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范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摘要]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新举措。我们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中,通过提高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提升其课程思政水平,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思政元素融入途径,力求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两个教学目标的共达成。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案例教学;全面育人

总书记多次指出高校专业课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进入全面建设新阶段,深入探索和实践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开展方法与途径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讲授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其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原理。本文立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结合专业建设特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1“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厦门理工学院作为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担负培养创新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使命的同时,也肩负培养有理想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任,要求专任教师育才的同时更要育人。高校思政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摸索,逐步系统化和模式化,往往独立于专业知识教育之外,更多的是局限于理论的讲解,授课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根据授课对象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授课过程老师与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进而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引导[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目标是使环境类专业学生能够应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基于微生物学的解决方案,为将来从事环境工程设计、运行及管理工作奠定必要微生物学基础[4]。该课程是后续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置等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我们授课在基于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专业知识教学目标结合,思政教学内容融于专业知识教学,两个目标相互促进,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两个教学目标的共同达成,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科技报国情怀。

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与思考

2.1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挖掘

环境工程微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人们对于微生物的认识是“质疑-实践-理论”的不断循环探索之路,微生物学的发展的历程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家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的探索精神。根据环境微生物学章节内容特点,针对性设计思政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绪论部分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以及课程概括,围绕为什么学和怎么学这两个问题,将科学家们在微生物学发展历程的曲折融入课程思政,加深学生对微生物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案例的启发。巴斯德曾说成功的奥秘在于坚持,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帆风顺,在遇挫折和挑战面前永不放弃。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巴斯德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通过曲颈瓶试验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以沈善炯院士为代表的微生物学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百废待兴之时毅然回国,从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开展微生物学研究,他们克服设备落后和试剂短缺的困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一个个令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使我国微生物研究在抗生素制药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学到领跑。当前,环境污染严峻,微生物修复相比于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具有成本低,没有二次污染等优点,在环境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我国基于微生物的环境修复技术起步较晚,技术和经验还相对不足。我们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使得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内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们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中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同学们刻苦钻研敢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在讲述细菌细胞壁结构时,涉及青霉素杀菌的原理,引入抗生素的滥用打破了生态平衡,引发了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日益严重,细菌的耐药性增强,超级细菌的出现,给人类的生产和健康带来了威胁。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号召学生积极锻炼,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健康工作。讲到支原体衣原体时,介绍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和助手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将沙眼衣原体接种在自己的眼里,进而引发典型的沙眼病变,进而推翻了传统的沙眼细菌病原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在生活中能够不传谣,不信谣,能够通过思考抵挡伪科学。在讲述微生物在水处理领域应用时,通过太湖爆发水华的触目惊心图片和近年来我国主要河流水质变化等案例引导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社会责任感。通过解读污水排放政策法规,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结合授课老师的负责的微生物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应用工程案例,讲解微生物如何分解污水中污染物,实现污水达标排放,激发学生学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自豪感和提升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祖国的青山绿水的实现需要我们环境人的专业技术的支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好环境工程专业的热情。

2.2提升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法》明文规定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和提高人民素质的使命,并对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义务也有具体要求[5]。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也是课堂思政教育能否展开的直接责任人,授课教师备课过程中能否挖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政元素,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将思政内容融合到课程教学环节,做到培养学生的润物细无声,取决于授课教师思政素养[6]。环境工程微生物教学团队授课老师往往是环境工程专业出身,课程建设以往更多的是考虑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如何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对于学生思政教育关注较少,通常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属于辅导员以及思政课程老师的职责,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专业课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邀请了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教授等专家开展了专业课程思政之实践等专题讲座,全面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分享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经验。通过一系列的名师名家的课程思政教育课程建设辅导,加深了授课老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明确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另外,授课团队通过开展典型案例分析和观摩学习,对于如何开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系统思政教育工作。

2.3改革教学方式,融合思政元素

课堂教学的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战场,课程思政要求包括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课堂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社会价值引导的统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提炼出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及人文精神等。目前,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授课采取的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课程基于授课团队在福课平台建立的福建省精品在线课程。线下安排40学时授课,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以往线下教学由于受课时限制,思政教育涉及较少,且效果不好。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授课团队结合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探索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首先,在线下授课课时不变的前提下,优化和调整授课计划,将部分专题讨论转移至线上课程,确保线下课程思政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其次,增加了线上课程思政素材,如添加了汤飞凡等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充分利用线上课程永不下线的特点,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开展讨论,比如疫情期间开展了线上防疫措施之我见的大讨论,要求学生从微生物角度解释这些措施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我能为防疫做什么,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线下设置环境微生物研究前沿研讨式学习,学生2~3人一组,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及课堂汇报,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体会老师备课的艰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结论

思政教育融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提高授课教师思政素养,设计教学情境合理融入思政案例,是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专业水平和政治素质有效途径,也是落实全课程育人的重要方式。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环境工程创新人才,不仅是思政课程老师的责任,也需要广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和探索课程思政教育。

作者:吴义诚 柴天 傅海燕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