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人的发展会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其影响结果也会反作用于其所身处的外部环境。个体成长的外在教育环境可分为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以及社会教育环境,三者各有其特点,相辅相成,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为基础,以实际成长经历为例,阐述了社会教育环境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教育环境;个体发展
1三元交互决定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是指行为、环境以及个体自身三个元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体的变化发展。三元交互决定论是指行为、环境以及个体自身三个元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体的变化发展。行为是个体内因主导的外显化活动,即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在内的个体内部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环境则是指个体生存其中,并会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环境。个体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感以及意志等。
2社会教育环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2.1社会教育环境与个体认知发展的关系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个体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系统的功能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变化发展过程。换言之,认知发展是个体自出生起,在成长中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及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从无意向有意,从笼统向分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以笔者本人的一段亲身经历为例:在小学阶段,课外艺术兴趣班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人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但这种印象也变成一份固有的观念根植在笔者的内心深处。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笔者对所有辅导班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方式等同化,忽视了身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以及不同教学任务的辅导班在具体教学和管理方式上的差异,直接将对小学阶段艺术辅导班的认知迁移到高三课外辅导班中。并且,借助想象力,笔者对原有“辅导班都是美好的”这种观念进行了发散。这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最终形成了笔者自己对课外辅导班的独特认知。但高中集训的实际生活体验却使笔者原有的认知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严厉的教师和沉默的课堂氛围,都使笔者对高中辅导班的学习生活观念发生了转变,使笔者认识到高三辅导班不是一个轻松愉悦自由的游戏场所,而是一个紧张自律的“备战”场所。外在环境影响着个体认知水平,也影响了个体身处在教育环境中的认知行为。在当时,认知上的这种转变不仅没有促使笔者立刻投入紧张的复习工作中去,反倒因为高中集训生活并没有笔者原本设想的那样舒适、愉悦而激发了笔者对辅导班的抵触情绪。得不到父母的退课许可,个人情感上也无法接受这样结果,这份抵触最终付诸实际。在产生对辅导班的厌恶情绪之后,笔者做出了诸多不符合课堂准则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隐蔽性违纪行为不仅极大地影响了笔者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还对周围同学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例如,在上课前,笔者泡了一桶方便面藏在桌肚中。炎热的夏季,方便面的调料味在密闭教室中四处传播。过分浓厚的味道本就已经引起任课教师和同学们的不适,分散了讲授者与听讲者的注意力,影响了课堂实际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笔者更在教师转身在黑板上进行演算时,努力吞下一大口泡面,肆意发泄着自己的情绪。在笔者的“带头领导下”,上课的时候,身边同学也逐渐变得“躁动不安”,他们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偷吃零食、偷看小说,使得课堂纪律变得十分松散,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任课教师也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采用“热处理”的方式解决笔者的课堂违纪问题,也导致他们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也因为笔者个人的课堂问题行为,引发了“多米诺效应”,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教学和学习进度。环境能对个体的认知产生影响,促使个体认知发生转变,而认知转变会使个体的外显行为产生变化。由此可见,在个体产生的某一特定认知的引导下产生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环境,通过对环境的选择和创造来满足认知的需要,这是一种双向作用过程,而非传统心理学者所主张的单向决定过程。
2.2社会教育环境与个体情感发展的关系
情感过程是指个体在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的情绪情感体验。人作为世界万物中的一员,在认识其他事物的过程中,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会伴随着诸如愉悦、喜爱、悲伤和同情等情绪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绪情感体验正是以其自身认知为指导,认知不同,形成的情绪情感体验也会不同。因此,当认知受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时,其自身情感也会随之发生转变。简言之,个体认知发展始终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在“大闹天宫”般的行为在整个辅导机构广为流传之后,老师将笔者调换到另一个班级。辅导机构负责人给笔者重新安排的主管教师颇具特点———极为擅长做思想工作。在教室中笔者感知的氛围与之前的教室氛围相比,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同学们还是一样奋笔疾书,任课教师还是同样严肃认真,集训课堂还是一样枯燥乏味,一切似乎都没有变,一切也似乎都发生了变化。在进入教室坐定后,笔者还是满脸不屑地看着讲台上的主管教师,依旧笔者行我素。可是,在经过新一轮“斗争”后,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反常情况。不同于上一个班级的同学,新同学似乎很不受笔者破坏行为的影响,任笔者如何“招呼”周围的同学,他们仍然专心致志地进行着复习。这一现象使笔者感到极为挫败,同时,情感的变化也激发了笔者对此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一切谜团都在晚上的自习课上得到了解释。利用晚自习的空余时间,班级主管教师开展了一场团辅活动,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复习,积极应试。在这场团辅中,她不仅表达了往届学员对我们的高考寄语,而且以自身为例子,讲述了自己及学生的奋斗史。他们无一不是在认识到高考对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努力对实现人生的必要性后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最后在高考的百万大军中脱颖而出,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走向社会。在活动的最后,主管教师带领我们全体起立,合唱了高考经典励志歌曲《怒放的生命》来激励我们自己。这场活动,让笔者情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让笔者深受感动,让笔者意识到之前的行为是多么幼稚。环境影响认知,认知影响着情感,情感在行为中具象化,又反过来改变这身边的环境。在活动结束后,主管老师语重心长地对笔者说,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老师,是为了你的未来,高三的时间很宝贵,一寸光阴一寸金,今天你要是不珍惜,等明天后悔就来不及了。听完老师的教诲,笔者后悔没有珍惜时间,又惭愧做了如此之多的捣蛋行为,笔者突然意识到,他日高考结束,扪心自问时,笔者甚至都没法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思及此,笔者暗下决心,刻苦学习,改变自己。环境对人情感的影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换辅导班级前,笔者对在辅导班的学习生活始终怀有消极的态度。在笔者看来,参加暑假集训班不是为了增加自己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的砝码,而是为了应付家长下达的无法反抗的任务。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自己对辅导班的学习生活有着非常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每天都觉得是在父母和老师的逼迫之下看书做题。换了主管教师,作为个体,笔者置身的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对参加辅导班的情绪情感体验也随之发生了大变化。主管教师开展团辅活动,笔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认识到上辅导班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自我提升,是为了笔者的未来,不是为了父母,也不是为了老师。这一认识上的转变,改变了笔者的行为。让笔者开始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在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还会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在那次团辅活动中,笔者对辅导班的学习由被迫参与,转变为珍视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由一种极度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转而变为积极的体验。行为作为认知和情绪指导下的产物,也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一反常态,笔者把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到了学习上面,认真复习,查漏补缺。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主观态度上的认真对待,在阶段测试中一次次突破,不仅赶上了其他同学,并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成为培训班同学们争相学习的榜样。作为实际案例,笔者的改变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成绩尚不理想的同学在了解笔者的经历后,增强了自信心,相信勤奋和努力的他们也能取得佳绩。此外,笔者的成绩的大幅度进步又增强了原本就很优秀同学的紧张感,从侧面敦促他们继续努力,继续保持优异的成绩。正是因为环境的变化,使笔者发生了情感上的变化,而情感上的变化又指导笔者去作出改变,产生自觉地为实现理想而付出顽强努力的行为,以笔者的收获作为替代强化物,其他同学也受到鼓舞,影响了他们的认知行为,形成了环境—情感—环境的良性循环系统。
3结语
外在客观环境与个体认知及情感的作用是相互的,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而非单向决定过程。这一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亦有诸多可用之处。如何通过控制外在客观环境的变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处理好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如何利用个体的进步推动群体的发展,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帮助个体进步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和深入挖掘。
作者:孙雨薇 林帝出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