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蓝藻水华危害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蓝藻水华会造成鱼虾死亡,导致水体污染,水道堵塞,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蓝藻毒素也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我国众多湖泊水体蓝藻水华发生频率高,藻类生物量巨大,水华种类的产毒力强,因此,迫切需要具有长效、经济和安全的预防和控制蓝藻水华策略和技术措施。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并结合国内外爆发蓝藻水华事件及后果,分析水华爆发的三大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蓝藻水华;发生机理;危害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近年来,我国的江河、湖泊及近海海域的氮磷污染呈加重趋势,内陆主要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部分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大量繁殖,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产生异味,水体功能遭到破坏。2007年太湖、滇池以及巢湖蓝藻暴发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关注。因此,治理富营养化水体,防治水华,恢复水体的综合功能,已成为当前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一蓝藻与蓝藻水华
蓝藻是藻类生物,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牯藻,一般呈蓝绿色,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生活在淡水中,少数分布在海水中。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某些蓝藻能快速生长,当达到一定生物量时,这些蓝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即蓝藻水华。
二水华的发生机理
水华又称“水花”或“藻花”,是当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时,只要具备适当的温度、光照、风浪悬浮等有利于藻类滋生的气象、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就能促使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类过度生长繁殖或聚集并达到一定浓度,引起水体颜色变化,并在水面上形成或薄或厚的绿色或者其他颜色的藻类的漂浮物的现象。蓝藻水华爆发需有以下条件:
水体处在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主要营养物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浮游生物过量繁殖的现象。当水体TN、TP浓度分别在V类标准浓度值以上,其比值在1:10左右时,水体就处在重度富营养化状态(营养状态指数≥70)。
水温在28℃以上。蓝藻繁殖对温度很敏感,秋冬季节在水温17℃以下时,蓝藻生长会受到抑制;夏季当水温上升至28℃以上时,蓝藻便会快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也越长。
水体PH值为偏碱性。蓝藻适宜在PH=9.0-9.5偏碱性的水体环境下生长。
三水华的危害
(一)国内外爆发蓝藻水华事件
194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阿勃卡湖(Apopka)首次发生蓝藻水华。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Madison湖流域周边分散的村落排放的污水开始成为重要污染源,导致一些入户河道磷浓度显著升高,上个世纪40年代,蓝藻水华开始频发,并日趋严重。
195O年,位于瑞士、德国和奥地利交界处的康士坦茨湖生态环境开始恶化,至1970年,康士坦茨湖生态环境极度恶化。
1999年昆明世博会期间,滇池上的蓝藻曾疯长得让湖水变成“绿油漆”。游船被缠住靠不了岸,水华覆盖面积达到20km~,厚度达数十厘米,滇池是昆明的饮用水源地,蓝藻暴发期间,昆明市第三自来水厂因蓝藻而被迫停产。
安徽省巢湖的形势也不容乐观。2003年9月,巢湖东半湖炯场至巢湖闸段蓝藻暴发,尤其龟山一带,蓝藻遍及湖心,最厚的地方深度达1m以上,有浪无波,几乎形成“冻湖”。2007年,蓝藻再次觊觎巢湖,岸边的水已泛起绿色,目前巢湖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局部区域有蓝藻出现。
2007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报导了武汉蔡甸区蓝藻暴发所导致的20万斤鱼死亡的事件,这个事件造成至少20万斤鱼死亡,给养殖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0万元。(二)水华爆发三大危害
危害水域生态环境中栖息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在湖泊、水库和池塘中,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且在水面高度密集,其危害在于:密集的浮游藻类阻挡了阳光的光线透射,底栖的水生植物因得不到充足的太阳能使其光合速率降低,减少了光合产物的产量,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还因其强烈吸收可见光的短波部分使水温升高影响了对水温敏感的生物种群的生存。
破坏水域生态景观。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往往密集在水面形成一层薄皮或泡沫,水体颜色变绿,加之死亡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漂浮在其中,不仅使原来干净、清澈、透明的水体变得色泽混杂,浮游藻类死亡后沉入水底并堆积使水体变浅,加速了湖泊水库的沼泽进程,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景观。
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位于江河上游的湖泊、水库等大型水体若发生有害水华,浮游藻类释放的毒素和死亡的浮游生物污染了水源,导致水质下降,影响下游城乡居民生活用水质量,造成用水不便与困难。最新研究表明,它还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长期饮用含有该毒素的水可引发肝癌。另外,浮游藻类的生命活动会产生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也可使水体pH值升高促进霍乱弧菌的生长与繁殖,危害人体健康。有数据表明,蓝藻毒素是诱发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蓝藻毒素能引起学龄儿童的肝损伤,从小埋下罹患肝癌的祸根。
四.防治措施
目前治理蓝藻有各种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物防止法。蓝藻是淡水鱼类的食物,因此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治理藻类,防止藻类暴发
第二,生物浮床法。利用吸附藻类的植物和其他生物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过量繁殖,从而建立生态平衡系统。
第三,机械捞法。这是最原始和传统的办法,即用人力将蓝藻连水带藻一起捞出。优点是打捞彻底,缺点是对于大面积蓝藻治理仍难奏效。
第四,化学法。即用化学药物杀灭方法,一般用硫酸铜。早期海洋赤潮治理也常用硫酸铜,效果较好。但二价铜离子对生物幼体的变态具有致畸性,并引起饵科藻类的严重脱落,同时,硫酸铜具有毒性,能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系统。
第五,微生物菌除藻。将自然状态活性污泥中的有益菌种进行菌群筛选、分离出来,喷雾干燥后获得高密度菌粉,再通过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附着到专利填料上,形成高效处理系统。
第六,高强磁灭藻。应该高强度磁场杀藻,有人发现,在磁场强度为3700Gs的高强磁水处理器的作用下,蓝藻基本消除,水体质量明显改善。这个方法的缺陷是成本高,不能对大范围蓝藻进行处理。
第七,工程疏浚法。即引入活水,如长江水,利用大水量将蓝藻连同发臭的湖水冲进海洋。特点是能够对大面积蓝藻进行治理,缺点是没有从根本上治理,是将污染转移到别的地方。不宜大规模提倡。
应当说,上述治理方法都是在末端上治理,是治标不治本的“下策”;滇池污染花费48亿失败的治理,就说明了人工治理措施都是非常局限的。尽管采取以邻为壑的做法,引长江水冲洗太湖或巢湖,将污染一冲了之,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那仅是将污染转移到近海而已.由蓝藻变成褐藻,由水华变成赤潮,最终污染没有治理.反而愈演愈烈。科学的治理措施是,下大决心,采取强有力措施,切断工业、生活污水、农田氮磷等污染源.使水体漉动起来。待污染源中断后,尊重自然的选择,实行生态自我修复,仅辅以必要的人工治理措施即可。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