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环境规划教学内容及方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环境规划是协调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作为调控人们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的有效手段。以此为内容的《环境规划学》课程是环境资源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不仅实践性强,且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生的特点,笔者对高职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达到使学生既具备适用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目的,以适应就业岗位(群)需要。
1.《环境规划学》的目标和特点
1.1《环境规划学》的教学目标《环境规划学》的教学目标是在够用、适用、实用的理论指导下,能依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结合规划项目或任务特点,学会收集、整理、归纳环境污染资料,熟悉项目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会使用常用的规划工具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小项目、小区域环境规划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并对环境治理和管理提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
1.2《环境规划学》课程的特点几年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使用的是郭怀成等编写的《环境规划学》本科教材,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环境规划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2.1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环境规划理论有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复合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理论,这些理论阐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涵盖经济、社会、自然等知识且具有交叉性特点。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完成环境要素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城镇环境规划等过程的基础。
1.2.2课程的实践性、技术性强。在环境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评价方法,环境治理技术、预测技术和决策技术,对环境规划功能区划分,控制单元的划分等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1.2.3《环境规划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一特点取决于环境的功能和环境问题的综合性,要求从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状况预测、目标和指标体系确定、环境功能区划、规划方案拟定与优化,环境规划措施及环境规划实施与管理,都应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思想与方法,这既是环境规划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针对环境规划课程的特点,在缺乏高职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的条件下,面对教学对象知识准备不足的情况,要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2.教学内容的优化
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在理论知识够用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高职教育中,存在理论知识“度”的把握与教学时数分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训练的序化思考。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存在学生知识准备不足、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的学时比诸多矛盾,因此,必须依据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强化能力与态度培养,加强规划资料调查与分析、规划内容与过程、污染防范措施以及规划可行性、可靠性的审核审定等能力的训练,突出针对性、实用性。
2.1《环境规划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规划资料的调查收集是环境规划的基础工作,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是实现规划方案科学、合理、可行的重要保障,同时学会对收集的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反应环境状况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变化、环境污染的资料。环境规划的理论是指导环境规划方案编制的理论依据,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就业及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加强了环境规划必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教学内容,在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理论教学中,用实例阐述环境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突出环境规划理论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的指导作用,同时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明确这些理论在指导环境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的侧重点,避免内容重复,也精简课时。环境规划的技术与方法是环境规划方案编制的手段,是环境规划方案科学、合理、可行的重要保障。环境规划的技术与方法必须以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为出发点,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预测的常用技术方法,了解环境预测的基本原理,明确环境预测的基本过程,能够对预测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能利用环境评价技术对环境规划方案的环境费用效益评价,以介绍“3S”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了解“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环境规划内容使环境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在环境规划过程中序化,形成从环境规划目标的制定到环境规划方案生成及环境规划的实施管理的工作过程,明确表征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目标的主要指标体系,了解环境功能区类型,依据环境规划类型能够划分出主要功能区。
2.2《环境规划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块当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引起的,体现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农村环境、城市环境的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结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建立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固体废物利用管理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城市环境规划与农村环境规划模块。在模块教学中,突出“一条主线(环境规划工作过程),二个重点(环境规划目标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三项技术(环境污染预测、环境评价和规划制图),四个明确(项目、规划思想、规划步骤、规划报告)”,使教学内容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3.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和保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高职生的特点,必须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方法,不仅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既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环境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应用以讲授为主,并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学习环境预测技术时,收集相关的环境资料整理为习题,加强环境预测技术训练;以环境要素作为教学模块,针对一些模块采用了讲授-实践-讨论性的三段式教学方法。如在环境功能区划及污染控制单元的教学上,先讲授划分的目的和方法,结合区域环境特点确定试验调查点,要求学生实地调查分析并划分出相应的功能分区图,提出功能区环境目标、控治方法措施。在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教学中,针对城市垃圾污染,要求学生对不同行业、社区、垃圾收集点、垃圾运输、垃圾处理开展调查,对垃圾的种类、数量进行分析、预测,分析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处置方案和管理措施。在课堂由学生对自己的调查分析进行阐述,再展开同学之间的讨论,最后老师讲评。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得到巩固,技能得到训练,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训完成规划内容的学习,实现知识的序化及环境规划过程的培养。以微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实施环境规划工作程序,明确环境规划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学会资料调查与整理、环境污染预测、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等,实现环境规划教学目标。此外,理论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整理出环境问题、环境治理技术、环境规划、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资料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建立起高职环境规划内容体系,既不出现内容的重复,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有序化培养,对专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