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滨水型住宅生态环境策划范文

滨水型住宅生态环境策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滨水型住宅生态环境策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滨水型住宅生态环境策划

0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绿肺,为城市空气、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物种栖息提供稳定的保护场所。此外,滨水是反映城市独特风貌的区域之一。如何规划营建,打造城市滨水区,使其具有自己的独特景观个性,并能与居住、生态平衡可持续性共生发展是当前城市开发建设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的目标,在于把居住、生存、发展与自然共生相协调,使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获得共赢的局面。自然水体与人、人工构筑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更成为了城市居住环境质的重要评价准则[1]。得天独厚的滨水区域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栖居空间,水域作为天然的屏障,虽不能像土地直接介入到人类的建构活动中,但其难以逾越的空间特征,却为人类的栖居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和互动的场所。

1乌龙江滨水规划与居住环境发展现状

1.1江滨湿地规划现状

乌龙江滨水区域现在主要含福州三环、湿地公园、规划商业住宅为主,腹地接于乌龙江畔,三环路外侧的闽江口湿地,距金山生活区一期近300m。湿地公园长约5870m,总面积243km2,于2003年4月建成对外开发,位于乌龙江畔,由湿地生态恢复区与重建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区、芦苇荡生态旅游区、原生湿地保护区4个功能分区以及堤内市树园等5个部分组成。乌龙江湿地公园建成以来,在金山新区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常引得候鸟前来栖息。目前园内已有各种鸟类上百种,使金山这个现代化的新区更显生机与活力。

1.2居住环境发展现状

乌龙江腹接地块是金山新区扩张的桥头堡。福州关于滨海城市建设思想已经孕育了很久,因此,此区域在做整体规划时,已经充分地渗透了这个规划思想。早在2000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就组织规划设计部门及有关专家,多次到乌龙江地块深入调查研究,滨江总体规划立足地域优势,以滨江高档住宅区为定位,以保留原生态环境为特色,完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配备学校、医院、文体中心等社会事业项目,发展银行、商业中心等城市经济设施。现在区域建设已经呈现出了绿色生态、大气而又精致的滨海城市的特征。金山大桥、尤溪洲大桥、桔园洲大桥、湾边大桥、浦上大桥飞架两江,大道纵横交错,形了“六纵六横”的便捷路网;310亩新展城、520亩文体中心、168亩榕城广场,福三中金山分校、金山小学,还有位于融信第一城内的麦顶小学金山分校等名校形成了浓郁的文教气息。大金山开发目前正缩成乌龙江滨水板块这个拳头。完成了新板块的开发,福州城就能战略性地跨越乌龙江,进而展开大福州的版图。因此,此地块的规划建设,必须成为福州滨水城市的样板。新板块地处乌龙江畔,拥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因此,规划最突出的特点是保留了原生态特色。这里在保留了原生态景观的基础上,修建了数百亩金山公园、上千亩湿地公园,又投资亿元启动了占地1000亩的金山绿化森林轴项目。其中,住区楼盘规划是成就滨水城市样板的关键。因此,土地、规划部门对这个区域的布局进行了非常严密的规划,住区楼盘的容积率都规划在2.0以下,绿化率都在35%以上。建筑布局也有详细而又严格的要求,使得规划区域的建筑都与周边的水环境融合、协调。

2滨水住区生态规划策略

2.1生态安全可持续性水系的构建依据

当前城市滨水水系的规划构建依据主要是以城市经济学,景观建筑学,景观生态学三个学科作为指导,主要在研究滨水区土地开发的合理模式,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对某个具体水域或滨水区提出景观改造方案,以达到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局部生活环境的目的;着眼点均看重改善河流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同时美化环境。因此,如何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性城市水系,需要把三种学科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尤其是在水系复杂多变的城市。河流的功能、宽度、流经的区位及水的流速不同,规划设计方法差异极大。因此,在面向区域性的城市主体水系规划中,有必要以三种学科综合考虑,制定一套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设计指引,总结归纳出不同区域中滨水城市住区空间的重要特征,包括沿河土地的使用方式、开发强度、建筑造型、绿化景观等一系列要素的设计要求,以指导和协调各类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2]。

2.2水系构建模式

根据使用特点和设计的侧重点不同,滨水区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连接的部分,由水体向外依次是:河道部分、河岸区、岸线向陆域纵深扩展的滨水绿带区和建设区,三者相互影响,但涉及的设计要素各不相同。

(1)河道部分。乌龙江滨水河域属河滩丘陵型河道,有凹岸、凸岸、深潭、浅滩和沙洲。它们为各种动植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稳定的景观基础。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都有利于减低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3]。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汛期可以蓄洪、旱枯可以补偿水源,缓解旱涝之灾害,从而营造安全、生态、可持续的滨水空间。生态景观营造以保护湿地、绿化造林为主,构建生态河道[3],让水质得到改善,让原有生物群回迁,重新建立河流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河道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潺潺的河水时而急时而缓,流经一个个弯道;两岸树林繁茂,河中树影斑斓,鱼儿在水草中嬉戏,鸟儿在绿地上栖息,重现自然、和谐、美丽的滨水画卷。同时,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和水体的可接近性,营造多样化滨水活动空间,提高城市滨水空间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让居民能够融入自然、体验自然、回归自然。

(2)驳岸部分。构建多形式生态驳岸草坡式驳岸:在坡度较缓的河段,采取大面积的草坡式驳岸。既满足居民亲水的需求,又使河道景观空间开阔明朗。在护岸坡度较陡的河段,放置石块形成岸线,在河道内种植耐水灌木与乔木,达到绿化效果并减少河水对岸线的冲刷。考虑河水水面变化情况,预留保护原有湿地区与湿地扩展区域,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利用植物来巩固岸线,减缓河水冲刷;另外,驳岸的断面形式、护坡材料、沿岸道路、绿化配置、景观设施等需要从更宏观的层面考虑规划与设计,驳岸在防洪,保护滨水生态中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需要采用何种方式建设关乎到滨水区域动植物生境、居民安全、景观效果的有序互动及可持续性发展。

(3)岸线沿陆域纵深的扩展部分。这部分通常规划为商业居住社会服务配套区域,因为和滨水生境相邻,重点集中在水陆交接位置,如就景观生态学理论而言,城市的景观规划应追求大尺度的“斑块—廊道—基质”肌理[4],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所扩展的范围就更加广泛了。向纵深扩展的,即把滨水的景观设计与腹接用地和建筑的规划设计相互连接,使之成为相辅相成的统一设计整体。前者在偏重滨水生态与景观设计的同时,对周边土地的利用、道路系统的规划、建筑物的布局与设计等提出限定或建议;后者则在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对流域景观的影响,使得水系生态与居住功能和谐可持续发展。

2.3生态住区景观水功能场所构建

构建布置丰富的滨水活动场地及设施景观设计考虑设置的场所类型有:沿水系休闲散步的场所,自然保护、观赏的场所,接触自然水系的场所,水系运动的场所和节日科教性亲水活动的场所等。

(1)沿水系休闲散步的场所。沿河道为居民提供散步木道、木椅、木亭等设施,满足居民以康体健身,聊天交谈等需要。河岸边坡较缓,可利用水边斜坡、草坪、起伏地形,设置缓坡游览步路,开展水边慢跑、亲子滑草、草上风筝等轻松愉悦身心的健康活动。

(2)自然保护、观赏的场所。在临水第一线上,尽量保持原有自然滨水生态,适当布置营造一些自然景观,跌水、石滩。设置游览步路、草坪、休息亭、景观桥等设施,满足居民观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所需的场所。

(3)接触自然水系的场所。沿河岸安排水生植物群落,在水面较宽敞的浅水河段设置绿化生态小岛形成野生鸟栖息地、设计种植浅根系耐水植物,为各种鱼类和生态链中的小型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构建动物繁殖观赏区,设置必要的游览步路、观察小屋、垂钓等场所,使居民能直接与水接触,在娱乐中拉近与自然的距离。

(4)水系运动的场所。利用河道开展水上运动,在宽敞水面河段设游览性码头或者小型观景台,开设农家小游船,供居民荡浆休闲,让居民可以观赏沿岸美景与城市风貌,内外江游览一体化。对于原有沙滩的区域,提供安全休憩游泳场所,为炎炎夏日下的居民消暑降温提供便利。

(5)节日科教性亲水活动的场所。结合滨水开阔区域,每年定期安排与民俗文化有关的活动。如端午节、秋季重阳节、动植物保护日节庆等,举办一些文化康体科教活动。根据规模大小及活动主题,轮流安排在滨水周边的景点内。为配合类似活动、需要,集中设置小吃、小卖、公厕、管理服务、停车场等设施,预留一定的营地广场与空旷草坪等活动空间。

3实例运用———福州乌龙江滨水住区规划

3.1完善的功能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的主要问题就是用地功能的规划,只有通过完整的功能规划才能有效地保护滨水生态,有效地对城市滨水地带进行开发和利用,才能充分发掘这一城市高品质区域的潜力,形成舒适宜人生态可持续循环的城市生活空间。乌龙江滨水住区,主要需根据现状用地情况,规划从周边用地功能和滨水防洪生态维护角度要求出发,进行功能组织,规划布置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各功能区强调景观的特色性及可识别性;各区遵从自然现状,依山傍水设计不同水平高度的空间,承担不同的功能。起贯穿组织作用的为连续的堤防景观带和滨水步道,将各区贯通起来,形成了不同水位、不同景观与不同活动场所的结合,使滨河绿带成为集防洪、休闲、游憩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空间。

3.2历史文化契合自然水系区域

位于乌龙江北侧及浦上大桥两侧的岸上部分,是门户上的重要景观节点。此区域以各个居住小区为主,小区主入口设置旱喷泉、景观柱廊、景观休息亭、跌水等人工景观为主,是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住区内布置生态休闲活动区,主要设置在住区内的水系与城市绿带及河流驳岸之间。以湿地、卵石滩、微丘等景观为主,附设以滨水活动广场,点缀以野生花丛,是以自然景观元素塑造的空间环境。为出入城区的滨水主题区域。该区从景观上被定位为新区入口景观节点,功能上强调与当地历史文化与现实相关联,突出生态、文化品位。从地段所处的环境特征出发,该区又分为文化展示区、生态休闲活动区两部分。

3.3水环境自然保护契合观赏区域

此区用地狭长,平面上设置在原河流湿地部分,在纵向空间内分成低、中、高三个纵向区,最低处的河滩部分为生态性湿地;中处为人行步道与堤岸,高处为住区建筑,沿路设置曲线型花草,以丰富空间界面。另外,在滨水与住区交接地段设置半圆形的小广场,内设特色的雕塑与花坛,使滨水景观沿道路向城市小区内部渗透;并可通过堤岸台阶下到亲水平台,为观景及亲水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此区域的设置,为乌龙江滨水住区构建出滨水生态廊道,形成城市的绿色通道,临水滨江,坚持地方特色的生态植物种植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绿化植物的选择,用适宜水面变动环境条件的地域性树种如:构树、芦苇等乡土植物作为基调树种,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归化植被群落,适当种植本地水生植物鸢尾等,促进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的生态稳定。在绿化设计上,采用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层次和组合结构,使其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植物搭配,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采用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等多样化的物种搭配,保障河流廊道自然过程的持续发展,丰富河道的自然景观。

3.4水环境康体活动区域

位于住宅区以南的河岸,上、下面临沿河的区域。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体现休闲活动的参与性、空间的舒适性与趣味性,创造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的场所,是这里主要设计思想。区内设有晨练场、按摩步道、休息广场、垂钓平台等,点缀以形状各异的景观石,辅以曲折小道、灌木花坛,形成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生态活动场所,营造一个宁静、清新、绿色的生活休闲区域。康体活动区设有浮雕护坡,增强河流堤防在日常景观中的协调感,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这种依地形形成的自然起伏多变、高低错落有致、形态变化丰富的堤防空间形态,创造了丰富的水际空间,既适应多样活动的需求、加强亲水性,又形成了连续、丰富多变的开敞空间形态。

3.5水环境节点广场区域

位于湿地公园各入口,跨江大桥的两侧,或湿地外围临水区域,为本区域的城市景观窗口。该区利用逐渐下降的沿岸地势形成下沉式临水场所。分别设置亲水广场及花卉草坪护坡地,由相呼应的弧形自然式形状将水与景观场所联系起来。自然地势形成的开敞连续的滨水空间,有利于恢复并促进水滨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并将滨水地带的开放空间贯穿起来,体现空间的连续性、多样性、公共可达性和高品质的环境。开敞的空间形态,可增强景观元素的连续性及提高空间的公共性,进而有利于支持较为连贯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行为活动,形成完整的空间景观概念。此处规划保持城市河流沿岸的溪流湿地、河滩地、植物群落和河道开放空间,使其成为连接建成区与郊野的连续畅通生态廊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结语

乌龙江滨水住区规划,总体上保留自然河流岸线、结合合理的功能规划、运用天然材料来创造自然生趣的景观环境,丰富景观层次、增加景观异质性,促进自然循环。平面形式充分利用河滩内具有的丰富形态河滩线、阶地等天然地形,来契合自然神韵,并且充分利用了滨水区域环境与人居结合的设计,使空间融会贯通,促进生态的稳定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及必要的生活资源,保持了生态稳定;在满足防洪、亲水等功能的前提下,使滨水区水陆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自然的滨水生态景观环境,提高滨水地区土地利用价值[5],促进滨水区实现空间景观的公共性及共享性、经济性,从而使景观规划与经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