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环境教育的认知与思考范文

中学环境教育的认知与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学环境教育的认知与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学环境教育的认知与思考

一、教材问题

1989年国家环保局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座谈会”,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任务,倡导编写适合师生使用的环境教育读物。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此意见编写了高中选修课教材《环境保护儿童》,该书第一次以跨学科的方式向全国中学推广环境教育。截至目前,多数学校没有独立的环境教育教材,环境教育的内容大多夹杂在一些相关学科中,这种教学形式,一般是利用现有的相关学科教材来进行授课,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的环境教育教材。因此难免出现教学内容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有机完整的环境概念,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形成预期的环境素质。

1.制度化问题

长期以来,环境教育因无全国统一的教育教学大纲、中长期规划、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因此造成各地区环境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缺规范化、制度化。此外,目前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事业,领导体制不明确,组织结构不完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督导、教学质量的评估,缺乏对环境教育的明确要求和操作性强的相关规定。学校也缺乏对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

2.其他制约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环境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很难有立足之地。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学校在课时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偏重于应试学科,挤占环境教育的课时和时间,甚至不开设相关课程,使得环境教育形同虚设。此外,我国的环境教育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即国家环保投入中的一部分,以及教育投入中的一部分。由于现阶段中学环境教育还没有纳入国家教育的计划渠道,因而没有正常的经费资助,从而影响了中学环境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策略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做好制度保障

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决定并影响着环境教育的成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首先应该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师资培训、激励制度、督导制度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向家长和学生充分宣传环境教育的意义,从而使环境教育的意识得以提升。法制是规范个人和集体社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障,通过法制,可以自上而下建立起统一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体制,从而增强环境教育的推广力度、社会重视程度。法制的完善和保障,还将为环境教育赢得财政、督导等支持,使得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等相关环节真正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注重兴趣,培养意识,创新教育形式

通过环境教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对环境负责的生态世界观,培育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时代公民,因此,环境教育不仅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自主性的调动,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兴趣、意识、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在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应该避免知识灌输、应试教育的倾向,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环境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各个阶段的学情特点,在搞好课堂活动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座谈讲座等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实际生活中。

3.面向社会,深挖资源,做好课程资源开发

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注重体验和时间,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与协助。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家公园和野生生物保护区的国家,在其国家公园体系中,还有国家纪念物、国家历史公园等内容,这些都为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此外,工厂、企事业单位、社区、商铺等社会各界,都是可以充分发掘的课程资源,面向社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环境教育充分发挥其现实意义。同时,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还应注重与当今热点环境问题、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环境教育做到实际化、乡土化,从而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作者:孙晓艳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五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