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优化研究范文

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优化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优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作为社会理想的状态,其构建视域下新农村环境治理路径中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分析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下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路径,首先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下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然后结合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下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就农村环境治理路径的优化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环境治理;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看到一些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建设水平较发达城市地区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些地区无论在文化建设还是在经济发展等领域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更是存在重视程度不高、建设意识不强等问题。[1]

一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下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新农村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新农村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可以简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村生活污染问题。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生活污染不但导致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甚至还会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垃圾填埋场附近的二次污染,导致蚊虫滋生、环境恶化,更是为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埋下了隐患。[2]其二,农村土壤污染问题。农村土壤污染问题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以及地膜,农药化肥滥用会导致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同时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理,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出现生态五中减少、土壤亚硝酸盐含量提升。其三,农村企业污染问题。当前我国农村企业主要以工业为主,这些工业基地广泛分布于农村及周边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监督,再加上其中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也就出现了能源消耗量大、排放不达标的情况。根据国家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被污染的耕地数目高达1.5亿亩,这不但导致受污染耕地粮食减产,同时还带来了土地资源无法再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新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传统发展观念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重视经济建设,轻视生态环境保护,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新农村建设出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失衡的情况,从而导致上述生态建设问题。其二,生态法规建设的影响。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制度依然存在许多漏洞,特别是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缺陷最为严重。尽管近些年来国家也陆续推出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条文,但是由于农村法律建设意识淡薄、环境检查力度不够,造成了许多难以修复的生态问题。[3]其三,农民生态意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意识到真正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质量的不是法律法规,也不是政府,而是农民自身。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建设者,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水平才是决定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不高、教育程度匮乏才是导致生态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新农村环境治理路径的优化

(一)发展农村经济

新农村环境的治理离不开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农村环境治理的基本保障与前提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措施:其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要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重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采取禁止过度放牧、滥砍滥伐,提倡并限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严格控制耕地的使用比例等方式来实现循环经济的任务,并通过推动农业清洁能源应用,发展农业清洁生产的方式来提倡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循环发展。[3]其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扶持。经济的发展关键靠技术与资金,为了实现城乡差距缩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必须要强化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物质投入等方面的资金一定要尽快到位。其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组织内部互帮互助,更好的应对市场风险的同时也保证了农业政策的科学理论化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化。

(二)创新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体制是实现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职能的主要方式,其不但可以为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政治保证,同时还可以提供制度保障。结合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失衡的现状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大多都是当地政府不作为、缺乏有效监管所导致的。为了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政府应该强化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致力于改善内部制度的优化。通过改善内部制度,优化管理途径,提升管理的效率与效果,更好的为农民服务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提供相应的支撑与帮助。[4]

(三)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农村生态道德文化建设

在上个世纪末,邓小平同志成就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发展动力与劳动者素质之间的关系作出过论断,他认为,国家的强弱与发展后劲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水平存在着极大的正相关关系。作为我国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而言,其不但会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对于普及义务教育、提升人口素质以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提升农民生态意识水平、增强生态道德文化建设质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其一,加强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农村基础教育落实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农村生态道德文化建设的关键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基础因素。[5]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全面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提升教育投资力度,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让农民朋友也能够平等的享受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与教育资源,为其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供保障。其二,加强农业科技的培训活动。认真落实国家交付的农技推广培训任务,加大农村妇女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文化道德培训工作,过程中可以借助农村科技栏目、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等方式实现多途径培训教学,从而更好的帮助解决农村科技人才与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其三,加快构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除了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之外,还要提供各种技术信息、农产品价格、种植情况,特别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与节水技术更要加强推广,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四)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结合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现状,由于城镇化程度不断推进以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当前许多城市周边的农村都出现了“空心村”效应。“空心村”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导致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向城市,农村出现政治权利主体空洞以及文化生活匮乏等情况,不但限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模与速度,更是制约了城乡均衡发展。为了更好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途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强化村庄的规划工作,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规模与效率。通过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经济,防止占用耕地与闲置耕地的情况出现。其二,综合国家政策导向,推动土地有效流转。土地流转是实现空心村治理、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6]土地流转一方面要根据村镇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流转价值的土地进行推广,另一方面还是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交通的便利程度,从而为提升村镇建设规划质量,更好的综合国家政策提供准备。

三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其过程中必须要将生态文明作为基本指导理念,在建设中进行持续落实才能够让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效果得以实现。结合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实现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百兵.我国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5.

[2]朱雨田.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3]孙伟宁.论民生视域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D].黑龙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6.

[4]曹长顺.乡镇成教中心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5):104-105.

作者:费丽莎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