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环境意识调查为先
在开设课程之初,宜先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将环境保护观念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自觉为环境保护作出努力。调查活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有关环境意识的“知”和“行”两方面内容。“知”是基本概念和知识,“行”是指行为取向和实践,即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参与行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以此为原则,调查问卷的设置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入手,调查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面对实际环境问题时的行为倾向,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环境问题所持有的认识与态度,明确环境教育的重点与方针,从而为大学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的报道得较多。如吴云影的《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以7个系学生为对象进行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环境信息,但新闻性较多,深度不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也表明,大学生掌握了环境保护的常识性内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环境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收集传播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专题资料,并深入挖掘问题发生的根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将课堂环保教育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紧密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周围环境问题,也促使他们关心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知识点的掌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环保技术和理论方面通常较理科专业学生要弱一些。教学过程中,宜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而因材施教。如有调查发现,在提问“消费时是否会选择有生态环保标志的产品”时,化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会”的比例较高,而法学专业学生多回答“不知道”。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学生对环保知识相对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际行为选择时,考虑经济因素多于其他方面,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层次性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文、理科学生都能积极关心周围环境问题,但文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及行为比较感性,如在提出牺牲个人利益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等方面文科学生积极响应,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理性,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采取实际环保活动,如理科学生在生活中能主动关电等。针对文科学生,除理论知识的传输外,还应指出具体可采取的行为,如人走灯灭、双面打印、垃圾不随手乱扔等,有利于学生通过小的举措实现环境保护。而理科学生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特点,如生物、化学等专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针对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其积极讨论和采取实际行动,并投入到社会性公益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行为辐射影响其他人。
从具有环境意识到采取环保行为之间有大量的空间,学生可能会不知不想,有的会想而不行动,或想行动而又动摇,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保护环境很重要,仅4%的学生认为应以个人利益优先,宁可牺牲生态环境。但当保护环境和个人短期利益发生矛盾时,50%左右学生是犹豫或被动接受的态度,不到10%的学生仅考虑短期个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数大学生的“行”明显滞后于“知”。环境教育重点对象是表现犹豫态度的大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环境教育,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环保意识,并能主动选择环保行为。在课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强知识的深度传播,通过对科学道理的解释与资料的引证,增强对环境问题严重现状的信服。同时,将当代的热点环境问题带入课堂,引领他们关注一旦在身边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则对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产生严重危害,迫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如近年来北方频发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使当地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剧增,多年的医疗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数较以前增多。
三、“行”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使学生通过环境教育行动起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知”要转化为环境保护的“行”,只有有了行动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大学生在环境意识“知”上的水平较高,关心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对环境现状和危害有较多的认知,环保意识较强。但在环境意识“行”上的水平较弱,能积极选择环保行为的大学生不到一半,如别人随地丢垃圾自己也跟着丢的从众行为等。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牺牲短期个人利益来保护环境需要方面,态度不坚定,甚至有些错误想法。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戴洪厚等在邯郸学院进行的“节能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环保行为方面则较弱,如对日常生活行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吃过水果后,您会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带回去处理”的选择率最高,而对说服与劝阻行为“你看到同学随便丢垃圾你会说服劝阻”(选择率仅26.3%)、教育行为(15%关注)的关注或执行程度低,对消费行为“毕业后,如果在您的工资里扣除一定的环境税(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学生支持。
王媛等调查发现,只有约30%~40%的学生能比较坚定地主动选择以保护环境目标为至上的行为。如何强化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建英提倡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徐永荣等提出直观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应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来说,环境考查法是使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加深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育与实践相联系,学生获得正确、真实印象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另外,对有条件的学校或化学等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采用实验法,通过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分析,从数据上了解周围环境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在课堂上,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选择一些热点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课外查询文献资料,提出个人观点。
四、教师身教重于言传
环境意识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而环保行为需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从课堂教学上可以告诉学生一盏灯一个小时耗电多少,但下课后提醒学生人走灯灭才是环保意识的真正实施,一次次的提醒和实践,学生在往后的生活中会自觉形成习惯。在课堂上,提倡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课后交代作业可用单面打印的废纸写或双面打印是对该理论的具体实践。对化学专业学生,将滤纸剪成小张来擦拭仪器,也是教师对环境保护的一个实际举动。
作者:吴双桃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