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境美学视域下乡村景观设计探讨范文

环境美学视域下乡村景观设计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美学视域下乡村景观设计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环境美学视域下乡村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解读当前乡村景观设计问题,提出环境危机与现阶段乡村景观设计问题实质上是观念的缺失,改变当前的现状就必须改变人类的文化机制与思维模式,改变人们固有的价值观。环境美学相关理论及思想为转变这种思维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环境美学;乡村;景观设计;审美;生态

引言

美好的环境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乡村是人类基本的生活聚居地,乡村景观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中的社会结构所组成,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产生的生态综合体。乡村与自然紧密相连,相较于城市更加贴近自然环境,然而当前乡村景观设计由于思维模式与价值观的缺失造成了一系列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张;乡村景观规划政策与体系的不完整;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趋同;乡村景观文化等问题,亟须深生态学、环境美学思想及其相关理论提供理论依据,以构建未来的乡村景观[1]。

一、乡村景观设计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乡村在规划与建设中出现了毁林、毁草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化肥、农药等大量使用,使传统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肥力下降。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也是极其漫长的(如图1)。在乡村建设与规划中,忽略了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内涵,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千村一面”,景观设计

趋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受到的冲击不断增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缺乏对乡村整体、历史文脉、乡村居民心理与生活方式、自然生态环境的考虑,造成景观设计趋同、“千村一面”等问题,村庄与村庄之间是同样的风貌与景观,并且有着明显的城市风貌趋同性。

(三)景观设计中的“艺术化”倾向

当前绝大多数的景观设计只专注视觉美,20世纪后期。回顾美学史人们会发现,西方现代美学一直关注艺术而忽视自然,康德“审美无利害性”的确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发展的“如画性”审美方式,都造成了自然环境审美的艺术化倾向。在景观设计中,这种风气盛行已久,(如图2)当代环境美学家提倡从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转变这种想法,试图提出一种恰当的环境审美模式,调整景观领域的艺术化倾向,以更好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乡村景观设计问题原因初探

(一)城市化进程的冲击,缺少规划

政策及规划体系,当前乡村规划设计理论落后于发展水平,对乡村的规划设计没有发掘深层次的历史与文化,规划设计没有保护反而破坏了乡村景观的固有风貌,区域特色。乡村特色随着乡村改建而慢慢消失,造成了景观新问题[2-3]。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0世纪初,动力机械与人工合成化肥在农业中的普及,预示着农业发展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化肥等现代农业的普及又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也带来了对传统乡村的冲击。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农药、化肥及工程设施的使用,导致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三)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固化

1.“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由来已久,当“农业革命”开始,古人从狩猎采集者转变为农民时,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始了。不允许任何物种破坏这个人工的环境,这已经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4]。环境美学思想理论要求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重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2.传统现代美学提倡一种静观、审美无利害性的分离模式,这种传统审美模式让我们在欣赏自然时独立于自然之外,进而以欣赏艺术的形式来欣赏自然环境。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景观设计趋同与“艺术化”倾向等问题。3.在当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决策者、规划设计者、当地村民普遍认为城市的就是好的,在乡村改建中一味照搬城市模式,或是在景观设计中只关注形式属性,忽略了乡村特有的文化与环境。环境美学思想理论的研究对解决上述问题,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环境美学思想对乡村景观设计研究的理论依托探究

(一)环境美学视域乡村环境美

环境美学是美学的分支。相对于美学来说,环境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园林、建筑、设计等学科的理论指导。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主要是作为美学层面对于环境危机的应对而发展起来的。探讨人与自然、审美与伦理、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关系,开始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讨论。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与现阶段乡村景观设计问题实质上是“文化危机”,改变当下的现状,就必须改变人类的文化机制与思维模式。环境美学家门试图重塑人们的审美,转变人们的思维,培育一种环境伦理意识。在乡村规划、景观设计中,需要环境美学的理论指导,在美学层面中提供理论支撑。环境美学思想下的环境美与乡村美,强调转变传统的审美模式,在景观设计中培育环境美学思想价值观,重塑人们的审美,培育一种环境伦理意识,更好地处理当前乡村景观面临的问题,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

(二)环境美学视域下乡村环境保护

1.环境美学思想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指导环境保护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下去,这与环境美学研究的目的相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让人们更好地生活是共同的目标[6-7]。环境美学思想为环境保护的原则提供指导,环境美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延伸出生态与文明的关系,人们希望生活的环境,要兼顾生态与文明两方面。权衡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既要恢复生态,又要保护人类文明成果。在乡村环境保护中,既要恢复生态,也要保护好耕作农田等乡村文明成果。并且在生态恢复的同时,营造更好的景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2.环境美学为环境保护提供更高层次的视野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审美方面的需求,转变人们的思维观念。约翰松打破了艺术与生活、城市与自然、功能与审美之间的壁垒,例如位于达拉斯的泻湖游乐公园。在她的景观设计中,生态、审美、功能和自然统一为整体。环境美学思想为环境保护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指导,并在美学高度上为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在乡村中保持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状态,转变人们的观念。

(三)环境美学视域下乡村景观设计

景观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着人们多重的需求。环境美学中“景观”概念有着与“环境”概念基本相同的含义。由于乡村景观设计中美学层面的欠缺以及受传统美学影响,景观设计趋同,缺少心意,或是一味地照搬城市景观模式等问题屡见不鲜。在乡村景观设计中,恢复生态的同时,将环境建设成集生态、自然、审美、文化等多重功能的景观,满足人们的需求。1.以整体的观点看待自然,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在乡村景观设计中,更多地关注自然,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并不是我们之外的自然,而是包含人在内的有机整体,通过对环境美学中审美经验的“内在性”、“整体性”与“身体化”的研究,削弱审美理论中审美对象客观化与主观艺术化倾向,将自然、生态、审美融入乡村景观设计中,建设适宜的乡村环境。2.将乡村文化、地域性特色等方面融入到景观中,还是以约翰松的两个设计为例,在首尔的千禧公园与蔚山的蔚山龙公园设计中,其将韩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动物“haetae”和龙,作为工程造型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对于“外在者”与“内在者”来说,这种景观都有着意义,在其景观设计中可以了解生态,了解生命,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历史,受到短暂的触动并在内心做出反应,这种体验会一直影响并持续下去。3.有意识地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转变美学准则,以环境审美作为导向准则之一,重视通过审美体验传导环境伦理情感,努力将环境伦理观作为公众普遍认知的观念,培育一种环境伦理意识,使其融入到人们的审美直觉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转变当前传统审美模式。

结语

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超越传统的自然美学,打破人与自然、生态与文明、功能与审美之间的壁垒,建设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在乡村景观保护、乡村景观设计中,利用环境美学相关理论作为指导,以审美的角度分析乡村景观设计问题,重视自然环境自身观赏的基底,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培植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文明共生、功能与审美统一的美学观,将自然、生态、文化、审美完美的统一,实现人与环境的理想关系。通过分析解读当前乡村景观设计问题,提出环境危机与现阶段乡村景观设计问题实质上是观念的缺失,改变当前的现状就必须改变人类的文化机制与思维模式,改变人们固有的价值观。环境美学相关理论及思想为转变这种思维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韩伟宏.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7,(16):295-296.

[2]杨小军,袁政,张佳佳,等等.基于非遗传承活态保护的乡村景观环境概念设计——以长兴县顾渚村为例[J].设计,2015,(19):16-18.

[3][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张超.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5]李敏.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设计研究——以崇明县仙桥村为基地[J].设计,2015,(01):130-132.

[6]李莹.有关乡村景观设计的思考和建议[J].艺术教育,2016,(03):205.

[7]金茗.乡村旅游视觉形象设计研究——以江南地区为例[J].设计,2017,(03):20-21.

作者:宋子章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