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饮用水二次污染的预防与对策范文

饮用水二次污染的预防与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饮用水二次污染的预防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饮用水二次污染的预防与对策

摘要:保障饮用水安全是供水企业应尽的职责。本文通过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从加强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二次污染,原因,管理,监督,防治措施

1.1微生物繁殖对水质的污染

水输送到末端后,消毒剂基本消耗殆尽。微生物开始再度繁殖,除了直接造成细菌学指标的下降外,还会加速管道的锈蚀、结垢。

1.2管道腐蚀、结垢对水质的污染

水在流经未经涂衬的金属管道、配件、水箱的过程中,由于pH值、溶解氧等作用,会对管道内壁造成较严重的腐蚀,产生大量的金属锈蚀物。管道内壁的锈蚀、结垢必将导致水中余氯量迅速减少,色度、浊度等指标明显增大。当管道内水流速度、水压突然变大或方向突然改变时,就会造成短时间的水质恶化,甚至出现“红水”“黑水”等水质事故。

1.3余氯消毒副产物对水质的污染

余氯具有很好消毒效果,但同时又会产生消毒副产物,如氯仿、四氯化碳等,这些副产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

1.4二次加压供水设施出现的污染

加压水箱容积设计不合理,使水在设备中的停留时间过长,影响饮用水水质,泄水管与下水管连接不合理,溢、泄水管与下水或雨水管线直接联通;水设备的位置选择不合适,周围环境脏、乱、差;贮水设备的配套不完善,如通气孔无防污染措施、盖板密封不严密、埋地部分无防渗漏措施,溢泄水管出口无网罩等;给二次污染留下安全隐患。

1.5供水卫生管理上的原因

水质二次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卫生管理不当造成的,主要表现在:(1)管理不善,产权单位未定期进行水质检验,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有的水池水面上还漂浮着杂质,有的水池内壁长满青苔,池底积满厚厚的淤泥,致使水质逐步恶化。(2)未履行建设程序,主要是二次加压供水系统建设中的设计、选材、施工、验收往往不经卫生管理部门审查。(3)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与监督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监督管理机制不合理,自备水

2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的防治措施

2.1采用优质新型管材

积极推广使用新型给水管材。目前新型给水管材有钢管、塑料管(如UPVC管、PE管)、耐腐蚀金属管(如球墨铸铁管、钢筒混凝土管、铜管、不锈钢管)、复合管(如铝塑复合管)等几类。基于新型给水管材各自不同的特点,建议建筑物内供水管道采用塑料管或复合管。居住区内DN300以下供水管道采用塑料管,DN300以上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大口径管材使用钢筒混凝土管,

2.2对水池(箱)采取有效的水质污染防治措施

2.2.1水池(箱)材料严格采用防污染卫生材质

地下贮水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需内衬处理,以防止水泥中有害成分溶出;地面水箱可以采用卫生级玻璃钢、搪瓷钢板、热浸锌钢板或卫生级环氧树脂涂衬处理钢板等具有较好防污染效果的材料。

2.2.2确保消毒效果的持续性

生活用水长期滞留,导致水质恶化,可采取生活用水从水池(箱)底部虹吸出流,或池(箱)内设溢流墙(板)等措施,使生活用水不断更新。也可采用简易加氯消毒法进行二次加氯消毒。用铜管制作加药管,管内加入含氯缓释剂,管周边均匀分布若干直经为3~5mm的小孔,加药管设置于进水孔处,利用水流的冲击,使药物慢慢渗析开来。

2.2.3水池(箱)的位置要合理

设立在室外的蓄水池,不要布置在易受污染处,应尽量保证其与化粪池之间不小于10m的净距,当净距不能保证时,可采取提高饮用水池标高或化粪池采用防渗漏材料等措施。入孔应高出地面5cm,防止污水流入水池。

2.2.4合理设置水池(箱)的管、孔进、出水管的设置要避免短路,出水管应设在最低处,进水管出口要设置水位控制阀,如液压阀、浮球阀等,并在进水端设检修用的阀门。水池(箱)顶部应设两个以上通气管,以使水池(箱)空气流通,并在管口处设置既能防虫、鼠、尘埃进入,又能使空气流通的装置。

2.3供水系统之间采取适当的连接措施

分质供水系统、不同供水系统的管道不能直接连接,当必须用饮用水作为工业备用水源时,应在两种管道连接处控制阀门之间增设防污隔断阀,以防非饮用水水压过高时对饮用水造成回流污染。

2.4加强管网的管理工作

建议在管网管理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和制度:加强防护,对设施进行必要的检修,蓄水池(水箱)、管道不得渗漏。管内死水区和管线终端等部位的定期放水、冲洗制度;新管线投产和旧管线检修或换管后的冲洗、消毒制度;管线全面巡查和管道检漏及修理工作;定期进行清管、刮管、除垢、涂衬的制度;对老住宅的老管应进行全面检查和更新改造工作,更新时应采用新型、高质量的管材。

2.5加强供水卫生管理与监督

为了解决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问题,应依法对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进行监督,并明确城市供水单位、二次加压设施产权单位、专业清洗和维修单位以及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责,形成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从而将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的防治纳入法制化、科学化、有序化的管理轨道,为广大居民饮用合格水、优质水提供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