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21世纪,水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对于当前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中国来说,提升农业部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基于此,通过对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基本分析,提出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以期有助于提升农业灌溉用水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
就用水结构来看,农业部门是第一用水大户,农业用水在各个国家的用水总量中占据70%左右,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甚至超出90%。虽然当前我国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农业部门的用水,虽然农业用水量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用水的百分比依旧偏高。所以,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灌溉用水效率概述
水利部门相关专家通过调查分析,对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进行估算,结果发现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整体偏低,平均只达0.49,并且地区性差异非常大。而且从相关研究发现,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较多,想要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需要采用多种措施,如改变地表灌溉的方式,减少种植消耗水资源较多的农作物,提升农业水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灌溉技术等,提升灌溉用水效率[1]。
2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
2.1农民的生产经验、农业知识对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自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生产正式形成了农户单独管理的模式。小农经济生产活动的出现,需要根据自身的劳动经验来进行农业生产,而自身的生产水平对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加大农业知识在广大农村的推广力度,提升农民的农业知识水平,让农民掌握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积累农业生产经验,让农民熟知农作物的具体生产周期和生育期,利用作物不同的生产周期、不同生育期需水量不同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对作物进行灌溉,从而达到减少灌溉用水,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目的[2]。
2.2农业生产模式对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规模较小,土地分散,集中灌溉难度大,不利于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求,最终提升抗风险能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更有助于集中灌溉,提升灌溉用水效率。另外,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随之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导致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而规模化生产能提升并整合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利用规模化生产提升灌溉用水效率。2.3促进生产形式多样化对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家庭生产中,部分农户需要依靠农业生产来获取经济收入,因而会将自身的精力放在农业生产上。如果非农收入占据农户收入相当大的比重,收入不局限于农业生产,经济来源并非农业生产收入,会对灌溉用水效率带来直接的影响,最终满足实际用水需求。
2.4防渗衬砌节水技术对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
新节水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主要方法。就目前我国大部分灌区而言,已经开始全面推广渠道防渗衬砌的节水技术,但要达到所有灌区灌溉渠道全部实现防渗衬砌的目标,尚需大量资金支持。比如,目前湖北省荆州市洈水灌区灌溉渠道主干渠的防渗衬砌率只有40%,且首期节水改造规划资金已经全部用完。持续增加灌区节水改造资金投资力度,着力完成全国灌区渠道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通过对灌区渠道的改造,可以提升轮灌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渠道输水能力,减少渗漏损失,改善灌溉条件,进而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节约灌溉用水。
3改进措施
3.1农业规模化生产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的支持,适度规模化可以提升农业资源的整合效率,可以有效整合更多的耕地资源和农业劳动力资源,要素投入的充裕及合理安排可以高效利用各种要素,确保灌溉用水可以成为提升效率的核心投入要素。
3.2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政府部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之后,其试点运作能够发挥有效的效应。目前的节水技术以利用低压管道和渠道防渗为主,但是现阶段的微灌和喷灌技术不够发达,主要是因为资金不足,再加上固定投入较大,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扶持来推广节水技术[3]。
4结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农业灌溉用水的要求在发生变化,用水效率问题成了农业灌溉中的关键问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虽然我国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淡水资源是世界上最紧张的国家之一。所以,希望通过该文对于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对农业灌溉用水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出更有效的农业灌溉策略,以满足农业灌溉的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徐丽芸,鹿翠.山东省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2016(10):1541-1545.
[2]张丽君,时述凤,杨天礼.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和应用现状[J].中国水利,2014(9):10-12.
[3]王宏.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53.
作者:李秀歌 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洈水工程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