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现代农业建设论文2篇范文

现代农业建设论文2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现代农业建设论文2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建设论文2篇

第一篇

1现代农业建设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再次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农业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对于保证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是,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挖掘和农产品需求形势的新变化,我国农业发展中逐渐暴露出许多新问题,例如优质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率较低、农户经营规模过小、资源消耗过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农业发展方式的变革,而这些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现代农业建设对于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2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十连增”是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灾害多发重发、生产要素加速外流的背景下取得的。在继续面临这些压力的情况下,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转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挖掘粮食生产能力就成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新的着力点。

1.3保证农民增收农民收入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民收入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增长较慢、差距较大、增收基础薄弱、增收途径不畅等问题。显然,破解这些难题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或增加外出务工收入远远不够。壮大农业本身,提高农业的造血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平台才是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决胜法宝。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成本收益率才能够为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加打下坚实基础。

2中国现代农业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虽已起步,但是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原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面临经营规模过小、资源短缺、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

2.1小农经济模式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土地制度的制约,我国农户的家庭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限制了农村劳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导致农业资本积累率低、获得信息的能力弱和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超越一家一户容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推广,也影响了现代农业中产业链的延伸[4]。

2.2资源短缺制约了现代农业投入品的增加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所需的耕地、水和劳动力资源都受到了其他产业的挤占。从耕地资源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2年不足0.093hm2(图1)。除个别省份外,很多地区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地形复杂,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从水资源看,我国农业用水量连年降低,每年农业生产用水缺口达300亿m3,因干旱缺水每年粮食损失约0.2亿t,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释放。从人力资源看,我国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后继乏人的困境。

2.3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首先,农业科技推广需要相当规模的物质投入,必须以农业投资增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为前提。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投资量还未达到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投资不足仍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其次,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一线人员短缺,无法顺利地将农业科研成果导入现代农业建设,使其成为拉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增长点,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最后,农村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被非农就业机会吸引,转移出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降低、接受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其他国家经验及发展趋势

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我国的人口、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与这些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根据资源禀赋和国情特征,选择美国、法国和日本为典型国家,分析他们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的发展模式和经营主体特征。

3.1日本从发展模式看,由于日本耕地资源有限,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日本的农业现代化采取的是资源节约型(一村一品)和技术密集型(“MI-DORI”生态方式,即水土宜居家园)模式。具体来说,“一村一品”就是以村为经济发展的最小单位,充分了解市场的产品需求信息,利用本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鲜明、价值含量较高、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主要产品,以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目的。MIDORI生态方式指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和整治土地资源、有效管理和精细利用水利资源、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农业绿化城市,并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3]。从经营主体看,日本农业属于小农模式,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日本成立了由个体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农协。农协同政府的联系较为密切,受到政府监督并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农协是贯彻和执行政府农业政策的主要力量,其主要业务为信用(发放国家对农业的补助金和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吸收农户存款并发放低息贷款)、购买(从大资本企业共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户的生活资料)和贩卖(在政府的支持价格下收购各种农产品,根据和农户的栽培或饲养合同将农产品出售给加工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使日本个体农民走向合作经营,适应了市场竞争,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解决、技术普及、经营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美国从发展模式看,由于美国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以大规模的农场为基础,其现代农业的发展选择了规模化、机械化、高科技模式。美国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组织基础一般为个人农场、合伙农场或者公司农场,这3种组织模式对美国农业规模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生产特点看,美国现代农业的生产特点表现为集约化和商品化,即通过改造旧农具和发明新的农用机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变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激发农场主的生产热情,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从发展特点看,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为高投入、高消耗和高补贴,即对现代农业的高投入带来了高消耗,高消耗又带来了高补贴。从生产经营主体看,美国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选择适应了其规模化、机械化、高科技的发展特点。在家庭农场制的生产经营基础上,农场主之间成立了农场主合作社。合作社不受社区限制,进行跨区经营合作,主要涉及加工和流通等的业务。合作社以商业合作为主,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技术和管理实力。除农场主合作社外,美国还有很多专业合作组织,如专业协会等。美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对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减弱了工商业资本对农业的侵害,缓和了美国农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改善基础设施、采用新技术设备、筹措资金、培养人才、组织农民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3法国从发展模式看,由于法国现代农业起步较晚,其采用了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复合型模式。法国首先进行了,使得土地集中,便于规模经营。然后通过补贴和低息贷款等手段使机械化、电气化和科学化等技术手段快速融入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随后,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指导农业生产以地区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工业专业化等3种形式推进,使法国现代农业实现了集约化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从经营主体看,法国农业合作社主要有两类,一类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另一类以流通领域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前者保留了自由经营权,合作社负责为社员提供服务、信息和技术援助,对产品的质量提出要求,与社员签订供销与加工饲养合同。但这类合作社没有领导和管制农场的职能。后者是法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形式,一半以上的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通过这类农业合作社进行买卖。农会是法国现代农业合作组织中影响最大的,其各级负责人由农民选举产生,完全代表农民利益。农会提供农业前景预测、市场行情分析、生产技能培训以及相关信息等服务,对法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4发展趋势整体来看,日本、美国和法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日本、美国和法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发展模式都建立在具体国情基础之上。这些国家的政府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各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和管理,科学合理地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另外,这些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重视与其相适应的经营主体的培育,使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减少了农业政策制定、调整和管理的成本。

4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景展望与路径选择

4.1前景展望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经营规模过小、资源短缺、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前景应以追求现有资源产出率的最大化和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为目标,同时重视不同地区的差异和资源禀赋特征。整体来看,我国未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第一,劳动密集型。对于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增加劳动投入,通过劳动的集约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二,技术密集型。对于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农村地区,应继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投入水平,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以此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第三,资金集约型。对于劳动力转移程度较高、资金充裕的农村地区,应依靠其雄厚的工业基础,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带农的方式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等。第四,生态农业型。与以上3种不同,生态农业不是独立的,而是融入贯通在其他3种形式中。即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中应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思想,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借助生物技术等其他各学科技术,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协调,以保证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4.2路径选择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和发展前景,参考其他国家经验,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手段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

4.2.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微观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微观基础。因此,应根据各地生产的具体情况,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从财政、金融、服务等各方面对合作社进行支持,为合作组织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还要引导合作组织完善自身造血功能,为其提供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培训,延伸产业链条的市场信息,并鼓励其参与现代市场合作与竞争[5]。

4.2.2因地制宜,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融入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各地农村区域间差异较大,不同的农村地区具有不同主体功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农村的具体情况和资源禀赋特征,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经验,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和优质化生产,使不同主体功能区能够形成市场潜力巨大、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并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主导产品或产业,最终提高该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6]。

4.2.3利用“四化”发展契机,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可能仅依靠农业产业自身完成,而是应该抓住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契机,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之融合,做到同等、同时、同步。结合城镇化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推进土地整合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吸收工业化成果,提高农业投入品的科技含量,将现代化工业设备投入农业生产;利用信息化建设,以现代化信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农业服务的现代化建设。

作者:闫琰宋莉莉王秀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第二篇

一、分析形势,改革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引擎”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老问题叠加呈现,长期和短期矛盾交织碰头,不少都涉及到利益关系调整,是难啃的“硬骨头”,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破解。第一,确保有效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有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预计达到14400亿斤左右,供需缺口约2400亿斤。同时,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更加关注。今后,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农业生产的要素和环境已绷得很紧。根据测算,每年要减少耕地600-700万亩,化肥农药利用率仅为30%-40%,只相当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水资源过度消耗,地下水超采已成为北方相当部分地区的突出问题,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今后,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持续加剧,必然要求我们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粮食产量“十连增”以后,仍然要清醒地认识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要坚决摒弃业已存在的一些错误想法和认识偏差。一种是盲目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粮食生产已经“十连增”了,“十一连增”、“十二连增”乃至连续十几年增产是轻而易举的了,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不需要再支持、不需要再加大投入,完全可以自我发展了;第二种是,中国粮食库存已达到7000亿斤左右,支持可以放松一下了;第三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进口粮食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等等。但纵观世界发展格局,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强大的国家,吃饭问题绝不能靠别人。多次特别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讲话精神不仅是我们“三农”稳定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我们民族扬帆远航的“定海针”。这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也下了“硬任务”,要求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农业的支持丝毫不能减弱。房子住得好,车子坐得好,遇到情况都可以降低标准,如果涉及到吃饭问题,就大不一样了,吃二两减到一两,吃三顿减为两顿,将会是什么局面?结果不言而喻,历史上我们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所以,在农业农村政策上,千万不能折腾,坚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要坚持、完善和发展已经在实践中成功走过来的好政策。第二,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迫切需要深化改革。据测算,2013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已经超过40%,按此趋势,到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可能达到50%;同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等问题。这不仅在中国,在儒教文化比较兴盛的东亚国家同样呈现这种趋势。所以,城乡关系、城乡形态,特别是农村村庄的演变,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在这方面,我们要研究其规律,顺应其规律,不然历史还会给我们教训。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吸引力,才能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第三,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尽管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家庭经营规模仍然偏小。目前,我国承包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只有7.5亩,分为5.7块,每块1.3亩。土地经营极度细碎,造成了农业生产力不高。如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今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像黑龙江、像东北这样的农业基础条件是非常特殊的,但它展示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客观而言,各地情况不同,关键是要看怎么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按照中央的要求去积极地探索,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迫切需要深化改革。由于历史原因,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村得到的公共资源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民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难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旧的工农“剪刀差”逐步缩小了,但新的“剪刀差”日益显现,资源要素的不平等交换严重,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总而言之,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十分复杂,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别无选择,惟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改革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引擎”作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具体安排,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当前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改革的背景看,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破除、城乡居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深入发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亟须确立。从改革的目的看,过去是为了解决农产品总量供给问题;当前改革不仅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要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从改革的艰巨性看,过去主要做加法,做增量改革,各方利益冲突不大,容易形成共识;当前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不仅要做加法,有时还要做减法,可能触动一些深层次的利益,遇到难啃的“硬骨头”。

(二)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尤其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与建设的基本遵循。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首先要系统地理解、准确地把握中央的决策精神,要细细地去品味,活学活用,不能用老的理念、老的路数、老的办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把住一个目标:就是按照“重中之重”的总体工作要求,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促进两个结合:一是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二是城市和农村有机结合,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三是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推进完成七方面的建设:即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经营方式,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三)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举措在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方面任务繁重,要精心地组织,同时又要有科学的态度、老老实实的态度,上把准中央的要求,下把住农村的脉搏、农民的意愿。古人云“民不可常扰,扰则生困,困久则乱”。今天我们为政理事,必须把尊民安民放在首位。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繁重艰巨,更需要顺势而为、因时而变、精准发力,从而收到“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果。一是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要突出“稳”与“活”。历朝历代,土地都是财富之母、农民的命根子。在今天,土地权利仍然是农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农民最大的一块利益;土地制度仍然是农村最基本的制度。土地制度改革高度敏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对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把握好“稳”和“活”两个方面。在“稳”的方面,关键就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在“活”的方面,关键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当务之急应加快推进两项工作:一是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二是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担保权能。二是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突出主体多元化发展。我们到基层调研,经常听到一些县市的同志反映,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滞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对此,我们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切不可搞“大呼隆”违背农民意愿。在各类经营主体中,承包农户是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要因地制宜引导发展,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化服务是基本方向。既要鼓励支持各类主体竞相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又要引导各类主体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切不可搞一刀切、单打独斗,大力促进顺应农民要求、适合各地特点、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壮大。在适度规模经营上,要探索各地农民欢迎、效果好、可持续的一些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看到,广大承包农户将长期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围绕这个主体,发展规模化服务,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发展规模经营上,还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不能搞强迫命令,用行政的办法、政府的干预,以各种借口流转农民的土地甚至搞“归大堆”。第二,要认识到规模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需经历较长的、自发的演进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此外,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认真抓、花大力气抓。三是在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中突出提高政府调控效能。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越是发达,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越大、手段越多、机制越活。今年2月份美国国会通过的新农业法案,具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重视农业投入,尽管美国经济复苏仍然缓慢,财政预算吃紧,但农业公共支出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第二,运用市场化工具的力量增强,一方面,加大了作物保险的财政补贴,提高了保险标准,另一方面,通过间接性补贴刺激金融资本,吸引社会力量,增加社会投资。再譬如,粮食连续增产后储备困难,怎么解决?美国的粮食储备,国库储粮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采取补贴企业、补贴专业储粮大户方式储粮。这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其中关键是要强化市场杠杆的力量,利用财政撬动更多的力量为我所用,达到保护农业支持农业的目的。目前,各方面支持农业的空间还很大,应更加注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的有机结合,希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探索。四是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突出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问题。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现代金融支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多,另一方面金融部门的同志也很委屈,因为贷款不能不考虑风险和成本。这就要求在农业和金融之间找到合理的结合点——农村金融。首先,农村金融具有农村产业的特点,一是基础性,需要政府支持,二是合作性,合作性的根本是信用,包括农民之间的信用、社区组织对农民的信用;其次,农村金融具有金融的本质属性,其发展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通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努力把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成为有效对接金融机构的合格承贷主体。只有找到这个共同的关键点,才能有效破解农业贷款难问题。五是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突出治理与保护并重。一直以来,一些地方偏重追求产量,对生态环境关注不够。一些地方地膜覆盖技术大范围使用,带来白色革命同时,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白色污染。现在已到了不得不痛下决心,加以改变的地步。对此,应同时抓好治理与保护两个方面。抓治理,关键是控制源头。采取土壤改良、农残整治、重金属污染修复、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把过大的资源利用强度、过量使用的投入品和过多的污染物减下来。抓保护,关键是与承载能力相适宜。要因地制宜,从地、水等农业主要因素状况出发,既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又要依水而业发展农业生产,找到符合本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总而言之,就是不仅要让我们这一代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良田、青山、绿水。

三、县市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纵观历史,我国郡县制萌芽于西周、发展于春秋、确立于秦汉。此后无论行政区划怎么调整,县一级都是最稳定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过去讲“皇权不下县”,县和县令作用很大。长期以来,县一级作为上下结合部,统筹能力强,手段较齐备,具有治理社会、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县市一级肩负的改革与建设任务更加繁重,也更能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慎重地用好自己的权力,办好每一件事,尤其是落实一些大的决策,既要有担当的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一)县市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担当着“前线指挥部”的重大职责县市在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集中体现在“四个主体”作用上。首先,县市是中央“三农”政策的落实主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由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决定的,也凸显了县市一级的工作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11年下发1号文件,出台了税收优惠、财政扶持、信贷倾斜、人才培育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投入资金万亿元以上,大部分需要县一级去落实。这些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县市一级的同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次,县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推动主体。当前的改革,在鼓励基层和群众探索的同时,有步骤地开展试验示范,加强改革的统筹规划和理论指导既需要采取上下结合的综合方式推进,更需要县市作为实践者、探索者有力推动。比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中央提出今年在山东、安徽、四川三个省开展整省试点,并在其他省选择了141个县开展整县试点。第三,县市是促进城乡统筹的管理主体。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国情看,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大部分人口仍将生活在县域,农村大部分劳动力仍将就业在县域,农民大部分收入仍将来源于县域,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将更多的在县域内部实现。今后,在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加强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生活和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县市都会发挥重要作用。第四,县市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组织主体。同志曾经讲,“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谁能为现代农业建设“修桥造船”,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亿万农民群众,而县市的作用之一,就是把亿万农民群众组织动员起来。总而言之,县市一级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的成败。

(二)县市需要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主官,大家在推进深化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不仅要有满腔热情,还需要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关键要不断适应新变化、树立新理念、开阔新视野、开辟新思路、探索新经验。第一,理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的每一个巨大变化都是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的结果。大家都认真学习领会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认识到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有些同志往往会墨守成规、采用老一套,这里面就有个理念的问题。理念是思考的出发点。现在农业早已不是“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经济的概念,要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市场化以及国际化的要求。适应这些变化,贯彻好中央的部署,应深刻意识到创新理念的重要性。第二,底线思维是“安全阀”。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要求部署,坚守底线思维,无论哪一级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以为,至少以下三条底线必须把住:一是坚守耕地红线。要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守住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和谷物播种面积14亿亩的底线。如果耕地守不住,播种面积稳不住,我们的饭碗就端不牢。二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农村改革不管怎么改,都决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三是坚持保护农民利益。农民是弱势群体,切实维护好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搞城镇化、工业化决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而是要让农民兄弟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让农民兄弟活得有尊严。第三,担当意识是精神动力。大家都是一方百姓的父母官,需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意识。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品格、一种精神动力。回首30多年改革历程,我们正是凭着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积极进取,较真碰硬,我国的现代化航船才得以劈波斩浪、一路向前。现在,在很多问题无法回避、无法绕行的情况下,在啃“硬骨头”的过程中,尤其要有担当精神和攻坚克难的态度,只有正视矛盾、直面问题,敢于担当,才能凝心聚力、凝才聚智,使改革深入推进、落地生根。第四,试点示范是开展工作的法宝。试点示范是我们党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领导工作方法上的一项重大创造。开展试点示范,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矛盾的普遍性,用于指导面上工作。当前,我部正在推进“两区”建设和一项试点。“两区”就是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一项试点就是选择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展先行探索。在座的各位书记、县市长是示范区建设的领头人,要打好示范区这张牌,重视这张牌。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分管领导直接抓,但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希望示范区在建设实践中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努力创新、积极探索,哪怕在一点上做穿、做透、做熟,积累经验,以便在全国推广示范。第五,治理能力是一种领导素养。农村改革头绪多、任务重,完成好这些任务,需要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推进科学发展,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当好一名领导干部,特别是在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提高治理能力,要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在强化全局思维上下功夫,推进农村改革需要反弹琵琶、跳出农业抓农业。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把握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牢牢牵住深化农村改革的“牛鼻子”。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决策支撑和服务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沟通协商办事情、集中力量打硬仗的氛围,形成上下联动、政令畅通的工作合力。

作者:余欣荣单位:农业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