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范文

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当今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国家均将环境保护作为制定国家政策的指导思想,我国也将其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和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课程体系中,环境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因此,可以在历史教学中用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探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利用探究课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历史拓展课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通过专题拓展,对环境问题这一专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对环境问题形成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其环境意识,促进环境意识的内在的动力转化。历史探究课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环境方面的探索实践,强化情感体验,深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可以整合其他学科通过有关环境问题的选题,进行社会历史的综合调查和探究,利用其成果为社区的建设服务,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保护环境的事例,比如中国古代治水治沙的事例、国内外对环境保护成功的事例,通过借鉴历史,为现实服务。

二、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刨设问题情景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都出现在大河流域?自然环境对其出现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西域众多曾经水草丰美、人烟稠密的绿洲王国为什么后来都消失了?黄河流域曾经森林密布、土地肥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后来竟成为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古代曾经经济发达的两河流域,许多地方后来竟成了荒原沙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可以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培养其环境意识。对学习内容进行引申补充 例如: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教材中较少涉及到环境问题,但事实上环境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因为资本的无限贪欲,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而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的破坏,使人类为生存和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教学中给予这样的引申补充,使学生的环境意识更为全面深刻。又如:在近现代战争的教学中,从生态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影响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使用和许多未爆炸而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至今还在伤害中国百姓等史实,都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引申,使环境教育更加具体。

挖掘教材中隐藏的环境信息 通过地图了解中国各时期的疆域时,可以要求学生同时注意黄河的流向。将各个时期的疆域图放在一起对照,可以发现从商周到唐宋,黄河下游至入海口经常改道的情况。根据这一信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黄河下游为什么经常改道”?学生不难理解这是因为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淤积导致决口而改道。那么,黄河中上游为什么水土流失如此严重,致使黄河终成悬河这一奇特的现象呢?正因为几千年的过度开发,才使当地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比较中还可以发现,从宋至清前期,黄河曾经夺淮入海,与后来情况又有所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以此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用事实说明其原因固然复杂,但人们对环境的持续破坏无疑也是重要因素。黄河的危害是历史上生态破坏积重难返、恶性循环的典型写照。通过这种追溯,可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使环境教育不至于流于空泛抽象。

联系现实渗透环境教育 例如:在教学时,本地教师可以联系苏州河水质的历史与现实的情况,并清楚地认识到,苏州河水在短短的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急促地变化着。实际上,苏州河水在20世纪60年代初基本上还是清的,可到70年代已完全黑臭了,这其中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我们能不为母亲河的历史境遇而伤怀吗?这种联系现实的教学,对树立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积极的作用。又如:伦敦曾以雾都闻名,泰晤士河也曾鱼虾绝迹、乌黑发臭。早在1873年,伦敦就发生了与烟雾有关的死亡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更骇人听闻。现实迫使英国人不断进行深刻反思。如今伦敦的环境治理被公认很有成效,“雾都”已不再是它的别称,泰晤士河也已水清鱼游。但要知道,伦敦的治污已进行了100多年啊,他们付出了什么代价!通过联系现实,学生不难理解是人类与自然的对抗酿成了苦果,应该认识到任何对自然的破坏都将遭到报复,这是自然规律。这种教学活动,必然有助于增进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的道德情操。

三、环境教育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 人与自然永远是一对矛盾。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尤其是环境问题达到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程度是工业革命以来逐渐形成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变化着。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环境意识 初中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语言应浅显而规范,使学生易于理解。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必须可靠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必须以可靠的材料作为支撑,要对学生在史料的搜集、甄别和使用上给予方法论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风。

作者:沈兰芳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