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精神病与环境心理因素的关联范文

精神病与环境心理因素的关联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精神病与环境心理因素的关联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精神病与环境心理因素的关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急剧变革,都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一点已被国内外许多专家所承认。作者通过对102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进一步探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使人们从社会学角度重新估价精神疾病,并从护理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减轻社会各方面的负担。

一、材料与方法

资料取自我院1968~1988年间住院的精神病病人26425例,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样比=0.04,K=l/0.04=25),抽取样本1057例,剔除无参考价值病例37例,有效病例(应答率)1020例(96•5%),样本具有代表性。按统一表格,以分组、划记(将调查资料按项分别列入整理表内,用划“正”字记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整理。调查以病历为主,对记录不清的项目进行了核实,资料具有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精神病病人的年龄、性别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1)从年龄分析,本组病人中,以21~30岁年龄组居多,共413例,其中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者381例,占本年龄组的92%。这是由于青年时期心理变化多,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工作学习等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应激因素较多,精神负荷较重,川特别是期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环境不适应、以及返城后工作得不到及时安排所造成的压抑心理有关。从性别看,本组病人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尸>0.05)。31一40岁年龄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尸<0.01)。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与妇女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易受挫折有关。我国文化受男尊女卑礼教的影响,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精神上易受压抑,在某些农村地区还有一定影响。建国后,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有明显改变,特别是城市,在这种新情况下,妇女肩负家庭和社会工作双重责任,社会责任和心理负荷重,造成的社会应激有关。

2.精神病病人居住地区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2)表2可见,精神病病人的居住地区为城市高于农村,前者是后者的1.5倍,与国内有的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资料一致。〔3〕这是受社会环境、生活工作方式不同的影响,如城市工业发达、噪音大、公害、工矿企业中的不良劳动环境、睡眠节律频繁变动、集体宿舍中单身职工的互相干扰等,都会涉及人们的身心健康,川使人们长期生活在紧张状态中所致。此外,与社会政治上的动荡,如期间被隔离审查、揪斗的人城市远比农村高,使人们恐惧紧张有关。

3.精神病病人的职业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3)表3可见,无职业者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329例,占43.57%,其中以从事家务者为多,发病212例,占28.08%;工人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235例,占31.13%;农民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129例,占17.09%。显示无职业和知识层次较低人群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所致发病多.与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资料基本一致。这与物质环境差,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大,社会应激多,影响精神功能有关。二2三4•755例精神病病人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致精神病的诱因(表4)在调查的1020例精神病病人中,发病诱因为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有755例,占本组资料的74•02%。其中以邻里同事纠纷占第一位(20.29%),显示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家庭纠纷占13.33%,居第二位,其中以夫妻不和发生的纠纷为多。此外,亲人病危、意外、政治上的动荡和经济上的变革,都会使人们焦虑紧张,精神受刺激而致病。本组资料中由政治运动所致发病的68例病人中,有51例是在十年动乱中,由于本人、亲朋、同事被隔离审查或被批判,使其精神受刺激超过了正常情感承受闺而发病。其次,恋爱婚姻受挫、工作学习不满意等,都可成为精神病病人的发病诱因。

三、管理对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对精神卫生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般而言,引起人们的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精神刺激最易致病”。川丹麦苏辛格教授认为:“基因(精神病)+环境(社会环境)分表现型(出现精神病)”。[6j强调了环境因素对精神病的作用,本组调查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仅仅依靠医疗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依靠社会力量改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因此,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必须改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环境刺激对精神病的影响,从根本上防病治病。首先,要依靠社会力量,加强对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建议在基层(如居民委员会、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建立卫生健康咨询机构,并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指导人们适度劳动,合理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应付紧张刺激。创造良好的、舒适的、安定的社会环境,把致力于劳动保护、家庭生活、文化娱乐、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咨询服务作为社会应尽的职责。其次是改善工作和家庭环境。对病人家属及有关单位、学校、邻居做好宣传工作,改变其对精神病病人的不正确看法,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感情,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这对精神病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临床可见,一些精神病病人治愈后,满怀信心地走出医院,由于得不到单位的照顾和家庭的支持,有的不给安排工作,有的降职使用,使他们感到孤独寂寞,产生悲观和抑郁情绪,致使疾病复发而重返医院。病人自觉成了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甚至产生轻生的意念。因此,要取得单位和家庭的支持,针对病人升学、就业、工作、晋升、工资、住房等具体问题,尽量给予妥善安排,使其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为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实行开放管理改善住院环境精神病病人急性期经治疗后很快缓解,大部分住院生活是处于恢复期,他们具有高级意向活动,生活愿望强烈,希望得到工作学习和正常人的待遇。而目前我国一些医院仍为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势必给病人造成不良的环境刺激,病人与社会隔绝,限制了自主行为,使其感到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增加恐惧、不安和烦闷心理,甚至形成住院综合征。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必须由封闭式改为开放式,这是精神科领域中当前巫待解决的课题。建议以省、市为中心,设立精神病病人开放管理中心,其房屋建筑、设施和环境都要适合开放管理的需要,配备精神科护理专家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护理人员,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使开放管理不断完善。此外,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经验,尽快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目前,我国有的精神病院实行病房家庭化,川这也是开放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3.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心理环境对康复期精神病病人,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而且要重视心理环境的改善。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针对疾病:通过与病人交谈,使病人了解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有关情况,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指导心理康复。针对情绪:精神病病人急性期缓解后,会产生一些想法,怕被人瞧不起,担心失去工作和家庭而忧心忡忡。护理人员应运用心理学知识,启发和安慰病人,帮助他们消除疑虑,以积极的情绪配合治疗。针对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较大,有些病人畏惧服药,还有些病人对用药不理解,怕“把神经麻醉了”,服药成为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应主动向病人介绍药物的作用与机理,讲解卫生知识,使其消除疑虑。针对职业与家庭:虽然这些问题护理人员很难解决,但可通过交谈,指导病人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提高对各种不良刺激的承受能力。对各种因素造成病人的心理创伤,应从社会环境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针对病人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知识、阅历以及不同的气质、性格,因势利导,因人而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调整病人的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康复,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