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师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建设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目标如何定位,将决定着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其他环节。关于“你认为高师院校环境教育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哪方面(可多选)”的题目,调查显示:35.1%的学生选择“环境知识”,75.3%的学生选择“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8.0%的学生选择“环境技能的训练”,68.6%的学生选择“环境行为习惯的养成”,37.8%的学生选择“环境教育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可见,学生认为“环境情意”目标、“环境行为”目标较为重要,并没有认识到“环境教育方法与能力”对于未来教师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关于“在‘环境保护’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老师通常采用何种方法(可多选)”的题目,调查显示:97.3%的学生选择“课堂教授”,31.4%的学生选择“小组讨论或辩论”,10.8%的学生选择“野外考察”,4.9%的学生选择“角色扮演”。可见,“课堂教授法“仍是广大环境教育教师最为青睐的教学方法。关于“在‘环境保护’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你认为老师采用何种方法效果好(可多选)”的题目,调查显示:73.5%的学生选择“野外考察”,33.5%的学生选择“小组讨论或辩论”,33.0%的学生选择“课堂讲授”,21.6%的学生选择“角色扮演”。可见,学生青睐的教学方法与实际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关于“在‘环境保护’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老师通常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考核(可多选)”的题目,调查显示:67.6%的学生选择“撰写小论文”,45.9%的学生选择“演讲或主题发言”,31.4%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15.1%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7.0%的学生选择“口试”。可见,环境保护相关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灵活、随意,很少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
(三)师资状况与教材选用师资状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关于“你认为环境教育教师应在‘环境保护’相关课程教学的哪些方面做出改进(可多选)”的题目,调查显示:56.2%的学生选择“教学方法”,41.1%的学生选择“技能”,23.8%的学生选择“知识”,还有23.8%的学生选择“考核方法”。可见,环境教育教师应着重在“教学方法”“技能”方面做出改进。教材的选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关于“你们学校‘环境保护’相关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如何选用的(可多选)”的题目,调查显示:64.3%的学生选择“无固定教材”,28.1%的学生选择“选用他人编写的教材”,4.3%的学生选择“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材”,3.2%的学生选择“其他”。可见,环境保护相关课程教材的选用状况较为随意,本校教师很少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和编写。
(四)课程开设的影响因素关于“你认为影响‘环境保护’相关课程开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可多选)”的题目,调查显示:72.6%的学生选择“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63.9%的学生选择“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52.7%的学生选择“教育资金的投入”,49.0%的学生选择“相关的教学硬件条件”,33.4%的学生选择“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见,影响环境教育通识课开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为紧迫的是师资力量、领导重视及相关教育资金的投入。
二、高师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开课状况不佳,与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形成反差修读过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具有较为系统的环保知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相对较高。当前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修读过环境保护相关课程的情况不理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没有修读过相关课程。究其原因在于环境教育通识课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关教学或研究机构的支撑,来保证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的有序、有效的开设。相比之下,学生对环境教育课程却有强烈的需求,绝大多数学生表达出愿意学习环境教育课程,认为环境教育课程对于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有必要将环境教育课程设为通识必修课。上述的这一落差,应引起高校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积极做出调整。
(二)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定位有失偏颇课程目标定位准确,才能确保课程内容配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选用恰当。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环境情意目标、环境行为目标的重要性,这些目标应在环境教育通识课中予以强化。另外,作为未来师资的师范生,要在将来的学科教学或相关实践课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必须掌握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具备相关的教学能力,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认识到“环境教育方法与能力”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师院校的环境教育课程目标定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必要强化师范生“环境教育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三)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方法选用实效性差环境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环境知识层面,还必须关照到环境情意和环境行为层面,因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体现这一特点。当前“课程教授法”仍是广大环境教育课程教师采用率最高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或辩论法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而对角色扮演法、野外考察法的采用率却不高,而这些教学方法却是实施环境教育效果较好的方法。相比之下,学生却更青睐于野外考察这一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到经费、人员、时间、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野外考察法的选用情况必定不太理想。可见,学生青睐的教学方法与教师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师资薄弱,教材选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本身的环境素养以及实施环境教育的能力是制约环境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辽宁省的高师院校还没有专门承担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机构,相关专业的教师只是凭个人的意愿进行环境教育通识课的申报,而且申报的教师较少,任教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师之间往往缺乏沟通,实施起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难以保证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实施效果。调查也显示,学生对教师的环境教育施教能力不甚满意,认为环境教育教师应着力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方面做出改进。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和参照。当前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选用他人编写的教材,还没有上升到自主编写教材的阶段。换言之,教师很少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编写,也必定会限制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开展程度。
三、改进高师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与规范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设置根据课程的修习形式,通识课程可分为:通识基础课(必修)、通识限选课、通识任选课。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设置应尽可能丰富多样,可从多种专业角度切入,注重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与拓展,以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需要。例如,可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健康》《文化与环境》《环境灾害》《环境教育学》《生态旅游与环境解说》《环境化学》等通识选修课,并有意识地从中选取一或两门作为通识必修或通识限选课,进而建立环境教育通识课程群。在强化环境教育通识课设置的同时,高师院校的各职能部门应密切并积极配合,保证课程有步骤、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通过加强与规范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设置,有助于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环境教育,师范生的综合环境素养与环境教育能力也必将会得到提升。
(二)确保环境教育通识课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一般来说,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环境素养涉及环境认知、环境情意、环境行为三个层面,环境行为是环境素养最直观的体现[1]。相应地,环境教育通识课在课程目标定位上不能只强调认知目标,也要考虑情意目标、行为目标的达成,力争做到兼顾、不偏废,并适当强化情意目标、行为目标的达成。在此基础上,高师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目标定位还应突出“师范性”,为基础教育师资有效开展环境教育奠定基础。综上考虑,高师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目标定位除了要达成培养综合环境素养的一般目标,需要适当强化“环境教育方法与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优化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环境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的选用上区别于一般的理论课程。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方法选用,应在兼顾学生兴趣与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创意竞赛、户外参观考察调查、调查汇报发言等),并积极创设条件重视实践类教学方法的选用。在教学中,可结合课程内容,邀请校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或社会环保人士做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演讲比赛、废旧物品手工制作竞赛等课堂内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内、社区、野外的参观、考察、调查活动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类教学方法的采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正确环境价值观的确立与环保技能的养成。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必将催生出“优质教学”。根据高师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目标定位,以及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必须强化过程性评价方法的选用,注重行动力、能力方面的考核与评价。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境,谨慎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及其组合;尽量采用长期的过程性评价,避免仅以一次或少数几次作匆忙判断;尽量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学生的他评结果,相互对照,互相补充[2]。概而言之,环境教育通识课应注重过程化、长期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方法的选用。
(四)加强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师资队伍建设环境教育通识课教师的综合环境素养、环境教育能力、教学理念等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环境教育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当前高师院校承担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师,多是自然科学(主要是环境科学、地理科学)背景,缺乏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弱化了环境教育通识课的素质教育功能[3]。因此,组建教学团队并加强师资队伍环境教育综合素养的培训,以确保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质量。另外,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教学与研究机构(如环境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是环境教育师资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因为,此类机构不仅能保证有专职的教师来从事环境教育通识课教学,而且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以教学改革为重点的教研活动,促进环境教育师资素质的不断提升。
(五)积极开展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环境教育类教材大多缺乏或弱化开展环境教育方法与技能的内容,不能很好满足高师院校培养基础环境教育师资的需求。笔者认为,高师院校选用的环境教育课程教材应突出“师范”二字,着力于师范生开展环境教育方法与技能的培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仅有一本环境教育学方向的教材———《环境教育学》(马桂新主编,科学出版社),此本教材较适合高师院校的环境教育教学。在参考相关优秀教材的基础上,环境教育通识课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实践,积极编写具有本土特点或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系列教材。
作者:韩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