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教育在幼师生物教学的融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当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因素后,提升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增强环保能力可谓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探究有效的方法将环境教育融入自然科学基础之一的生物学教学中去,既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生态校园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但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以人们预料不到的速度和形式出现,直接制约着社会进步,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也逐渐成为了受到最多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基础的教育做起。幼儿师范院校的学生是即将要投入社会教育建设中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素质不只表现在科技文化素养上,更体现在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上,在迈入工作岗位后,他们将以自身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行为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1]生物学科具有的知识结构、研究对象和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位置,决定了其在学校进行环境教育中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究有效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生物学科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一、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
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也是社会的发展基础,任何忽视或破坏环境的行为,最后都会受到自然界的加倍惩罚,很多国家的发展经验都印证了这一点,因此,环境问题早已成为了全球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人们逐渐产生了环境意识,反映着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保护环境的一种观念、态度、习惯和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环境教育是指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我们的环境,了解现代环境问题,培养环境意识,并获得知识和技能来防治新的环境问题的一种教育活动。[2]在国外,很多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绿色大学”的概念,即将环境价值和环境教育整合于大学的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之中[3]。在我国,环境保护早已被确立为基本国策,随后又通过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环境学的专业课程或公共必修课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等等措施,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全面的环保宣传教育体系。然而,这种教育,似乎只停留在了宣传表面,并没有完全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去。在深入职业院校调察后发现,学生们距离环保目标的总体要求还相差较远,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环保知识肤浅。多数学生缺乏环保常识,比如不认识中国环境标志,不知道垃圾正确分类处理方法,不明白雾霾、沙尘等灾害形成原因等等。
2.环保意识欠缺。对于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严峻性了解较少,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浪费资源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
3.环保积极性不高。环境保护作为公民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但在生活中,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还是学校环境教育没有实施到位,职业院校缺乏环保类的专门课程,各科教师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将环境教育渗透进去。因此,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环保习惯意识,提高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就成为了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新的探究领域。[4]
二、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物学作为综合自然科学基础,是为了满足幼儿师范教育的需要以及幼儿师范学校实施科学教育的需要而开展的一门学科,力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为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和从事幼儿科学教育的能力奠定基础。由于生物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在教材中涉及了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很多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这些生物学科的特点使生物课堂成为了职业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比较合适的载体。同时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初步树立唯物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懂得爱护保护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实现生态环境道德观的形成。这种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的环境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生物学科本身的要求,是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体现,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三、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几点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保护知识教师需具备丰厚的生物知识、吃透教材内涵,重视通过知识教学的载体来实现生态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例如,通过“叶的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理解绿色植物对人类和整个自然界的重要意义,进而认识植树造林、保护植物和绿化环境的必要性。又如,通过“鸟类的多样性”一节的学习,认识我国具有的珍稀鸟类资源,知道我国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引起学生对于美丽生命的热爱和珍惜。通过“生物的变异”一节中引起基因突变因素的学习,了解到目前的新技术、新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严重影响,理解珍爱生命要从减少环境污染的小事做起。通过“生态系统”有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及如何维持生态平衡。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有规律和保持着动态平衡,人类作为自然的其中一环,虽然能改造它,但根本上还是不能从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脱离出去,只有遵循自然自我调节的规律,有效地规划人类的行为活动,才能维持生态平衡,确保人类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这部分内容,介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对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使学生了解到新兴的环境治理方法--生物净化。同时,由于生物本身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进行微型化实验,节省药品用量,降低消耗,合理处置废弃物,使实验绿色化。通过将环境教育目标、内容分解并融入各个章节与具体教学活动中去,有的放矢、逐步深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和热爱自然的责任与情怀,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塑造健全人格。
2.结合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体验型的教育活动,因此,以实例和实践活动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更能引起学生深刻的认同感。[5]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环境污染的真实案例,如发生在我市周围湖泊的赤潮现象,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水危机爆发的原因、危害和防治办法,让学生学会用生物学的知识分析评价这些案例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思考对于给生活带来影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自己又能为此做些什么?结合教学安排,组成兴趣小组,对学校周边水质、空气、耕地等污染进行调查,唤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心和重视。校园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资源,绿色校园一直是学校建设的目标。让学生组成生物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认识并能科学分类校园里的每一种植物,并发起护绿行动,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校园一花一草一木的培植和爱护中去,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创造一个环境幽雅的校园的成就感,以及绿色校园对学习和生活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地球日、植树节、爱鸟周、节水日等环保节日在班级里组织主题宣传活动,营造出关注环境的校园与集体氛围,以环境板报、环境标语、环境漫画、环境知识竞赛和环保演讲比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环境意识。
3.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生态环境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生态环境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于生态问题做出的反映和行动,是衡量人们的生态道德意志高低的标志。[6]环境教育的目的,不止在于环境知识的了解,环保意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环保行为的落实,这是环境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这种行为受到意志的调节,生态环境道德意志薄弱的学生,在行为上往往缺乏毅力,当个人利益与生态环境利益产生冲突时,就会在行动上偏向个人利益。比如,懒惰、美食、金钱等等诱惑都能导致生态意志的动摇,因此,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创设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崇尚榜样人格,激发学生自觉形成较强的环境意志,从而指导行为活动。常言道,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常会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学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学校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和生活做起,遵从适度消费、节水节电、不乱丢废弃物、不滥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等受到认同的行为规范。针对令人头疼的垃圾乱象,尝试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和尝试,督促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4.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及时以测验、访谈、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个人生态环境知识掌握、环境态度观念形成和发展状况、在校行为活动等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小到个人行为,大到国家事件,通过分析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相关联,很大程度上将激励和约束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环保行为。结语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对年轻一代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作出了更深的思考,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协调人的行为与环境相适,同时也是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完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需求。生物学科既是传授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基础学科,也是传播和更新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主要载体,高职生物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有待深入挖掘,是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基地。环境教育的重点是承载民族希望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他们的环境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生物课堂这个主阵地,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知识体系,正确的环境意识观念,负责的社会态度,有效的环保能力,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去,尽己之长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秀芝.重视环境保护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素质[J].大庆社会科学,2014(03):148-149.
[2]黎亚.环境教育概念及内容[J].学周刊,2017(27):21-22.
[3]刘经纬,张维学.国外环境教育现状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3.
[4]姚鹏.高职院校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1):185-186.
[5]赵功伟.生态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环境教育,2010(12):61-62.
[6]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崔萌 单位: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