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近年来,“弹性生态”一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已不再陌生,甚至被许多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摸索和探讨,重视地域传统文化因素和生态环境弹性发展,将其创作的艺术构思与反映时代要求的工程技术融合。本篇论文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中心,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弹性生态”理念下的教育现状以及遇到的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弹性生态”;培养模式探究

一概念界定

“弹性生态”即为能够敏感的对外在干扰做出反应,又能较快恢复并保持其原有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弹性生态”视域下环境艺术设计:以恢复并保持原有生态结构和功能为目的,运用艺术设计手法对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并满足人们视觉审美上的需要的一种设计理念。“弹性生态”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生态环境“弹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论即“筑山”“理水”“寻根”为基础建立的“三模式”理论——“筑山模式”;“理水模式”;“寻根模式”。“筑山模式”即对人才胜任力品德操守的培养;“理水模式”即对人才胜任力专业技能的培养;“寻根模式”即为开展保护环境的艺术设计,围绕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被我国各大高校所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到现在,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其课程设置主要有:景观、园林相关的技术为主,以美术设计理论为公共基础课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内涵丰富、多种学科交叉而成的复杂学科,是一门涉及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专业,也是一门实用性很高的专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许多高校中设立。随着越来越多的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要,1999年各大高校开始扩招,这使得环境艺术专业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到了21世纪,由于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大高校为了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陆续开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进行了,甚至教学改革。

三“弹性生态”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

(一)学科交叉性不够

当前,许多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仍然仍停留在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育,认为这样的培养方式能够是学生在毕业之后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能够缓解“毕业等于失业”的问题。但是,却忽略了技术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培养模式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却也存在着重知识、轻技术的问题。环境艺术专业本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只加强理论的学习,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所设计出的作品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那么作品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

(二)学科的评价机制较为单调

我国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评价机制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评价的:以人才的专业研究深度和专业问题解决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是片面强调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而在“弹性生态”理念的背景下,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既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会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在实践中。否则,只会造成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与再学习能力不佳的现象。

(三)缺乏创造性设计思维训练

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型思维,但是,许多高校对创新型思维的训练是零散的。我国各大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是设计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这些课程虽然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缺乏内在的衔接与融合。做不到学以致用的课程设置对艺术设计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弹性生态”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在现代设计中,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即品德操守、专业技能、生态弹性。具体来说,就是践行“三化”策略,即“亮化”、“硬化”、“绿化”。“亮化”意在培养道德“亮化”、品行“亮化”、沟通“亮化”的设计人才;“硬化”意在培养理念“硬化”、设计“硬化”、技术“硬化”、实践“硬化”的设计人才;“绿化”意指生态环境,“弹性”发展。构建弹性生态环境,“金山银山”不及“绿水青山”。因此,针对上述策略,具体培养模式的建议如下:

(一)提高应用型课程的质量

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的素质是材料分析和图形软件操作。时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习自主权,明确教学目的,解决打小学生的疑惑。

(二)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

艺术设计的源泉是艺术思维。想要学好艺术设计,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高自身的悟性,掌握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总结出更多的设计思路。只有拥有创新型思维的设计师,才能在满足市场要求的情况下设计出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而创造型思维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多训练来加强,比如思维发散的训练,即通过一个物体联想到多个物体的方式来开阔学生的思考方式,从而想出更多新奇的方案;另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多欣赏名家的作品,开阔视野,以鼓励学生们大胆创作。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一个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多扎实,应用不到实践中,教学就不算成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引入企业的工程项目,并以企业标准来衡量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也可以交由业主去评价,从而判断学生的设计是否满足了业主的需求,是否将知识应用到了生活中,这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益,还避免了纸上谈兵,真正地将技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了实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各高校有必要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同艺术相融合。在“弹性生态”理念下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培养出“四有”应用型人才:即有“弹性”空间结构整体蓝图绘制的设计能力;有“融为一体”城市发展方案的规划能力;有“做出回应”行动选择的实践能力;有重视城市生态绿化系统建设的统筹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烈辉.艺术设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11):51-52.

[2]杨虹.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8):252.

[3]刘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

[4]周雪霏.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7,4(37):75-76.

作者:张迪妮;王越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