效的投资又能够为投资人带来理想的收益,激励其不断向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投资,逐步形成农业综合开发长效机制,全面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鉴于此,积极研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策略,不断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综合开发背景与投资现状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2006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近年来,国家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而农业综合开发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得到了财政部门的关注,2016年2月出台的《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就充分表明了鼓励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导向。但与之矛盾的是,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不足的现象也十分突出。据学者曹力群的研究发现,农民缺乏或较少拥有可供抵押、担保的财产,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户贷款中所占的比例仅占二成;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支农的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滑,且目前财政支农经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的比例较低,不足以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发展。此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量不足的情形在全国各地均较为普遍,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开展。

2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的现有问题

2.1投资效益偏低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水平偏低、资金需求旺盛,且投资效益偏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投资总量较低。目前,我国农业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且以往农民不科学的种植与开发活动造成的农业耕地质量降低和农业耕地污染现象十分普遍,农业综合开发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对农业耕地进行全面治理,而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水平大多不足以支持彻底的农业耕地治理活动。此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效开展,需要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做保障,但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功能不足,且迟迟得不到修缮和重建,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又往往远不足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投资效益偏低。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量偏低,农业耕地得不到全面、有效的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完善,且工业生产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均为农业综合开发活动造成阻碍,影响了开发项目成果和经济效益,造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效益普遍偏低。

2.2投资结构不合理目前,财政支农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投资来源,目前,财政支农结构不够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综合开发进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财政支农支出多投向农业生产、农村水利和气象等部门,且多数用于办公经费,对农业科技研发、农业项目开展的投入相对偏低;其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偏低,不足以有效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耕地治理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农业科技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制约了农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导致农业生产率得不到显著提升,制约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进展。

3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改进策略

为顺应现代化农业建设趋势,解决当前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的问题,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健康发展,可就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采取以下改进策略:

3.1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思路积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思路,可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政府应创新服务思路,在农业综合开发活动中,从以往被动的行政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引导者、守夜人和服务者,通过合理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组建农业综合开发创新组织,联合农业科技院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营者和参与者,整合农业科技、管理创新资源,促进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上积极优化投资方案,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有效利用率。

3.2合理选择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投资项目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平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在农业综合开发活动中也不例外。由于各地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农业基础、人文环境、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差别较大,其农业综合开发基础也各不相同,而在资金、技术、管理资源相对匮乏的当下,积极扶持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尽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并以点带面地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应优先选择那些潜力较突出的项目。项目筛选中应由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对开发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进行考察,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所在区域的“先天条件”相符;其次,要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在地的交通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情况进行考察,并优先考虑那些硬件条件较好的项目;第三,应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产品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对其进行市场预测和可行性论证,并以财务手段对其投资收益进行计算,并优先选择那些财务风险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的优势项目。

3.3强化农业综合开发信息收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化的过程,只有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动态对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不断论证,对开发项目进行不断筛选,才能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因此,完善农业综合开发信息收集与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数据库,将待开发的项目录入数据库,并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条件的变化不断更新项目数据,供投资者研究和筛选,进而使其筛选出收益最可观、前景最广阔、时机最合适的投资项目。对此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产品、原料、劳动力价格不断变化,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信息收集必须采取动态管理的模式,只有确保信息和数据的实效性,才能真正为投资者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

3.4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结构为全面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结构,应采取以下措施:①改善中央投资与地方财政投资比例。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避免因地方财政支农力度不足而阻碍农业综合开发活动,应适当提升中央财政投资力度,并视情况提升省级财政支农比例,降低市、县政府财政支农比例,并追捕将支农至今的使用权下放到省、市、县级政府,由其结合自身农业综合开发基础和建设需求合理分配支农资金。除此之外,应积极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包括财政拨款、投资参股、直接补贴、贷款贴息、农业保险、民办公助(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物折资、以工代赈的形式实施)等;②提高投资标准。在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标准上,应依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包括劳动力价格)存在很大差异的客观实际,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计要求,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确定投资标准,投放项目资金;③创建多元化投资机制。由于财政力量有限,为促进农业综合开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应积极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多元投资机制,逐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宏观政策为基础的政府、民间、外商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与外资合理投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④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不断创新的农业科技为基础,因此,农业综合开发活动中,应就农业科技的研发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应对农业科技院校、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农业科技企业等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为其科技攻关活动提供坚强的后盾。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农业科技机构或组织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新型农业产品,推进产学研有机融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国家对农业体制改革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均不断优化,积极投资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活动,不但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寻求投资收益的有效方法。鉴于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认清当前农业综合开发的背景与发展形势,认真剖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的现有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扶持、引导措施,不断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环境,拓宽农业综合开发途径,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效益,以促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各利益主体的合作与共赢,实现现代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华,汪飞.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15(35)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作者:晋嘉惠 刘超宇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