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分析范文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团队通过探讨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了目前城镇化建设中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大、浪费严重、城镇化建设品质不高、半城市化现象严重、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城市(镇)、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和坚持产城一体化、招商引资和严格按照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提倡政府出台落户标准,建立居住证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经济;半城市化;人才流失

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全面转变的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深入贯彻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看,这是一条共同道路,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所以,我国要实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不仅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利于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还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同时,有效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2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制约因素也显而易见。结合我们团队查阅的资料可知,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是人口、资源、环境3个。

2.1人口的制约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城镇化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提升的转变,也就是要解决农民工进城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定户落户难的问题,即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

2.2资源的制约

当前资源短缺与利用率低下并存的情况已经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2.3环境的制约

现代工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未能受到有效保护,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走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当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①规划质量不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浪费严重,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大。目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地区缺失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许多基层干部不熟悉村庄规划知识,农村规划滞后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村庄规划的编制缺乏战略性和科学性,难以起到指导作用,政府单一主体进行主导,缺少相关方的参与,导致规划中混乱决策,不科学、不民主。大部分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集约利用与苏南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上下班高峰期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使交通成为难题,降低了城市生活品质。②城镇建设品质不高,基础设施水平配套不足。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平台,也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城镇化品质。针对此问题,我们项目团队在一些街道进行了关于市民对于城市大环境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由此了解到他们对于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满意程度比较高,但是,他们也反映出一些具体的小环境,比如公共场所和居民区,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③存在严重的半城市化现象。有些城镇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就业快速实现了非农化,人口向城镇转移速度快,但大量非农就业人口及其负担人口因为户口未能进入城市滞留农村,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同时,也存在农民向城镇转移进程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等问题。④城镇化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区域空间利用率大的地区内人才流失的问题以及资金短缺的情况。或许是人们一贯的心理,年轻有为的人往往会离开自己所在的经济落后的家乡,前往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谋出路,试问一个老人聚集的乡镇尽管有政府的支持又有什么能力发展乡镇呢?另外,我们项目团队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处于发展中的乡镇市,有很好的建设方案,却因为资金问题滞后实施或无法实施,新型城镇化政策得不到真正的实行。⑤存在交通问题。以这次项目团队走访的城镇为例,在发展建设交通道路设施前,中心城区的发展根本无法带动一些偏远乡镇的经济发展,这就导致了一个市也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但当交通便利后,资源互通信息传递也变得快捷、便利,带动边远乡镇的经济文化发展将变得简单些。

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出的在一系列走访地区调查过程发现的综合性问题,我们项目团队集中开了一次会议。在会议上,项目成员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交流实地走访调查心得,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①对于新型城镇化制度的规划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建议国家政府应加大培训基础干部对小城镇建设和村庄规划知识的学习力度,让带头实施政策的领头人真正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将相关内容更好地传达给每个居民。对于建设浪费严重和建设用地与耕地相矛盾的问题,我们要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按照党的提出的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要求,划定和落实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完善主体功能区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空间治理体系。②要坚持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在实际工作中,要以新技术应用为手段,集中力量发展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升级,推进特色产业集群,以城镇化要求建设生态园区,在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区,建设新型社会服务体系。③要严格按照户籍制度改革要求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提倡政府出台具体落户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同时,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国家机关应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机制。④在实行新型城镇化政策时,政府应考虑到因地制宜,强化特色。由于各地发展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各具差异,地方政府在规划城镇发展的时候,要注重将城镇文化塑造与突出地域文化结合,特别注意发挥文化效益。⑤针对人才流失的问题,我们的建议是充分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以人为核心是重中之重。我们建议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使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小城镇或回到小城镇来创业或是定居发展。政府可以对落后城镇小区进行转型,注入新的内容。同时,针对资金短缺的情况,可在城镇化建设中招商引资,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当地政府要进行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项目方案缺少资金时,可以鼓动当地居民集资,这样做可以获得更好的项目成效。⑥针对交通问题,我们的建议是,一个地区想要得到发展,首要任务是改善这个地区的交通状况。当地政府机构应大力建桥修路,使得交通得到发展,使得这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随着交通的改善得到发展。

4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是需要动员全社会各资源参与的系统工程,新型城镇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自下而上的创新;既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更要确立市场主导机制,因为常规模式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要探索新的城镇体系,以区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打造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坚持以地级中心城市、县级、副中心城市区为核心,强化产业与城市功能区的协调融合发展,推动一般城镇提档升级,集约发展。以市2115工程为抓手,因势利导产业、人口在空间上转移集聚,使得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持续转变,进而促进城镇化不断深化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切忌面面俱到,全面开花,而是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稳打稳扎,注重实数地方的发展,必须结合自身的因素考虑其发展方向,不能一味求发展而引进不适应地方发展的产业。项目团队交流得出结论,地区的发展除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国家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新型城镇化的试推行,为不少地区不断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当然,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与资源,不能一味追求城镇化而导致侵占农田、环境污染、传统社区文化流失等问题发生。同时,也要摒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节约资源,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快,新型小城镇化也一同发展起来,国家的整体综合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国家也越来越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陈元.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彭和平,侯书森.市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汤祥,郭晖,武睿.推动泰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建筑,2014(3):5-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9号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S].2014-03-16.

[5]王宏禹,李晶.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EB/OL].

作者:于选颖;张洁;朱雨菊;严瑞云 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