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白洋淀水体污染治理范文

白洋淀水体污染治理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白洋淀水体污染治理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白洋淀水体污染治理

关键词:湖泊水质恶化污泥清淤

内容提要:湖泊内的污泥是水体净化过程中产生的遗物。它是一种含有多种有害成份的酸性物质的集结体,在存量较少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对水体造成太多危害,还像一层超细的膜一样,能够阻止湖水渗漏。但目前湖泊中大量污泥的存在却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变废为宝,综合治理和有效利用,开发利用河湖中的大量污泥正是改善河湖水系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对湖泊污泥清除和治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对于湖泊水体富营养成份的形成原因,已有很多水环境专家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这也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普遍认为主要是由城市工业、城市排污以及农业化肥流失等造成的[1]。但就如何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成份造成的污染,还没有那一种单纯的理论指导实践,成形一种治理的模式,其污染的根本成因还值得商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工业产值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可能不发展城市工业,而且今后城市工业规模还要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不使用化肥,粮食产量就难以保证,进而导致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将会更加棘手,所以,在当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农业生产也不可能大幅缩减化肥的使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直到现在很多专家们研究来研究去,始终没有抓住导致湖泊水质变坏的主要原因。

导致湖泊水体污染的真正元凶其实正是“水下面”的污泥。只要经常性地对水底污泥进行清除,就能有效地化解来自城市和农村的污染。因为,污泥这个东西太“肥”了。它在有效地吸收和腐化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水体释放富营养化物等有害成份。

如果一个水环境专家在研究某地的湖泊水体污染状况时,始终不提“污泥”二字,而对水葫芦、水草、水中浮萍、赤潮等现象,也仅仅认为只是水中的富营养化成份增加所致,而不知道导致富营养化成份增加的真正原因是污泥“作乱”的话。那么,就只能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笔者也敢断言他的研究方向肯定是“走偏了”。

此文仅以河北省白洋淀近年来的水体污染为例做一些分析,探寻造成湖泊污染的根源所在,进而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白洋淀现状

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境内,淀区主要在保定地区安新县境内,一部分在沧州地区,涉及任丘、安新、容城、雄县、高阳等县、市。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面积366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亿立方米,2007年3月,白洋淀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为AAAAA级景区,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1982年干涸,1988年大雨使白洋淀湖区恢复,为保证白洋淀不再干枯,自1997年至2006年,白洋淀先后从上游水库17次生态补水,近10年累计向白洋淀调水15亿立方米。2004年春节前后,白洋淀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造成数百万斤鱼死亡。受污染水域达46187亩,其中养殖水域17074亩。2006年3月,白洋淀部分水域大量死鱼。该事件在保定市引发了一场环保风暴,关停限排了白洋淀上游200多家不稳定达标排放的排污企业。白洋淀现有143个淀泊,并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2]。

多年来,在各种媒体上也经常看到对白洋淀调水工程的报道,主要是由于白洋淀水位太低,面临水质恶化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块“地球之肾”,通过远距离调水来“稀释”重度污染的白洋淀水体,但是直到现在白洋淀的生态依然很脆弱,水质也很不稳定。地球之肾成了藏污纳垢之湖,有其美名而无其实效。

各种资料显示,白洋淀里的“黑淤泥”,深至3-4米,浅至1-2米,造成白洋淀水质差的主要原因正是——“黑淤泥”太多了,从而导致白洋淀水质太“肥”了。

三、治污的设想

如果我们对水域面积达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清除湖底淤泥将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但是要想全面恢复和提高白洋淀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就唯有此种办法,除此之外恐别无良法。

对“黑淤泥”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黑淤泥”在存量不大的情况下,对上面的表层水质影响较小,而且对水中的“杂物”有一种吸附和促进腐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阻止地表水的下渗速度,能有效地节约用水和化解污染物。另一方面,如果积聚的污泥太多太厚,就会使其“吸附力”几乎丧失殆尽,其中的有毒物质就会不断地在水中扩散,最终导致水体中的富营养成份严重超标[3]。

黑淤泥的特性,为我们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条件。一是可以改良土壤。如果我们把它运到岸边,用于改良白洋淀周边的中低产农田,将会促进农作物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有资料显示,湖泊内的污泥的潜在价值要远比等量的河沙高,如果加以利用,将会产生更高的附加值,是一种很好的“可再生资源”。二是去除同一体积的淤泥就会带来同等数量的库容。白洋淀年年因水而闹荒,库容越来越少,水体富营养化年年发生与清淤不足或不清淤有直接关系,此项目一旦纳入规划并启动实施,白洋淀的库容就会越来越大。最终也会使湖水质量在不采用任何高科技方法处理的情况下就能达到国家地表水标准。

四、淤泥的出路

解决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及污染问题,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是解决的办法也不少。在总面积达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湖区内,还存有143个淀泊,这就意味着白洋淀湖区内有一百多个地方高出或接近现有水面,而这些地方都可以作为储存和堆放湖底淤泥的场地,结合三年大变样,在治理污泥的同时,稍加改造,做成人工岛或假山等人造景观,效果都不错。

建议有三:一是可把离湖岸比较近的污泥尽量多地运到岸上,建立临时储泥场。在春秋冬三个季节里,采取各种鼓励措施,用于改良白洋淀周边的中低产田,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可把离淀泊较近的污泥运到现有的淀泊上,这样一来虽然会缩小白洋淀现有的芦苇荡和荷花淀规模,但是,因此而产生的效益将会更大。比如,可以在现有的淀泊上开发数千亩且今后无需使用任何化肥的、优质的黑土地良田,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远远大于现有的芦苇荡和荷花淀自身的效益。三是还可在打造白洋淀精品工程上有所作为。如可利用这里的污泥在淀泊上有意识地修建一两个假山或龙脊梯田,这会为日后白洋淀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消费卖点。一旦建成就可以在这肥沃的“黑山”上植树、栽花,修建亭台楼榭,下半部分可栽竹等,再下还是原来的芦苇荡和荷花淀。同时,也可在湖岸与“山上”之间修建索道[4],看上去就会有很强的立体感。而且气势上要比现在“平展展”的白洋淀大得多,何愁今后的旅游业没有更大的发展。

五、清淤的方法

清淤可以有多种方案,仅列举几个,通过比较便见优劣,从而找到真正适合白洋淀清淤的最佳方法。

一是采取排除所有湖水,在冬春两个季节通过大量的机械化设备进行清淤。此做法好处是清淤较彻底,水质恢复快;缺点在于投资巨大,会造成至少两年不能正常蓄水,而且还要把现有的湖水全部“扔掉”,从而会给白洋淀水生物带来灭顶之灾,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危害,代价极其惨重,更会造成数亿立方米湖水的巨大浪费,这与当前极度缺水的白洋淀实情极不相符。因此,此法实不可取。

二是在有水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数量的机械挖泥,用大量的简易排船储运污泥,并采取多个施工点分步推进的施工方法进行清除[5]。白洋淀的水“不太深”,又非常的珍贵。在不丢失湖水的情况下,通过跨年度的并且一年四季不间断的清淤,同样可以使白洋淀的湖水通过自身调节达到净化目的。表面上看在清淤过程中会造成局部水体浑浊污染,但是并没有关系,因为,污泥大量减少后,湖底对水体的吸附力会增大,水中的沉淀物要比清淤前沉降的快得多,施工结束后水的清洁度会比以前变得更好。所以,此法比较符合白洋淀的实情。

三是不能等到湖水水质恶化时才想到清除污泥,为保证今后湖水的稳定,就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抽泥机械装备可借鉴施工建筑的灌浆原理,就像采沙船一样,流水作业,不间断清淤。在现有技术设备上,稍加改动就能达到技术要求。初步设想是:在一条小船上设计两三个抽泥泵,通过数控模型设计控制它的升降,泵的底部如同一个反扣的大锅一样,让它紧贴污泥,在抽取时产生较大震动,就会抽取很多污泥。然后把这些混合物抽到一个排船(至少有1000平方米)上,上面建有很多水槽相接,让污泥在水槽的流动中沉淀,最后把剩余的污水通过管道排入湖底,划区域、依次作业。在提高污泥提取效率的同时,也不会因清淤而造成对整个水面的污染。

如果能把排船上的沉淀污泥随时进行深度再处理,如通过机械挤压水份,使它呈砖型或湿粉的话,就会为抽取污泥、运输、工程建设创造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程链。如此一来所有湖泊内的污泥将不再成为水体污染的元凶,而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可利用价值的资源,到那时所有的江河湖泊的污染问题才有望得以更好的解决。污泥治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利国利民,功在当代,造福人类,极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