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室内设计行为心理的发展及作用范文

室内设计行为心理的发展及作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室内设计行为心理的发展及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室内设计行为心理的发展及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周围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室内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就成了衡量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同时,在建筑的室内外环境中,室内环境比较而言更贴近生活,更容易为人们所控制改变,更能体现出主人的意愿、爱好。因此,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也已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变世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于是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敏感起来。从而,如何把握人对环境的使用行为、心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就成了室内设计的重要课题。人可以使环境发生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了的环境,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当人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时,人们的行为、心理同时处在室内环境的影响中。室内环境所提供的氛围不仅仅作用于人的外在,更重要的在于它也影响着人的心理,进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所以,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人们喜欢的、愿意停留和驻足的生活环境;一个能给予人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然而,我们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目的就在于:了解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其及时地反馈到我们室内设计中去,合理的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在室内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心理进行研究。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人在不同活动中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当人处在室内环境中时,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这就是人的领域性。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中,当人们感到其个人领域空间受到严重的侵犯时,人们往往通过向窗外看以避免目光的接触来维持心理上的个人领域空间。所以,领域行为是个人或团体,针对一个明确的空间所作的一种标志性的或保护性的行为或态度模式,包括预防动作及反应动作。然而,在室内环境中个人常需进行人际交流、接触。所以,就需要我们在做设计时对个人在人际接触时所需的距离进行考虑。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也会各有差异。

二、依托的安全感

从心理感受来说,人总是希望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所以,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时,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而更愿意找寻有所“依托”的物体。例如,通常在餐厅、酒吧和图书馆等地方,只要存在着一个与人共有的大空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先选择靠墙、窗、或是有隔断的地方。再如,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所以,现在的室内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间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空间。

三、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私密性在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私密性作为人对空间最起码的要求,表达了人对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概念,是作为个体的人被尊重的基本表现。私密性空间是通过一系列外界物质环境所限定、巩固心理环境个性的独立的室内空间,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例如,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非常明显地发现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再如,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通常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或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而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四、从众与趋光心理

当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了非常事故或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这种情况就是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常常也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从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来看,虽然标志与文字的引导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所以,提示我们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

五、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不同的室内空间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面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所以,空间形状在我们设计中也要注意。除此之外,色彩、材料、灯光等因素,通过视觉最直观的给人以心理感受。

首先,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是色彩,因此,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例如,研究发现,人置身于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至2度,脉搏每分钟减少4至8次,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心脏负担减轻,表现出一副安静自若的神态,促使人更加冷静地对待现实。再如,单纯而鲜明的颜色对培养儿童乐观进取、奋发的心理素质,和坦诚纯洁、活泼的性格都是有益的。同时,欢快的色彩,会有助于人松弛紧张的神经,等等。这些告诉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了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才能够大胆的运用色彩来调节空间的环境气氛,烘托室内的气质,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以利于身心状态的调节。

其次,不同的材料以其不同的质感和肌理表现,渲染和强化了的室内环境气氛也影响人的心理。例如,通过材料的表层的原始肌理,可以创造具有冷静的、光滑的视觉表层性的空间效果,它牵动人们的情思,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具有潜在的怀旧与联想,回归自然的情绪得到补偿。再如,利用带有古朴色彩的材料及浓郁地方色彩的装饰细部与线脚来使人们对环境唤起一种“熟悉”的感觉,触景生情,寻找认同感。所以,在造型纯净化、抽象化的过程中,创造新的肌理效果,以及人们对这些肌理效果的心理效应已成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刻意追求的部分。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灯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营造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作为现代室内环境装饰中,营造室内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它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能赋予材料的质感更动人的表情。同时,光和影衬托下的环境气氛、情调给人们提供了愉悦的视觉刺激。通过光线的合理运用,划分并营造出一个优雅的环境氛围,使人对空间产生无限的遐想。那么,了解环境中人的行为与心理,对我们的室内设计有何指导意义呢?

1、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作用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2、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人与环境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室内环境的某些地方不能满足人的行为,或者其所提供的氛围不能达到人的心理要求时,就要对其进行调整。反过来环境也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心理。但由于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不易改变,所以,我们就要对室内环境进行调适,使其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存在使用者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所以,要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综上所述,室内环境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满足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