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住宿模式的经济环境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有利于学生社会网络资源的培育与扩张同学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网络。同学网络、校友网络,对同学、校友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今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友工作,建立起以校友为节点的社会网络系统,在促进同学、校友关系交融的同时,促进母校建设与发展。但我们注意到,目前的做法,注重的是事后,而不是事前,没有将在校生纳入校友的考虑范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不同专业在校生中培育、建立起社会网络系统。事实上,在传统住宿模式下,除了一些在学校社会活动中特别积极的同学外,多数同学基本不认识外专业的同学,更不用说建立起某种亲密的社会关系。而在创新转型后的住宿模式下,同学既可以通过行政班级活动、上课,认识同班、同专业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宿舍的环境,与其它专业,甚至不同年级的同学建立关系,且这种同学关系数是呈指数增长。
(二)有利于弥补学生能力的缺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未来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生代大学生能力的缺失,是用人单位普遍反应的问题。我们往往把学生能力的缺失,归咎于学生的本身,而没有在培养主体上寻找原因。大学之前的家庭、社会、学校的过度关心,弱化了学生本应具备的能力,如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大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面临着弥补学生之前缺失的基本能力。在创新转型住宿模式下,学生不再有班长、组长或同班同学的提醒,必须根据自己选课的情况,安排作息时间。由于不同专业的同学上课时间不同,作息时间也就不一样,因此,他必须学会兼顾他人。此外,不同专业的同学思维方式不同,如何与不同专业的人交往,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挑战。这种住宿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就部分弥补了大学生之前最为缺乏的生活、处事、为人的能力。
二、大学生新型住宿模式的探索——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是由福州大学与福州大学资产运营公司举办的独立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目前已拥有39个专业,12000多名学生。在较为自由的办学模式下,2008年开始,学院开始探索实施大学生创新转型住宿模式。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民办高校,早年至诚学院的新生报到率都在90%左右,近年新生报到率虽有提升,但还在95%左右徘徊。因此,新生报到率与新生宿舍安排就构成了一对尖锐矛盾。此外,学生在学期间退学、转学、休学、参军、出国等等,也提出了房产资源的利用问题。基于此,学院开始尝试性实施新的住宿模式,解决房产资源的经济合理性问题。学院按照如下步骤开展了住宿新模式的试验:第一阶段,尝试阶段。为了减少新模式介入引发的波动,保持学校稳定,学院采取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即:2007级以前的学生仍按旧的住宿模式居住,2008级新生按新的住宿模式居住。同时,建立起学生社区管理中心,建立系、社区辅导员专业化分工协作系统。这一阶段的试验结果:学校房产资源利用率提高,宿舍安排人员工作负荷减少,学生没有波动、较为认可,来自系辅导员系统的排斥力较大,社区辅导员比较忙乱,极个别有后门可走的家长对宿舍床位抽签结果不满意,但总体状况良好。第二阶段,总结与推广阶段。2008级新生入住后,褒贬不一。学院通过新旧宿舍住宿模式而引发的学生行为管理的比较,不断思考总结,并强化系、社区辅导员角色意识,强化新模式优势。并且,在2009级及以后的新生中,不断扩大试验范围,直到2011年,全校全部实行新的住宿模式。这一阶段的试验结果:当缺乏新旧住宿模式比较时,个别领导、教师常把学生管理问题,归因于住宿模式的转换;基本做到了只要有空床位,就可以安排学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系辅导员与社区辅导员对立性减少、协作性提高;社区管理中心建立起了较强的学生自治组织结构及干部队伍,社区建起了党员服务站,学生自发办起社区期刊《家》,以情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基本形成。第三阶段,住宿环境利用阶段。新模式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在前两个阶段试验中,我们没有过多的强调,而是让实践说话,学生对宿舍环境的利用,基本是无意识的。但在2011年以后,我们不断宣传这一住宿环境对学生行为的改造作用,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利用环境,完善自身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养成。目前,大学生住宿创新转型模式已实施六年,整体较为顺利,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也为至诚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资源。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探索与完善,主要有:社区管理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学生利用宿舍环境的主动性有待启发等。
三、大学生新型住宿模式构建与推广的关键点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绝对的好或绝对的不好。大学生创新转型住宿模式,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反对这一模式实施的理由认为:它给行政班级、年段、系活动的组织,造成了不便利。它不利于同专业同学沟通、学习互助,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当由同专业一组同学共同完成一个大作业时,这种模式具有障碍。每所院校面临不同的校情,若要推广新型的住宿模式,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则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第一,转变观念。提出上述问题的基本思维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环境条件下,以“管”为基础,忽视了教育市场的存在,忽视了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学生自由选择权的存在,以系、专业、班级局部观念考虑高校整个系统问题。此外,这一思维也忽视了环境对学生心理、能力、综合素质的调节与强化作用。因此,在实践中需要转变观念,这是一项最重要和最具挑战性的工作。第二,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现代社会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每个学生都拥有计算机,每个学生都有手机,所以,一旦以系、年级、专业、班级为基础建立起基于信息技术的沟通平台,如:飞信、微信、微博等,完全可以克服上述问题障碍。第三,建立系、社区辅导员专业化分工协作系统。以往辅导员对学生管理的职责是全过程的,不仅学习,还有生活。在新的住宿模式下,必须建立起系、社区辅导员专业化分工协作系统。系辅导员管学生思想工作、学习、入党等事宜,将学生生活管理,由社区辅导员承担。一旦发现个别学生问题,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两个系统辅导员则加强协作,共同解决。机制与模式创新,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学治校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住宿模式的转型,虽然只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一小部分,却是一个涉及面极大的系统工程,观念的转变、后勤职能、辅导员职能、教学管理模式等等的相应转变,都决定了这一改革成功与否。虽然,前期的转型收效颇丰,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作者:吴童吴秋明郑建勇单位:福州大学党办校办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