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境教育宣传探讨范文

环境教育宣传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教育宣传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环境教育宣传探讨

摘要: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理应对全国各个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都同等对待,但我国的环境保护却是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提升村民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分析,指出在农村地区需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关键词:环境教育宣传探讨

环境宣传教育;环保意识

春节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每到春节来临,平时寥寥无人的农村地区渐渐活跃起来,由此带来了农村地区的消费旺季,这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是利好,但由此带来的各种生活垃圾却是突然的增多。由于现在的农村地区大多还未有卫生管理机制,各种设施基本没有,产生的垃圾也只是用焚烧或者堆放的方式处理,在日复一日的累积过程中造成的局部环境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

一、农村地区环境状况与环境宣传教育概述

2007年12月31日“限塑令”颁布,这么多年过去了,从城市的大型超级市场执行方面来看其情况还是比较不错的,但“限塑令”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市场来说却显得那么的遥远而步履维艰,这种塑料袋的市场从几年前的城市转移到了如今的农村地区,随之带来的“二次白色污染”在农村地区已悄悄拉开帷幕,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避免重蹈以前城市之覆辙已是非常急迫的任务。不能说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没有环保意识,只不过这种环保意识是个人、局部的意识,以为把垃圾放在远离自己居住的地方就不会污染到自己的居住环境,所以你在农村的低洼地区或者河道可以经常看到从县城或城镇运来的成堆垃圾,这是农村版的“垃圾围城”。意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只有意识到了才有可能去做到影响和改变,环境保护不是要求我们放弃已有的生活方式,而是转变到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建立在大自然整体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对自身的重要性,使人们产生一种行为上的道德责任感,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维持自然和谐稳定的目的。近些年我国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在规模上不小,但全国环境教育基地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城市地区,相关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也以城市地区为主,乡村地区也只是利用张贴过街宣传标语来进行环境宣传教育,而这也仅限于乡镇中心的地方,偏远的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环境宣传教育的真空地带,甚至在那些地区的人们的脑海中就没有环境这个词,那么谈环境意识也就是奢谈了。环境保护,并不是工业化社会带来环境破坏以后才出现的,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活,自然而然的要保护自己周围的环境,环境意识也是自古有之,只是没有形成确切的概念。环境意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对人与环境关系中出现的诸多新问题的一种综合反映,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认识论层次、伦理道德层次、政策法律层次、行为规范和行为策略层次。①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数人的教育程度的限制,包括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唯利益的增长,很难适应农村环境形势变化的需要,农村地区整体性环境保护意识不高。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让人们加深对自己所处土地的热爱,要让人们认识到对环境不负责的后果是让自己生活在一种不安全、不健康的环境中,明白是自己让自己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

二、加强农村地区人们对环保的认识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都还不完善,农村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形成以及环境意识要转变为保护环境的行为还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外到内推进式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是提高农村地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法。政府作为环境宣传教育的义务主体,应该担负起对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进行宣传教育的工作。相对于个人和一些公益组织,政府有着自身的天然优势,对所辖地区的地理情况数据的掌握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教育程度、人口分布、城镇村居的布局的熟知,使得政府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具有了针对性,进而取得的成果也相对多一些,成本相对来说也会少一些。但在农村地区,大多数群众在平时的生产、生活、消费中依然沿续着原有的习惯,环保活动中所倡导的良好行为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环保习惯,这也是自70年代末以来,国家先后在众多政策法规文件中提出要从中小学起就要普及环保科学知识,但直至今天公众的环保意识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②近些年来我国有些环保组织积极在农村地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开展环保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加之如今的农村地区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和文化使他们渐渐养成了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习惯,使农村地区的年轻一代对自己家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渐渐的重视起来。

三、政府责任与民众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升

要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制度、政策的改变和法律的约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思想中内在信念,运用道德的规范和原则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活动,以人类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来推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③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都比较分散,如果环境问题完全依靠政府监管,监管面广和监管机构少的特点决定了由政府来全面的监管而耗费巨大的行政成本成为不可能,探索培育农民环境伦理意识的有效路径,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的环境伦理意识的淡薄,缺乏对环境的真正理解与认识,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出现不仅是农民自身的问题,政府也应该负很大的责任。城乡二元分治模式带来城乡地区各种设施的区别对待,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的差异、教育资源的投入的不同使得农民对环境和环境保护认识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由于环境资源属性的公共性,在表面上看来与个人的利益似乎不直接相关,环境意识淡漠和环境基础设施缺乏导致大部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道路两旁或水塘、沟渠中,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沟渠、河流,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环境意识必然麻木。④环保法第九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从中可以看出,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普及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把鼓励基层性自治组织排列在前,也反映了国家对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公开环境信息,大众传媒要加强对环保事件的报道,以具体的案件形式和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例子进行宣传教育,让农民意识到环境污染对自身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唤起农民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意识;帮助农民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其理解人类在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引导广大民众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培养节约使用环境资源的习惯,促进他们不乱倒垃圾、不乱堆乱放等良好的行为,以改变生态环境状况。

注释:

①刘丽梅,吕君.旅游环境意识与旅游生态安全[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②康宏强.环境法律意识初探[D].河海大学,2005-6-16.

③王红征,胡彧.论生态伦理、环境伦理道德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特区经济,2010.5.

④黄巧玲.农民环境伦理意识的培育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869-3871.

作者:石大山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