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历史地理环境中的档案文化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以下,笔者将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其历史地理环境进行梳理,从中找出可资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的素材。
(一)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校址概况。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有两个校区,“老”校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樊川路旁,“新”校区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路旁。1、“老”校区。“老”校区地处樊川,是西安市城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有潏水流过。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西汉开国元勋、“鸿门宴”)的食邑(即封地),樊川由此得名。老校区东北、西南方向分别为少陵原和神禾塬,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是有韦曲和杜曲。其中,少陵原,原名杜陵,亦称杜陵原,因坟较小(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故称少陵原。神禾原,“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称地韦氏家族和杜氏家族。2、“新”校区。“新”校区地处白鹿原,白鹿原因获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巨著《白鹿原》名声大噪。“新”校区北方偏东有汉薄太后南陵。“薄太后陵”安葬的是汉高祖刘邦的侧室,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的生母——薄氏。
(二)历史沿革。历史上,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是兴国寺、兴国中学、西安美术学院等的旧址。其中,兴国寺,属樊川八大寺之一,位于长安县杜曲镇东西杨万坡之间,与之相对的是神禾原上的洪福寺(亦属樊川八大寺)。《咸宁县志》记载:“兴国寺在夏侯村西,离城三十里,唐三藏香火院。”可见,兴国寺在唐代曾为玄奘法师香火院。1924年,郑自屏先生曾陪康有为先生来到兴国寺。1939年,陕西省教育厅以兴国寺旧址为中心,创建起规模宏大的“兴国中学”。李瘦枝先生接任兴国中学校长后,使兴国中学成为当时西安师资力量强、学生入学多、进步人士集中、学风端正、抗日救亡工作活跃的著名学校。这也是1949年兴国中学停办后,“西北军政大学”又以此地作为校舍,继而是“西北美术学院(后改为西安美术学院)”。
二、将历史地理环境融入档案文化建设
档案文化建设既是档案事业寻找高职院校中的准确定位和发展空间,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增强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一)关键景观。兴国寺遗址。“老”校区内现有两棵古柏,径围达三四抱。现存一个小院,仍有部分建筑物残存。好望角。“老”校区内现仍留存有观樊川全景最佳之处的“好望角”,这是一处若半岛突出的孤高无遮的崖塄,韦曲及其向东南延伸而去的整个富丽樊川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这两处历史遗存是档案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基础,也是我们弘扬自身历史传统的基石,必须加以保护和利用。
(二)关键人物。通过“新”“老”校区历史环境的对比,两个校址有一个交叉点——玄奘。“新”校区位于城东白鹿原上。唐麟德元年2月5日,玄奘法师在陕西省宜君县玉华宫圆寂,同年4月14日,玄奘法师灵骨安葬于白鹿原。而因此地与大明宫遥遥相对,唐高宗李治每每站立大明宫前遥望,常常触目伤情。总章二年,高宗下诏,将玄奘遗骨迁于樊川杜曲东南的少陵塬畔——兴教寺。而兴教寺就位于兴国寺东南方向六公里处,与兴国寺同为樊川八大寺,且兴国寺为玄奘香火院。而玄奘背后的人文精神就是“经最艰苦的历程,得最伟大的精神”。即为了追求真理,不避风险,面对各种挑战,绝不退缩,甚至不惜冒着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危险。而这不仅可以作为我们档案文化建设中的核心理念,也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点,甚至可以为学院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三)关键时代精神。同样,在两个校区的历史环境对比中,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时间精神印迹——从文景之治到开元盛世。“新”校区所在地区有著名的西汉三陵(汉文帝霸陵、薄太后南陵、窦太后窦陵)。其中,薄太后是汉文帝生母,窦太后为汉景帝生母。这一历史地理背景包含了“文景之治”里的关键人物。“老”校区所在地区有着浓厚的盛唐历史地理背景。从西汉开国功臣“樊哙”而来的“樊川”大环境,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韦曲、杜曲小环境,再到玄奘香火院“兴国寺”、玄奘灵骨安葬地“兴教寺”,无不与“开元盛世”的意象密切相关。
回到现在,当下最重要的时代主题是“中国梦”,最主要的发展思路是“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重要执政理念和执政思路。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从汉文帝、汉景帝的轻徭薄赋、韬光养晦到玄奘攻坚克难、执意西行,再到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创开元盛世,这与当前中国最热的两大关键词——“中国梦”与“一带一路”一拍即合。
作者:高瑜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