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语文教学环境范文

高校语文教学环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语文教学环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语文教学环境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环境教育渗透拓展

论文摘要: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要求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而语文教育恰恰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基础学科.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这门学科的内涵.本文从环境教育这一切入点入手,分析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拓展这一学科的外延.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好坏。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同时也丰富了这一学科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根据教材设置和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文章中发掘环境教育题材

大学语文是学生的基础课,课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中外作品中的各种人物生活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环境教育题材。

1.美好的环境促使人们提高精神追求。

语文课文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那么美好:蓝天绿水,鸟语花香。这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为人类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描绘了三千多年前周南地区的美丽景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周南的小块岛屿上,雎鸠正在那里互相和答地鸣唱,诗人便情由景生,联想到人类美好的爱情生活。

在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迷人景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眼中捕捉到的是一派毫无雕琢、清新、优美、恬静而富有生气的大自然景象,使作者感受到的是一种高洁之美,在这种美的感召下,作者想往的便是洁身自好的宁静生活。

在《庐山面目》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庐山的景观:“凭窗远眺,但见近处古木参天,绿荫蔽日;远处岗峦起伏,白云出没。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变成了一片云海;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变成了许多楼台。”在作者眼里,世界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地球慷慨地把这一切景观馈赠给人类,使人类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上面的例子说明:作者借助自然的没有污染景致,没有被斧凿的环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感情。教师可以借此教育学生,美丽的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舞台,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大自然的美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唤起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为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奋斗。

2.破坏环境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也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反面例子,向学生说明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地投身到改善生存条件、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就有了人类大规模地砍伐森林的记载:“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官,大肆砍伐蜀地山上的树木,使得山岭光秃秃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然而阿房宫最终被一把火烧成一片焦土,环境再次受到严重破坏。杜甫的<兵车行)也记载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致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禾生陇亩无东西”就是真实的写照。

这些描述提醒学生,自然环境向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而人们却过分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以致生态失去平衡。受害的不仅是自然环境,还有人类本身。黄河断流,土地荒漠化等事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这样,学生一方面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方面对语文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3,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淮南子》中具体地介绍了狩猎活动中保持生态平衡的方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天;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意思是打猎的时候,不要把一群兽都捉来,不要捉幼小的兽类;不要把池沼的水都放干了捕鱼,不要放火烧林来打猎。这些措施如能真正贯彻实行,那真是做到:“护、养、猎”并举的理想境界了。可惜的是古人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却没有做到。

时光流转,我们已迈入了二十一世纪,保护环境已提到日程上来。通过环境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要增强紧迫感,人人为环境事业作贡献,才能使人类在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繁衍。

二、在写作训练中体现环境教育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与其社会实践经验,思想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加强环境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

1.在学生平时练笔时潜移默化地灌输环保意识。

在平时写作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如写景抒情的散文,启发学生要有感而发,力争做到情景交融;在假期向学生布置调查报告时,根据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考察家乡的资源与环境,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或是每到一处,把所见所闻随手写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心中的真实情感。新晨

通过有目的地考察身边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同时环境教育的内容又丰富作文教学,二者相辅相成。

2,利用社会公开考试强化环保意识。

当今社会人事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中,环境保护也是一大热点问题。如2001年申论试题所给资料即是一名居民状告毗邻印刷公司噪音污染的事实,以及法院无法裁定的尴尬。反映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日益突出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问题。

这一考试以平时生活为基础,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没有盲目拟定处理办法,而是通过认真思考提出了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①多方筹集资金,治理噪音污染。②完善立法,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③按实际情况给予赔偿,用社会舆论宣传环保意识。可见这一练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里。保护环境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高质量的生活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感情世界和道德观,这正是个人素质的内涵。在高举素质教育旗帜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在拓展教学外延的同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