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域环境教育历程及经验吸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回顾了亚洲地区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从环境教育的政策与计划、学校环境教育、教师培训与教材建设、非政府组织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环境教育的新动向等5个方面总结了亚洲各国和各地区环境教育发展的重点、特色和经验,对中国的环境教育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前言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全球出现了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然而,仅靠专业人员和污染企业实施环境治理,对于日益全球化的环境问题来说,这样的保护实在显得势单力薄。时隔二十年,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即人类第二次环境会议进一步提出:环境问题需要全民参与。而全民参与的基础在于教育。所谓环境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全人类认识、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促使其个人或团体具有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预防新的环境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在人类第二次环境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第36章指出:"不论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对改变人们的态度使人们具备评价和实践他们可持续发展意愿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对人们获得环境的伦理观、价值观、态度、技能和实施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为以及对决策进行有效的公众参与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解决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最基本的有效手段。基于对环境教育上述目的和性质的考虑,著名的关于环境教育的《贝尔格莱德宪章》指出:环境教育应当根据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社会职业层次的需求、兴趣和动机的方式,面向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它应当引导广大公众包括儿童、青年和成年人能意识到环境问题,进而又能较好地理解环境问题;它应当向某些职业层的成员如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医生、教师、行政人员和企业家等-他们的活动对环境具有直接的影响-提供相应的准备;最后,它应当培训环境科学的研究者和其他专家。可见,环境教育不只是一种专业教育,它更应当是一种面向全体公众的通识教育并需要全民的参与。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环境教育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世界各国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在迎接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中环境教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认识到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必要性。在占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的亚洲各国,尽管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但都对环境及环境教育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各国专设组织机构处理环境问题,并在各个层次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亚洲地区环境教育的政策与计划
亚洲地区环境教育的起步较早,在1975年的环境教育贝尔格莱德会议之后不久,1976年11月在泰国曼谷召开了亚洲第一次环境教育会议,这次会议讨论了地区性的环境教育计划、人员培训、非正规环境教育、教育资料等多方面的内容。1980年9月,来自17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在曼谷举行的一个地区性环境教育研讨班,就在亚洲实施国际环境教育计划(IEEP)提出了如下七点建议:①鼓励和加强信息交流,推动各国编制国家级的环境教育计划和组建相应机构;②加强环境教育信息和文件的收集和传播,建议出版环境教育通讯;③筹备和出版各种环境教育原始资料,加强国家级环境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师培训;④组织研究、访问、交流,尤其要加强青年领导者之间的交流;⑤为国家级的环境教育学习、研究和实验提供资助;⑥参加或为国家级的环境教育活动提供咨询;⑦建立一个环境教育专家库。至今为止,这些建议对亚洲各国的环境教育发展仍然起着现实的指导作用。
1981~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通过对亚洲各国环境教育的考察,确定了亚洲地区环境教育需优先发展的重点是:大、中、小学教育,教师培训,职业技术教育,成年教育和农村教育。
在确定环境教育的重点和优先项目后,亚洲各国在一些国际组织的参与下,又开始研究制定环境教育的方法。1986年11月,UNEP为推进亚太地区环境教育和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的行动计划,在曼谷组织了一次地区性专家会议。这次会议推荐了一系列在亚洲地区发展环境教育的方法,如环境教育应自儿童学龄前时便于家庭中进行;在小学,对环境意识的教育应该结合到所有的课程中去,而且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环境和其它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地方如公园、动物园进行环境教育;课程应着眼于人类基本需要的食物、居舍、健康与衣着,以培养孩子们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本认识。
亚洲在10多年环境教育实践中对环境教育目的的理解日益深化。1989年召开的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环境教育培训班将环境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概括为:环境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①对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有一个基本了解;②培养合理的价值观和态度,特别是树立对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的关心和责任感;③获得并加强在判别、评价、解决环境问题上的技能;④培养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事务以及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紧迫感。
亚洲各国为了保障环境教育的实施,纷纷在国家法律和政策上,对环境教育作出明确规定。菲律宾的《总统法》规定,国家环保局和其它政府机构必须通过各种宣传激发群众的环境意识,并鼓励群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马来西亚的《国家环境质量法》和其它法律规定,由国家教育部管理环境教育培训和环境教育课程,要求把环境教育融合到各级教育中去;泰国教育部制定了一项综合的环境教育工作计划,为各级正式或非正式的相关课程提供环境教育指南;尼泊尔的国家资源保护战略(NCS)所制定的国家环境教育计划,加大了对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的宣传力度,并通过召开国家环境教育会议,统一意见,促进环境教育经验的交流与总结。
3.学校环境教育
在亚洲各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环境教育已逐渐纳入并融为已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环境教育的教学安排上,亚洲各国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不宜把环境课程作为与核心课程并列的一门独立课程来教学,认为这样反而会造成学生孤立地看待环境问题,亚洲各国一般主张把相关的环境概念系统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里,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已有的所有科目中。通过各科的教学,介绍与现实环境问题有关的事例。这种做法强调了环境知识与其它科目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的。例如:文莱从1983年起就开始在小学的自然、地理、历史、卫生保健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斯里兰卡在中学的科学概论、公民学、卫生学、美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而且越到高年级,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就越为突出;伊朗则在学校的生态学、生物、地理、社会问题研究等科目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讨论诸如土利利用、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原料、能源等问题。
亚洲地区的大学环境教育通常采取独立设课的形式,从1973年泰国的Mabidol大学在亚洲首先开设环境专业。至今,亚洲已有许多大学开设与环境有关的各类专业。如:亚洲技术研究所在制定大学环境教育计划外还制定了一个跨学科的自然资源发展与管理计划;在菲律宾,许多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不断深化和更新,有些大学还将环境概论课程列入大学的公共基础课计划,印度的大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在本科教育中设立一项环境课程基金,以扶持环境教育课程的建设;斯里兰卡认为有必要把最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列入大学学位课程;在韩国,许多大学都设有环境科研中心以培养环境专门人才,一些环境研究所还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门专业课。为了促进环境课程在大学的广泛发展,许多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为环境课程的发展、环境教育教师的培训设立了赞助基金,例如,香港在1993~1994年间,大约12项有关能源利用、土地填埋等主题的课程受到课程基金的资助。
4.教师培训与教材建设
环境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能胜任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做保证。亚洲各国在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方面已作了很大的努力,在职培训、在职进修也相当普及,但师范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还比较缺乏。
UNEP负责安排亚洲地区的环境教育师资培训。Unesco--UNEP共同组织的国际环境教育计划(IEEP)制定了一项地区性计划,用来构建中小学的环境教育课程建设的示范点和发展环境教育的职前和在职师资培训。Unesco亚太地区办事处在1989~1990年实施了环境教育培训课程和一系列中学理科教师和教学督导参加的有关环境教育的继续教育培训班项目,共培训了250名来自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教育工作者、理科教师和教学督导;印度的环境教育中心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资助下从1994起每年组织一次2-3个月的环境教育培训班,其培训内容相当广泛,从全球环境问题到野生动物保护,从人口问题到妇女在环境事务中的作用,也包括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宣传资料的撰写、游戏和剧本的设计等等,学员还要考察著名的亚洲狮的故乡和海洋保护区,并在环境教育野外中心实地工作,马来西来环境部为在职教师专设了全国环境教育培训中心;巴基斯坦的环境和城市事务部正着手制定一项"环境教育协调计划"用以培训教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决策者,从而使整个教育界从上到下都能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确保环境教育的实施。
环境教育的正确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与本地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材料。Unesco亚太地区办事处(PROAP)在1989年出版了《中学教师环境教育原始资料集》,它为环境教育培训者、教育者、课程和教材专家提供了参考。PROAP还于1991-1992年间主持编写出版了《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指南》、《自然灾害的环境教育指南》、《非正规教育和艺术类的环境教育指南》。菲律宾为教师提供的环境教育信息交流材料包括课本、补充教材、录像带、多媒体等:香港环境运动委员会为小学环境教育制作的教材包括了教师手册、工作卡、短剧剧本、录像带和海报等,香港地球之友也制作了学前儿童环保教育教材指引;印度新德里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制作了一套多途径进行师资培训的资料包,其中包括4种录像带:死亡峡谷生态系统、空中楼阁、水荒、城市印象等,这些录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是如何加剧环境恶化的。设在印度艾默德巴(Ahmedabad)的"环境教育银行"则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模式,这个银行其实是一个环境教育的资料库和培训中心,它储存了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各种资料包括教具、海报、小册子、电影拷贝、录像带、出版物和一个储存有800多个环境概念、2500项活动和600多个研究实例的电脑数据库,可以为环境教育工作者提供各种教学材料以满足不同需要。
由几个国家和国际机构联合建立的"超越"(OUTREACH)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教育培训网络。OUTREACH最初在肯尼亚创办了一份叫"辩护乌鸦"的儿童连环画杂志,在此举获得成功后,由"关心"(CARE)国际组织提供资金,印度尼西亚的环境组织于1984年创办了一份类似的刊物;1985年泰国在教育部、CARE等多家组织的资助下,也创办了一份类似的儿童环境教育杂志。
5.非政府组织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环境非政府组织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与基层民众直接联系,而普通民众有时比由上而下的传统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在亚洲,一些环境非政府组织通过直接与公众联系,更能有效地传播环境现状及其受到的威胁和环境整治的进展等信息;非政府组织还能比较容易地掌握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而且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大大增加了公众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方面的参与。可以说亚洲各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它们的活动各有特色,有的主要在农村开展宣传活动;有的重视环境焦点问题;有的偏重于自然保护;有的注重环境科学介绍研究:有的着力建立环境教育网络和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创新。如:哈萨克的拯救生态绿色协会,通过提供生态学数据对公众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乌兹别克的和平与团结博物馆举办了多次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展览;印度的环境教育中心在政府林业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支持下,建立了东亚和东南亚环境教育网络(SASEANEE),SASEANEE在促进地区间环境教育的交流、人员培训和教材开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香港的地球之友(FRIENDSOFTHEEARTH,HONGKONG)通过各种调查研究、教育环保运动,致力于改善香港和全球的环境,近年来举办的诸如邀请影视明星上街参与检举汽车冒烟等多种环保活动,推动了香港市民的环保意识的提高。近年来,在亚洲地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联系与合作也日益增加。除了在国内建立非政府组织外,亚洲还出现了区域性的非政府组织,如亚太地区环境论坛、亚洲湿地局、亚太地区环境信息网络等。
为了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就要使环境教育社会化,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和渗透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而大众传播媒介是环境教育社会化的主渠道。由于亚洲一些地区人口识字率很低,印刷媒介对于文化水平低的群众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极为有限的,而广播、电视就克服了这种局限性。近年来,亚洲地区的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制作了大量环境教育节目,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传播环境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印度的法律规定中央电视台每天必须有7分钟的时间用于环境有关的节目;尼泊尔广播电视台有一个每周固定节目用来介绍一般生态学知识和重要森林资源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几乎所有的巴基斯坦电台都设有环境节目专栏;日本由十所大学负责制作环境教育方面的广播电视节目供传媒使用;中国广泛地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介传递国内外的环境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创刊的具有权威性的《中国环境报》(CEN),目前发行超过60万份,它为中国的环境教育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此,它在1987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500佳;在斯里兰卡,政府要求报界从教育效果的角度来看待环境新闻而不应当只考虑新闻价值,除此之外,各国都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宣传活动、如植树、演讲、辩论、展览、义卖、研讨会等等。新晨
6.亚洲环境教育的新动向──促进参与
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是直接关系到全球能否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它需要增强全民环境意识,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和合作,掌握环境知识与技能,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后,环境教育正逐渐从注重知识的传播转向强调实际行动能力的培养。为此,亚洲许多国家发起了各种各样的流行性活动,以引导公众行为来导求环境问题的解决。例如,泰国的反对乱扔垃圾活动,它通过在街头张贴"一双大眼睛"的公益广告,表示市民的行为受到"魔眼"的监督,提醒人们保持城市清洁。与此同时,各类海报、出版物、电视卡通片、广播短剧等也大量进行这方面的宣传,使得整个活动声势浩大、妇孺皆知、效果显著;印度的环境教育中心直接参与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的设计、运行的推广,其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直接在农村地区推动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可以说,亚洲各国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意识到通过环境教育指导和影响人们的环境行为的重要性。
7.启示
从以上的回顾看,亚洲地区的环境教育已相当普及,而且在结合本国实际、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重点上各有特色。它们给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带来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①我国面积广大,物种丰富,自然风貌多种多样,而经济又高速发展,城市急剧膨胀,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在这样的国情下,我国的环境教育应考虑进一步发掘国情中的环境教育资源与信息,重点结合本国本地实际;②反映时代内容,及时引入最新的环保知识和技术;③改进教育方式,采取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④改变只重知识和政策宣传而忽视行为指导的现象,鼓励公众参与;⑤加强信息交流和环保执法的透明度,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环境保护科研与管理、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⑥在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重视环保情感、道德、行为的培养;⑦加强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首先应重视对国外环境教育理论的引入;⑧努力提高环境教育师资及其培训的水平;⑨加强地区间交流,尽快推广一些环境教育开展得好的地区的经验,提高全国的环境教育普及率;⑩重视国际交流,向国外介绍我国环境教育的成果,树立我国在环境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