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环境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进行改革与努力。我国高校也在积极地进行环境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对环境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环境管理;教学改革;措施
引言
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环境管理课程是一门非工科课程,是由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通过开设此项课程来让学生掌握环境管理内容、环境管理对象、环境管理手段等多方面的环境历知识。同时,通过开展此项课程来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然而,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此项课程安排是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使得此项课程的课时较少,且同学们给予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为此,如何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就成为当下环境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
1环境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教学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环境管理课程会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环境管理内容、环境管理手段与对象,环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环境标准体系,以及我国当下实施的环境管理制度、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也正是由于此项课程在内容上的广泛性,对教师地知识储备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当下高校环境管理课程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并没有开设环境专业,这就会造成环境管理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的匮乏。
1.2课程获得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我国当下高校中,此项课程是由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非工科课程。尽管如此,很多高校,将此项课程安排在了选课课上,会造成此项课程的教学课时较少。同时,由于此项课程偏文科,因此学生们给予此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于在教学实践中,有诸多的学生认为此项课程缺乏趣味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1.3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工具逐渐的从过往单一的板书授课方式过渡到多媒体授课方式。尽管在教学工具上具有了先进性,但是教学模式上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在课程结束或者临近考试时,授课教师会将课堂重点或者考试重点告知学生。而学生则简单地通过背重点来应付考试。即使通过了学科考试,学生们也无法真正地做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此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地提升教学质量,也无法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环境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师资力量
作为校方,需要结合课程需要,大力引进优秀教师,进而为提升课程授课质量,以及更好地进行环境管理通识教育打下良好地师资基础。其次,通过设置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来有效地加强此项课程的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可以有效结合当下环境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并充分运用教材,来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并通过互相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来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2有效提升学生以及校方对环境管理课程的重视程度
作为校方,尽管将此门课程以选修课的方式安排教学,但是需要让学生与教师充分地认识到此项课程的重要性。作为教师,需要结合当下现实的环境管理需求,来科学合理地设置环境管理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需要充分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将过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摒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得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更加具有先进性,教学气氛更加具有趣味性。作为学生,需要充分地认识到,无论此项课程以选修课还是必修课的方式来教学,都需要以认真的学习态度加入到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地掌握了环境管理知识,方可以为后续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3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单一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无法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录像等,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环境管理知识。或者通过案例教学方式,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也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可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此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在环境管理事业中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结语
总之,有效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作为高等院校来说,也积极地开设了环境管理课程。为此,以上内容对此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望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崔喜勤,林君峰.环境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6(31):160-161.
[2]熊开容,刘超.案例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08-109.
作者:吴秀青 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