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教育内容;教学方法
环境教育就是普及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以及利用、改造、美化和优化环境能力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那么,该怎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呢?
一、全面把握中学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地理课程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较多,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便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及相应的课外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与人类活动,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环境问题,巴西——城市化问题、热带雨林的保护,极地的保护,人口过多给环境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山区的开发和保护,断流、“地上河”的形成与危害,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地理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之丰富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短缺;过度放牧、滥垦草地,会造成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乃至沙漠化;毁林开荒,会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土地贫瘠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恶化、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如不能及时加以遏制,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使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切实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注意收集有关环境教育的资料。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对环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认真钻研教材,从环境角度出发给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受到环境教育。除了学习、掌握有关环境的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通过报刊、网络等收集关于全球、中国、本省区域的环境状况和环保动态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现实存在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引导他们结合所学的人地关系论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强化环境教育。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让学生学好基本概念、原理外,还应引导学生走向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如参观一些污染严重的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并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可在各类环保主题日来临之际,如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世界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宣传、纪念活动,以培养其环保意识。
3.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世界各国都制定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结合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道德问题,还极有可能触犯法律。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可以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文明行为的形成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在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把本乡本土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正视现实,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如在讲授“我国地形”一课时,笔者结合乡土地理知识为学生讲述了甘肃的地理环境特点,使他们知道,甘肃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处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要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必须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
5.将环境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每学期可举办全校性的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参与环保宣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环境道德观念,促进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作者:黄育军 单位:泾川县高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