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发挥林业投资经济成效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三十多年来,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教习11之一,是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生产建设的经济效益。由于没有下功夫研究最佳的建设规模、投资分配结构和林业建设布局等重要的林业经济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使林业长期成为国民经济的短线。建国以来,我国人工造林的规模和速度居世界之冠;人工造林累计面积达15亿亩,接近除我国以外的世界各国人工林面积的总和,平均每年造林面积为5000万至6000万亩,高的可达7000万亩。即使按造林面积占全国原有森林面积的比重来看,我国造林规模也远远超出世界各国的水平(见下表)。我国的造林速度很快,但实际效益却很差。除造林质量低、保存率不到三分之一外,在成活的人工林内,大多数林分生长量很低。其中,成林不成材的“小老头林”要占三分之一以上。三十年来,人工造林积累的森林蓄积量只有2亿多立方米。可见,在培育森林资源上,这种只抓速度、不重视造林经济效益的做法,并不能解决我国森林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林区开发建设上,从搞三线建设开始,就越来越不讲投资的经济效益,不研究我国木材生产的合理布局,没有把林区开发的顺序与调整森林的集中过量采伐进行总体安排。1971年,当国家要确定森工基本建设的大中型项目时,我们一下子把全国18个主要林区,共23个采运方面的大中型项目,成捆地列入国家的基建计划,其建设范围包括洲个林业局和81个林区县。这种拉长战线、齐头并进的建设安排,大大延长了林业企业的建设周期。
据估算,建成上述23个采运方面的大中型项目,约需投资盯亿元。到1981年底,只完成投资44亿多元(包括1971年以前的投资),按1981年安排投资2亿元的水平,到本世纪末还不能全部建成。与此同时,工程造价和每立方米生产能力的投资也大幅度提高。事实说明,想用拉长战线的办法去加快林区开发速度,是违反基本建设客观规律的。其结果,反而搞乱了生产布局,加剧了采育矛盾。
二、概括起来,我国林业建设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森林的覆盖率,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各种林副产品的产量,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林业建设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由于受自身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要加速我国林业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一)我国大陆开发的历史很长,森林遭受长达几千年的不断破坏,加上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相当复杂,给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带来许多困难。在144亿亩国土面积中,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的约占52%,其中大部分低于30。毫米;属于沙质荒漠、戈壁、寒漠、雪山、冰川和石骨裸露山地等生物生产力极低的地方,约占19%。除去现有的耕地、草原、森林、水域,以及城镇、乡村、矿山、道路等用地外,估计尚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农林牧用地18.8亿亩,其中可开垦为农田的约2亿亩,其余1G多亿亩是发展林业和牧业的用地。究竟林业用地能占多少,目前还没有做出全面规划。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幅度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其任务确很艰巨。
(二)发展林业是一项改造自然的伟大事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欧洲一些林业先进的国家,用了大约100年的时间,花了大量的资金,换来了青山绿水。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要改变大面积水土流失、水旱风沙灾害频繁的状况,其艰巨程度要比欧洲大得多;况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近期内难以筹措大量的资金去发展林业。因此,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国林业的发展,在资金的需要和可能之间将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三)我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的木材消费水平处于世界最低之列,已经到了无法再压缩的程度。根据到本世纪末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以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和人口增加的因素,估计到本世纪末我国的木材产量需要达到1亿立方米。用二十年的时间把木材产量翻一番,尽管其速度不算快,而且与当时国民经济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按照我国现有森林资源的数量来看,如不尽快着手培育后备资源,产量翻一番也是难以实现的。上述情况表明,在今后二十年内,我国林业建设存在着许多困难,矛盾很突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以加快林业建设的发展。
三、在今后的林业建设中,如何克服摆在我国面前的各种困难,开创林业建设的新局面,关键在于能否提高林业投资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重新研究林业建设的投资结构,合理安排生产建设布局,调整好采育之间的比例关系,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集中力量优先安排那些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现仅就林业建设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以下的初步探讨。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加之自十年动乱以来持续时间很长的破坏,使许多地方的森林面积日渐缩小。近年来,全国森林面积(不包括经济林)大约减少了1.2亿亩,下降7%。同时,由于滥垦草原、陡坡开荒、围湖造田等破坏水文和植被的掠夺性生产方式,以及在修筑道路、开发矿山时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使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据调查,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安徽、甘肃、新疆等省(区),这几年毁林开荒和陡坡种地的面积已达几百万亩以上。柴达木盆地因受长期破坏,沙生植物已减少三分之二;盆地周围的森林,从1954年的10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31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0.9%的新疆,各流域的胡杨林已从1958年的805万亩减少到1978年的420万亩,减少了47.8%。这种大面积破坏森林和植被的状况,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要严禁毁林开荒,陡坡种地,并逐步退耕还林;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防止草原沙化;水利建设要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开发矿山和各种建筑工程的施工,必须同时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森林采伐,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采伐方式,以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证森林更新。封山育林是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重要措施。我国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都是通过天然更新成长起来的。许多实例证明,不少荒山、荒地和水库周围的山区,经过若干年的封山育林后,森林就成片地成长起来。在雨量充沛、靠近林区和土壤还未遭受严重侵蚀的地方,封山育林的效果最为显著。实现上述保护措施,需要制订一套有关合理利用土地的经济政策,颁发必要的法令和条例,编制国土整治的长远规划,并广为宣传,使其家喻户晓,以利于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同心协力,为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而奋斗。
(二)经营管理好现有森林,是林业实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主要途径。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向生产深度进军的集约化的扩大再生产。内涵形式的扩大再生产可以做到投资少,受益快,效果大,是经济效益最优的增产途径。我国现有森林,尽管按人口平均所拥有的数量很少,但绝对数量仍相当可观。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蓄积量居世界第七位。应该看到,我国现有森林资源是一个巨大的现实生产力。建国以来,这些森林为国家生产了大量木材和林副产品,每年的生长量有2亿多立方米。同时,在大范围发挥着保护环境的多种效益。这是发展我国林业建设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林业建设提供资金、技术经验、种源、人才、生态效益、各种林副产品等,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要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同样,在林业建设中也要以现有林区为基础。很难设想,在现有林业基地未能巩固、反而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另找地盘去建立新的林业基地会使林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我国现有森林由于经营管理比较粗放,森林生长量、采伐利用率和一单位面积出材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也正是由于存在这个差距,说明提高我国森林生产力的潜力是很大的。现有林区有着良好的森林环境,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林地生产力远较无林地区的荒山为高,这是现有林区所特有的优势。因此,加强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是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的重要部署,近期内应优先安排以下生产建设项目:
1.优先安排护林防火设施的建设。火灾是森林的大敌。一般说来,设置各项护林防火设施所需的资金不算太多。这几年,伊春林区修建了防火燎望台,安装了防火通讯设施,只用了500多万元就使整个林区置于防火燎望台监视之孔而且,各燎望台同防火指挥部建立了无线电话通讯联系。由于提高了发现火灾的能力,这几年伊春林区火灾损失的程度大大降低。因此,优先安排各项护林防火设施的建设,适当增加护林防火的投资比重,是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一环。
2.优先安排中幼林的抚育间伐。每亩中幼林抚育间伐的费用,只相当于造林费用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抚育后可提高林木生长量30%至50%;并且每亩可获得0.3至0.5立方米的木材。抚育间伐还可以缩短森林轮伐期,提高林木质量,增加木材售价,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营措施。在我国现有的用材林中,中幼林占66%,由于抚育间伐跟不上,林木生长缓慢。为能在今后二十年内将其中的5亿亩抚育一遍(有的可能两遍),累计可增加森林生长量10亿立方米以上。世界上一些林业先进的国家,抚育间伐生产的木材往往占木材总产量的40%至50%,英国高达70%,而我国目前不到5%。因此,要改变我国林业生产的落后状况,提高森林的生长量,必须大力开展抚育间伐。在制定林业生产建设计划时,应该优先安排中幼林的抚育间伐。这是提高林业投资效益,使林业生产由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
3.优先安排调整林业生产总体布局的建设项目。要保护好和扩大现有森林,必须合理调整林业生产的总体布局,既要解决当前部分林区的集中过量采伐问题,又要提高森林经营的集约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应该指出,调整林业生产的总体布局不能仅限于减少老林区和老企业的采伐量,而应该包括开发新林区(包括后期林场),增加抚育间伐比重,实行林分改造,营造速生丰产林,增加道路密度,缩短森林轮伐期等综合性的经营措施。调整生产布局需要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战略观点,不能只着眼于局部的或当前的利益。为此,每个林区和每个林业企业都必须编制林业发展规划,制定调整生产总体布局的远期和近期方案和措施,根据每个林区和每个林业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对调整生产布局作用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并逐步实施。实践证明,采取合理调整和安排好林业生产布局的办法去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可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甘肃省小陇山林场通过采取抚(抚育间伐)、改(林分改造)、造(造林更新)、采(合理采伐)、封(封山育林)等综合性经营措施,使该林场的蓄积量由1959年的1900万立方米,增加到1975年的3070万立方米。只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在没有大量投资的情况下,使森林蓄积量增加了60%。正如英国林学家E•D•福特所提出的:“林业集约经营的倡导者证明,通过在一定面积的森林中采用排水和施肥一类的措施,可以比通过花费大量的育林费继续扩大林地更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本。”我国的森林经营,虽然还未能大规模地采取排水和施肥这些措施,但只要合理安排好林业生产的总体布局,就能大大地提高森林的生产力。
(三)发展地区优势,在南方林区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_营造速生丰产林是解决我国后备资源不足的一条重要出路。世界上有些国家只用了四五十年时间,就从木材进口国变为木材可以自给,甚至成为木材出口国。其主要措施就是营造速生丰产林。为了提高我国营造速生丰产林的经济效益,应当集中力量和资金首先在南方林区营造。众所周知,我国南方林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又有杉木、马尾松、竹子等乡土速生树种。近年来,从国外引种的湿地松、柳杉和意大利杨等,也是适于在南方林区生长的速生树种。在南方林区营造速生丰产林,轮伐期是东北林区的一半,单位面积生长量可以提高50%到100%,是我国林地生产力最高的林区,我们必须发挥这个林区的优势。过去我们曾在南方林区大面积地营造杉木林,但多数生长不良。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讲科学造林,违反了自然规律。杉木适宜生长在背风、日照时间短、相对湿度大的阴坡、山谷和山坡下部,要求土层深厚、肥沃、湿润而又不积水的立地条件,但多年来我们把杉木大多营造于相对湿度较低的浅山丘陵区,而且不区分立地条件。这样做,当然难以培育出速生丰产林。今后,我们应该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具有良好立地条件的山地上营造杉木。造林前必须进行造林设计,坚持科学造林。如果在今后二十年内,南方林区平均每年营造250万至300万亩速生丰产林,即相当于目前全国每年造林任务的5%;二十年内营造起5000万至6000万亩速生丰产林,按每亩年生长量为0.7立方米计算,则二十年后每年可积累蓄积量3500万至4000万立方米,这对解决我们后备资源不足问题,将起重要的作用。
(四)集中力,全面开发东北、内旅等林区。东北、内蒙古林区的森林资源约占我国森林总蓄积量的30%;目前每年上调给国家的木材,约占全国上调量的70%。由于地势较缓,该林区修建每公里公路的土石方量,一般只有0.7万至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不到30%;而南方林区为1.5万至2.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占30%至50%;西南、西北林区(除新疆外)为2万至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占50%以上。由于铁路深入林区,东北、内蒙古林区木材的平均运距一般只有50至80公里,其它林区多为数百公里。此外,东北、内蒙古林区多数伐区均可采用拖拉机集材,劳动生产率较高,而其它林区可使用拖拉机集材的伐区比重很小。目前,东北、内蒙古林区每新增l万立方米木材生产能力需投资300万至305万元;而西南、西北林区需理00万至600万元。虽然南方林区所需投资也较低,但由于该林区多数林业重点县均严重过伐,近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增产能力。
据初步测算,如能将东北、内蒙古林区全面铺开,其合理的木材年产量可达3390万立方米(不包括地方管理的林区),而目前的木材年产量只有2300万至2400多万立方米(包括统配材和企业自用材),尚有年产1000万立方米左右的可增能力。但是,该林区由于基本建设跟不上,老企业过伐严重,新林区的开发建设又长期上不去,故今后10至15年内,应当集中力量把东北、内蒙古林区全面开发建设起来。这是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要、提高林区开发经济效益的重要部署。综上所述,为开创林业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对目前林业建设的投资结构和地区布局进行较大的调整;并根据国家在各个五年计划中对林业投资的可能性,合理确定不同地区和不同项目的建设规模;要下决心集中一部分建设资金,营造南方林区速生丰产林和全面开发东北、内蒙古林区这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充实林业勘察设计力量,尽快编制出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林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优化建设方案的研究,以不断总结提高林业投资经济效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