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结合人才培养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向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进行转变,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生产、学习和科研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学生毕业后与工作之间衔接的时间。除此之外,产学研的结合也能够促进企业和高校之间进行合作,能够优化各类资源的配置,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从高校的师资、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实习流于形式化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培养模式;改革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策略,希望能够对于一线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培养人才提供帮助。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策略
引言
环境艺术专业是艺术设计专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批量化生产的如今,出色的艺术设计就是在商业竞争中能够拔得头筹的手段,艺术设计与社会上各个行业相结合,能够提高商品的竞争力。而环境艺术设计则是为使用者提供更加舒适、高效的环境,目标也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因此,全面型人才需要具备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素质。目前市场形势无法预测,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产学研的教学模式集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走入社会时不仅能够合理运用自己的知识,更能够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加贴合市场需求,促进市场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
一、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师资力量不强,对学生的培养有所欠缺
我国在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教学起步比较晚,因此在这方面的人才不足,目前很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是由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或者刚毕业的博士组成,教师队伍相对而言缺乏经验,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手段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由于教师自身也缺少实践,在设计方面就不能很好地分析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也对于目前市场中的各种工艺和材料比较陌生,因此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除此之外,有的高校教师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上比较局限,以科研思路和教学思路为主,创新性不足,因此在对学生的启发教育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也会影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2.传统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较差
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大多都以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不太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在本科阶段,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也只是相对比较浅层次的,因此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也很难及时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可能在工作上也因实践能力不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除此之外,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实践教学的部分,学生的眼界有限,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灵感很少,在进行作业和实习时就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由此可见,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采用的传统培养模式,一方面不能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到知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应用于社会,教师和高校在认识到目前教学模式的缺陷后,应当及时进行改革,促进生产、教学、研究三者结合,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实习流于形式化,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很多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会在大四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进行实习,让学生自行寻找工作室或者公司进行工作锻炼。然而现状却是,很多的学生实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一纸实习报告,有的公司如果标准较低,这样的报告是很好拿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实习就沦为了一种形式,学生在实习中并不能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所谓的“锻炼”仅仅就是去公司或者工作室打打下手,顶多明白公司的运转方式,而对于真正提高专业能力的工作却很少能够接触到。这种流于表面的、短期的、应付检查的方式也使学生产生了惰性,不愿意真正用心去寻找实习单位,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提升自身素质。而社会上的公司与工作室,也因为学生的这种态度,不愿意将比较重要、需要长期跟进的项目交给这些学生,学生即便有心想学,也可能学不到相关内容,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提升。因此高校和教师应当结合目前的这种情况,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并且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重视实习工作,并且从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能力的知识,开阔眼界,研究目前的市场发展方向和公司需求,从而能够让自己的设计能够有实践意义,而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还需要再进行理念的培训和改变。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行“3+1”的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法是,前七个学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对实习时间进行了压缩,学生也会将重心放在毕业设计上,从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会导致这部分毕业生虽然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却由于实践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单位的设计工作。即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都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人才培养也必须与发展相适应,对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内容和相关教学,严格考核制度,让学生能从这些教学中真正提高自身能力。实行“3+1”的教学模式,即在校前三学年都进行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最后一年时间都用以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同时将毕业设计的截止时间提前,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设计实习考核标准进行重新设定,严格进行监督和考核,使实践能够切实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就能够直接参与工作,确保工作的连续性,一方面能够保障学生接触比较适合的长期工作,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设计单位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间成本,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设计单位实现双赢。
2.实行模块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模块: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以及软装设计。模块化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补充专业的教学体系。同时,每个模块都可以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供学生能够在学有余力的时候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本科学习时期,如果对某一个模块比较感兴趣,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不至于东拼西凑没有方向。除此之外,“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教师系统化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也能够高效地组建起科研团队,对某一个方向进行更专更深的研究。还能够促进统一模块的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沟通,促进教师自我提升。而且“模块化”的方向主要是依据目前市场中所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相关进行设置的,通过这样方向明确的教学模式,也能让学生结合实践的能力的大大提升。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行“模块化”的教学,既能够结合目前的市场和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又能够对教师进行提升,同时也能够促进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进程,对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能够在突出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突出环境艺术设计的职业特点,同时反映市场需求,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1.建立“产学结合”的工作室
建设产学相结合的“工作室”,能够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在监管等方面会更加严格有效。校内工作室的建立,也能够在校园范围之内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高校可以联系相关的企业,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企业中的一些业务融入校内工作室,一方面能够为校外企业提供服务,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能够在校内接触到一些实践项目,切实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层次掌握,也能够促进学生拓展思路,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在建设“工作室”时,需要注意对外来的企业和单位进行筛选,选择一些时间比较充裕,实践项目难度适中的企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在压力适当的情况下做出好的结果;也要让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正确对待校内的工作室,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以此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学生成功独立地完成一个项目后,不仅收获了经验,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返回到基础知识课堂中更加努力地进行学习,这对于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也有很大的益处。
2.结合专业特点在校内建设实验室
产学研相结合不仅需要生产实践与学习,还需要与科研有机结合,因此在校内开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室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实验室的设置,也能够反映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有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室主要分为建筑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实验室、光环境研究实验室、建筑模型制作实验室等,教师需要结合专业开展相应的实验课程。在这些专业实验室中,让学生能够亲手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同时借助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合理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日后参与工作以及进行科研都十分重要。比如在建筑模型制作实验室中,可以应用科技手段,将学生制作的二维方案图纸转化为三维模型,从平面提升到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看到自己设计的内容在实际中呈现出的模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建筑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实验室,这是学生进行设计的基础,在实验室中,列举出各种具有很强技术性的装饰材料施工工艺,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工艺的认知,从而在进行设计时能够全面地进行考虑。这些实验室的建设,能够让学生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的认识更加全面,设计出的结果也能够更加符合当前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3.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的实验室或者工作室都还是在学校的象牙塔内对学生进行培养,无论模拟得多贴合实际,也终究与实践有差距,因此高校可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既能够减轻校外企业的工作压力,又能够便于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监管,可谓是一举两得。在校外实践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还需要考虑与人相处、沟通交流等问题,还有一些在社会生活中需要自行解决的麻烦,这些都是在校内进行学习和实践时不会遇到,但却客观存在,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会对学生造成麻烦的问题,在校外实习基地中,学生能够提前遇到这些问题并进行解决,有利于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减少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合作的企业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考查和培养,对于能力较强,适合企业的实习生,也能够在实习结束之后直接留在企业进行工作,这个过程也是高校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的过程,企业一方面能够减轻工作压力,也能够从实习生中进行设计师资源的补充,这样的改革对于高校和合作企业都有很大的好处。
4.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想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产学研结合,也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和科研。首先,高校需要招聘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或者指导学生进行实训,需要重视对外来人才的引入,这些人才对目前的市场需求了解比较深入,能够将目前的设计潮流和施工工艺带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开拓思维,产生灵感。而且,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是一个与市场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而市场的需求一直都在发生变化,因此顺应时代潮流,关注市场变化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素质。除此之外,目前已经聘用的高校教师也需要“走出去”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学术交流、进修等方式来使教师的观念进行改变,让教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了解和引进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师的设计理念和相关能力提升之后,在教育学生时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使学生能够受到教师影响,在理论知识和实践中受益匪浅,从而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刚毕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就需要在校期间就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校应当结合目前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使毕业生能够具备生产、学习和科研的综合能力,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顺利适应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赫楠,王丽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视界观,0,000(003):P.1-1.
[2]师立华.基于过程连续性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0(15):12-.
[3]李婕.产学沿用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产业科技创新,0,v.2(1):-1.
作者:戴菲 单位:江汉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