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绩效时空范文

浅谈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绩效时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绩效时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绩效时空

摘要:将包容性发展理念引进新型城镇化概念中,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根据所得数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演变过程进行时空分析,据此进一步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绩效评价;空间自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8年的59.58%。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带来诸多社会不包容问题的频发。随着内外部经济政策等变化,从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来,进入到由排斥性向包容性演进的转型时期。

一、文献综述

自从1997年包容式创新一说被印度学者GSKrishnan提出之后,世界银行等组织将其引入经济增长领域,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Malhotra等认为将包容性理念运用于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中将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国内研究中何景熙最先提出新型城镇化以包容性发展为目标,将会推进城市合理优化发展。张明斗等(2012)认为包容性发展应从主体、内容、过程和成效四方面进行定义。李博(2016)通过实地调研探讨了包容性城镇化的具体实践路径。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城镇化的包容性发展,但对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内涵并没有统一界定。实证研究上,大多数学者从包容性的视角构建指标体系,测度了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质量(关国才等,2012),关注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田逸飘等,2017),公共投资对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支持影响(晏朝飞等,2018)。近期虽有部分学者从空间计量角度出发测度城镇化水平,但鲜有从城镇化包容性视角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熵权法进行定量评价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并通过时空演变分析,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提供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1.研究方法。本文利用熵权法测度我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得出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综合得分,通过时空比较分析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并通过空间自相关进行进一步检验空间相关性。2.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分别从人口、经济、社会、城乡、生态五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从全面、协调、可持续三大方面出发,构造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分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万元/人)、产业结构水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台数(标台/万人)、人均城市道路照明灯(盏/万人)、城乡居民文化娱乐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城镇污水处理率(%)、人均森林覆盖率(%)等。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4—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除西藏)为研究对象,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地区统计年鉴。

三、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时空测评

(一)时序演变特征2004—2017年我国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综合平均得分前10%的省(市、区)分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京、上海、江苏,而综合平均得分后10%的省(市、区)分别是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贵州、云南、甘肃。可以看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就较差一些。这是由于北京等省(市、区)城镇化进程开始早,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社会、生态等包容性发展,反观贵州等省(市、区)由于城镇化起步较晚,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不包容现象频发。

(二)全局空间特征根据软件计算我国2004—2017年30个省、市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的值,并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由表1可知,14年的值分布在0.302473~0.4199,所有值均为正值,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情况下,均通过P值检验。此外Z值得分在3.1901~4.4948之间,空间相关性较为显著,说明中国2004—2017年30个省(市、区)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另外,在不同时间段我国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集聚程度呈现不同的变化波动,2004—2010年处于上升阶段,2010—2017年呈现出波动性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集聚程度具有波动性。

(三)局域空间自相关聚类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进行局部空间聚类分析可以得出,我国30个省(市、区)大多分布于第一象限高/高集聚区和第三象限低/低集聚区,显著表明了我国各省(市、区)在地理位置上表现出空间正相关关系的特点,高/高集聚区组和低/低集聚区组具有空间分布一致性。1.第一象限高/高集聚区的城镇化包容性水平的空间差异不明显,自身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与其邻近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都很高,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分别为山东、上海、浙江、江苏四个省(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政策、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结构优先升级,集聚大批量的良好教育人才,科研水平高以及科学技术迸发,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和不同类型的资金注入支持等资源优势,促使其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较高,从而带动本地区经济、人口、社会等全面、可持续发展,推进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进一步降低区域发展差异。2.第二象限低/高集聚区的城镇化包容性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城市自身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较低,而其邻近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较高,主要集中在吉林、安徽和河北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分属东北部、中部及东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与经济发达省市邻近,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周围省市。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到邻近经济发达地区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邻近较发达地区的资源环境代价,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省市地区辐射和扩散效应,那么就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的提升问题。3.第三象限低/低集聚区的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化很小,自身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与其邻近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都较低,主要集中在西部不发达地区新疆、青海、宁夏、甘肃、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多个省(市、区)。相对来说,上述各省(市、区)所处地理位置先天缺陷,在资源获取、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落后等原因阻碍了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的提升。此外,部分省(市、区)的GDP虽然在短期内得到较快提升,但其较为落后的发展模式破坏了地区资源环境,使产业结构不能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由于我国西部地区未出现高水平的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省(市、区),不能发挥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4.第四象限高/低集聚区的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的空间异化显著,与第二象限低/高集聚区的城镇化包容性水平相反,城市自身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较高,而其邻近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该集聚区一直处于无的状态。

四、结语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改进人口管理模式,推进户籍改革政策的实施,把控流动人口的总量和结构,提高外来引进人口的质量,减少人才流失,推进人口包容性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工业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及高级化、科技水平及科研成果转换提升,市场化水平提高及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不断提升城镇化的内在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包容性发展。2.不断完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实现城乡协调包容性发展。由于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力不一样,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大中小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成以发达地区为依托,以其他省(市、区)为重点,从而推动地区城市建设包容性发展。3.大力推进东部走资源节约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各个城市生态环境包容性发展;推进中部利用工业产业链的优势,同时加快各省(市、区)更新再改造,推进产业合理化、城镇包容性发展;推进西部地区走城乡共存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道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就地就近城镇化,实现以城市带领乡村共同发展、城乡共生发展方式。4.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要统筹全局规划发展,增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包容性发展能力,加快中部地区各中心大中小城市建设,带动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的包容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传胜.论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核[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1):32-37.经济纵横

作者:王晓艺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