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环境的产业化动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威胁农业安全和食品安全。据中科院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我国仅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就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1]。食品安全方面,农业生境污染导致的水产品重金属残留、蔬菜水果农药杀虫剂残留、畜禽产品中的激素抗生素残留表现尤为严重。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农药残留的报告表明,约有近七成的恶性肿瘤与农药残留有关[2]。农业环境的有效治理,攸关国家农业安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是农业环境有效治理的重要路径。
1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
技术产业化是技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通过市场的方式实现技术的转移和应用。以市场方式实现技术转移和应用的优势在于,供给方在利益驱动和竞争压力下,能够不断的进行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技术价值,也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但技术能否产业化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技术的适当形式和供给方的盈利模式。技术的适当形式即技术是否能够以产品、设备、设施或服务等适当的形式出现,技术形式决定了需求方的受益方式,从而影响对技术的需求;供给方盈利模式即供给方能否通过稳定的渠道获得持续的收入,盈利模式影响技术的供给。根据行为与结果所涉及成本收益的归属不同,可以把农业环境行为分为三类(表1)。对于无外部性的环境行为,行为主体具有环境治理的自发需求,比如,对于由于自己的行为导致自己使用的土地退化,农业经营者显然具有自发性的土地保护需求。对于存在外部性的环境行为,在政府对其成本和收益进行干预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环境治理需求,我们称之为引致需求。环境治理的需求仅仅是解决治理积极性的问题,愿意做并不就等于能做到。能否做到,最终是由技术决定的。一旦讲到技术问题,这往往就不是环境行为者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尽管破坏环境的行为人和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有责任,但直接由环境行为人或政府来进行环境治理并不一定合适。首先,分散的自行治理存在两大缺陷:专业化缺陷和规模化缺陷。其次,直接由政府进行治理,尽管可以解决治理的规模化缺陷,但存在专业化缺陷和政府效率缺陷。而第三方治理显著地拥有三大优势:专业化优势、规模化优势和市场效率优势。由第三方专门从事农业环境技术的研发、环境产品和仪器设备的制造、设施的建造与运营,即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符合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
2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的可行性
(1)一般性环境技术的产业化为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提供了经验。当前,国内外针对工业污染的环境技术基本都已经产业化,并行成庞大环保产业。1990年11月,原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了《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规定》,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尤其是“十五”以来,环保产业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拉动环保产业快速提升,大规模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环境保护,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服务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研发、生产、运营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也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一批有实力的环保公司开始采用市场化模式操作环保项目。目前,我国环境产业已形成门类齐全、领域广泛、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达8800亿~10000亿元左右,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据预测,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8%,到2020年更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
(2)环境技术产业化促进了我国工业污染的有效治理。在环境技术产业化的推动下,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污染的有效治理(表2、表3、表4)。根据国家环保部、统计局和农业部三部门于2010年2月2日联合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4],在工业三废的最终排放量只占产生量很小的份额,绝大部分三废在产生后都得到了有效的处置。
(3)发达国家农业环境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发展。发达国家对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采用源头控制的对策。源头治理技术包括两类,一类是能够以产品、仪器、设备设施或咨询服务等形式存在的技术,例如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建设、有机农业生产配套技术等,这一类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另一类是以方法和知识形态存在的技术,例如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技术、高线条带种植技术、农业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等。这一类技术由于无法进行排他性使用,农业经营者既不需付费,技术提供者也无法收费,所以无法实现产业化。当农业环境问题需要进行末端治理时,环境治理一般就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从而环境治理的受益就具有排他性,这就形成了环境治理的市场需求,并进一步促成治理技术的产业化。末端治理技术包括环境问题的监测、检测,污染物回收、处置以及环境修复等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都能够以产品、仪器、设备设施或咨询服务等形式存在,相关技术在发达国家基本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联合国《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2003》(简称SEEA),是经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由联合国、欧洲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最新权威文献。SEEA对环境产业的分类,反映了发达国家环境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表5列出了SEEA中与农业环境相关的产业。[5]这些产业实际上就是农业环境技术的产业化结果。
3我国农业环境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目前,我国市场化主体参与农业环境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还非常少,农业环境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缺乏有效支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没有农业污染源的治理情况,就反映了这一现状。2007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内容包括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等。公报中数据显示工业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源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缺乏农业源污染的治理情况。我国农业环境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导致农业源污染无法有效治理,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对农业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环境问题从行为开始到危害结果的显现,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不像工业和城市环境问题来得猛烈,而等到危害结果显现时,其治理的难度又相当大,另外农业环境技术的应用短期效应并不显现,再加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小,致使农业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其技术的产业化也难以有所进展。
(2)对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农业环境技术就如其他农业技术一样,被认为技术推广的主体是政府,并且由于农业环境问题具有更强的外部性,这一倾向得到了加强。事实上,技术的推广和问题的解决,市场比政府有更强的力量和更高的效率。这一点在一般性环境产业的迅速增长得到验证。
(3)部门职责真空导致产业支持不足。对农业环境问题负有监管责任的主要有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由于三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和问题解决方式不同,导致农业环境问题的解决存在真空。基于环境责任,环保部门重点关注必然会影响环境的污染行为和导致重大生态退化的行为和事件。那些只是有可能造成微观环境问题的行为和事件,不在环保部门关注的范围内。农业部门的主要责任在于促进农业生产。农业部门主要从生产技术的改进上去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投入,其推动的环境技术一般是依附于农业生产技术。基于卫生部门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卫生部门只能按照卫生和疾病标准从检测、监控、隔离和治疗的角度去解决这一问题,发展起来的技术也只能是在人群聚居区域和食品环节的检测、监控、隔离技术和疾病治疗技术,对于生产环节基本上无能为力。我们发现,农业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资源循环技术缺乏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
4农业环境治理的主要技术及其产业类型
(1)农业环境问题与农业环境技术类型。农业环境问题关注的是如何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如何避免农业对环境的有害影响,以及促进农业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因此,农业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三类问题:外源污染、对内和对外有害,对外有利。相应的农业环境技术主要包括三类:控制外源污染的技术,避免和减少农业对环境(包括对内和对外)有害影响的技术,促进和放大农业对环境有利影响的技术(表6)。表6所列技术属于广义的农业环境技术,其中针对生活需求环节的新产品技术,更主要属于产品生产技术,一般不列入农业环境技术研究领域。外源污染的环境技术中针对污染物的形成和排放的技术属于一般性环境技术,也不列入农业环境技术的范畴。因此,从具体内容上讲,农业环境技术主要包括六大类技术:①污染和有害物的监测、预警、检测和评价技术,以及农业对环境有利的检测和评价技术。②清洁农业技术。主要包括改进农业生产方法和使用环境友好投入品。③循环农业和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置技术。由于农业副产物大多数都可以循环利用,而无需无害化处置,因此主要是循环农业技术。④农业生产环境以及农业影响的环境的修复技术。⑤农产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要么不是特别紧迫、要么在环境修复后自然恢复,因此主要是农产品安全恢复技术。⑥通过农业生产实现非农业的循环、环境修复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技术。
(2)农业环境技术产业的主要类型。农业环境技术总要以知识或实物等形态存在和被利用,而技术形态决定了农业环境技术能否以产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一般来讲,实物形态的技术都可以以产品的形成出现在市场上。知识形态的技术要分两种情况:对于那些简单的、容易学习的、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知识,一般会作为公共知识而不进入市场;对于那些复杂的、不易被学习的,具有排他性的知识可以以服务的形式进入市场。另外,有些实物形态的技术,由于一次性投入大,追加成本低,也会以服务的形式进入市场。表7列出了每一类农业环境技术的典型技术,并根据相应的技术形态,分析了这些技术形成产业的可能性。凡是能以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的,都具有发展成产业的潜力。
5推动农业生态环境技术产业化的基本路径
(1)农业环境技术需求与技术研究投入来源。技术研究投入是支撑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技术研究投入来源一般有两种,来自于市场的收益和非市场的投入(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如果技术存在足够的市场需求,那么市场利益将激励技术研究主体不断地投入,市场需求又分为自发性需求和引致性需求。自发性需求就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需求者带来直接的利益;引致性需求就是因外在原因促使需求者应用这些技术。如果技术是公共产品或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市场利益就不足以激励技术研究主体不断的投入,如果技术对于社会很重要,这就需要第三方即政府或非营利性组织的投入。表8展示了不同的农业环境技术需求决定了不同的技术研究投入来源。
(2)发达国家农业环境技术产业的支持政策。基于农业地位的重要性和农业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各发达国家都将农业环境问题作为战略性问题来对待,从而也诱导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通过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政策,形成环境技术需求。美国的《综合环境污染响应、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是针对土地受污染后责任认定的法律。根据该法规,如果在任何“设施”上发现“危险物质”的“排放”或“可能发生的排放”,则“有关责任方”应当对清除污染承担连带严格责任。这就表示如果土地受到了污染,一旦被发现,政府有权要求造成污染事故的责任方治理土壤污染或者支付土壤污染治理的费用。任何团体或个人在使用土地时都要对土地环境的保护,一旦造成了污染,就可能面对巨额的治理和赔偿费用。[6]近年来美国繁荣的土壤修复市场,说明该法案的成功,以及对土壤污染预防与治理工作的重视。其次,通过市场信赖的、可靠的环境认证制度,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催生相关产业。比如发达国家日益壮大的有机农业产业,以及相关的监测、检测设备制造业和环境友好投入品产业的发展。美国农业部于2002年实施国家有机计划,设置统一的标准,并提供了“美国农业部有机”标识。[7]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需求在近十多年里呈两位数的增长,在广泛的产品范围为美国农民提供市场激励。2007年,全美有机农田面积达480万亩,天然农田面积远大于转基因农田面积。全球有机农业市场中,北美地区年增长率为15%~20%,为全球最高。北美地区有机食品销售占全球销售总值的46.8%。[8]
(3)我国农业环境领域应重点发展的产业以及支持政策。重点产业主要包括:①污染物监测检测仪器设备制造业。②农业环境及农产品检测、安全评价和农业环境认证服务。③清洁农业相关投入品生产,主要包括生物源农业、有机肥料、安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④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设备、设施和投入品生产。⑤土壤和水体修复投入品、设备生产、设施运营产业。⑥食品安全检测、恢复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⑦清洁农业、循环农业、环境功能型农业咨询、设计。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方面可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农业环境标准和环境责任制度,以形成环境服务需求,为环境治理产业化提供市场空间。②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及农产品认证制度,催生农业环境监测、检测、评价和认证行业的发展,以及相关农业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③研究和制订农业环境服务标准,引导相关企业进入环境服务产业。④启动农业环境服务政府采购,建立农业环境服务补贴制度,激励相关企业进入农业环境服务产业。在农业环境产业的扶持方面可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制定和实施农业环境服务税收减免政策。②建立农业环境产业扶持基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③以优惠贷款、政府引导基金优先支持、创业板渠道上市等金融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