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新城镇化建设中的政府激励机制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城镇化是目前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建构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关键。研究和建立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激励机制,对于推动城镇化进程,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此通过对目前城镇化建设中的政府激励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新型政府激励机制提出了创新性的意见。
关键词:城镇化;政府激励;创新研究意义:解决
目前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整个社会就会形成良性发展态势。经济发展从层次,从领域,从方式上有多种途径实现发展的目标。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最大面积的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面对有着过半都是农村人口的国情来说,城镇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各项福利待遇,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背景:正如费孝通所说:“城镇化问题,不是从天上捧下来的,也不是哪个人想出来的,它是在客观实践的发展中提出来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认识它。”关注城镇化建设,是目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50.32%(数据来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还比较高。2012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中国实际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更何况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状况和明显的地区差异。如中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率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旨在对目前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激励的视角改善和提高城镇化率,达到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一、城镇化过程中政府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激励机制的现状
1.精神激励城镇化过程中的政府激励,说到底是对参与城镇化建设的人的激励。建国以来,我们党就以“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地位,以党的基本路线确定了未来我们的建设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2年11月14日通过的《中共共产党章程》中对党的基本路线加进了“和谐”的发展目标。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从制度层面全面确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满足了人民过上和谐小康生活的愿望,维护了人民生活安定有序的要求。这是对全体人民最大的激励。
2.工资福利体系工资是付出劳动的广大公务员最初始也是最主要的收入,是维系工作人员及其负有赡养义务的亲属主要的生活保障,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工作能力大小的一个标尺。现行的公务员工资实行职务工资加级别工资制。从工资的高低,基本能反映出员工在公务员职级系列中所处的级别。另外各种福利,包括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带薪休假制度等,都在不同程度的完善。因此,公务员工资稳定,福利相对较好,是保持公务员队伍稳定,能够持续的为公众提供高效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这也成为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3.职务晋升通道公务员职务级别按照由低到高分为15级,分别是办事员级、科员级、乡科级、处级、厅级、省(部)级、国家级,另外还有部分相当职级的非领导职务系列,如主任科员、调研员、巡视员等,他们对应的享受科级、处级和厅级工资待遇。公务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与努力程度,可以晋升到相应的职级上,履行相应职责,获取相应的工资及福利报酬。非领导职务系列的设置是为了解决有领导能力但无领导职数时对有关人员的一种激励。
4.培训提升制度对于任何在岗人员来说,有机会进行培训提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各种形式的培训是公务员能力素质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时,得到这种机会无疑预示着得到肯定和期望。人社部专门制定了《公务员培训规定》,对培训分为入职培训、专门培训和在职培训等。无论哪一种培训,对公务员来说,都是为了是自身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工作成果得到肯定和认可。
5.考核激励从科举制度的创立到现在公务员招考制度的形成,为建设国家长治久安的官僚体系提供了完备的选人用人机制。目前还没有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拔用人机制完全能够代替公务员招录考试。也正是因为其相对的公开、公平、透明,才吸引了大量的有志青年报考。能通过考核的人可以理直气壮的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再则,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后,也有不同形式的考核。季度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等形式,通过考核评价公务员工作能力和态度,根据考核结果优劣,兑现相应的奖惩。
(二)目前政府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1.激励内容偏重于精神激励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并不富裕,人们的思想高度统一,都希望能够建设一个真正属于人民自己的国家那时候,荣誉被看的很重要。也是满足公众的需要,精神激励成为主要的激励手段。一句口头表扬,一张奖状,足以激起人们内心深处满腔热情。但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需求出现多元化趋势,激励方式也应随之进行改革。
2.激励客体的范围有待扩大
以前讲激励都是对组织内部成员的激励。重在设计组织内部的激励制度体系,目的是使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而政府不同于其他组织,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是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执行者。政府职能履行的好坏,关系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其作用力和影响面都是极大的。在城镇化的建设中,政府不仅要考虑怎么激励公务员,更重要的是要如何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参与城镇化建设。从范围上来看,比内部激励要广,从对象来看,比内部激励复杂的多。从资源整合与利用的角度看,政府激励要尽可能的覆盖到社会上的经济实体,行业组织,及相关利益团体。
3.激励的措施和手段需要改进
首先,工资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劳动报酬作为社会的初次分配,是体现社会公平、影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1],是最重要的一种激励手段。从本质上来说,工资的高低蕴含了对职工工作能力的肯定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如果有职工干了近30年,还是只拿一个科员级别的工资,这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运用不合理。不恰当的绩效考核观点往往将绩效视为结果,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人们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短视行为。目前各地政府出现唯GDP的势头就非常典型。
4.监督机制尚需完善
监督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激励主体的监督。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其具体实施者,这就导致没有一种合理的监督能对其行为起到控制作用,利益的驱使导致公权可能被私用。二是对激励客体(对象)的监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在享有某种可能的好处时,人们会抛弃道义、甚至是法理,为达目的,铤而走险。这个过程中会滋生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适应的东西。中国有句古话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这是在具有健全的监督机制作用的情况下,大家都愿意接受的一种结果。所以,健全监督机制很有必要,这是确立一种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的保障。激励本身就蕴涵着鼓励与约束两层含义,一方面鼓励人们为实现某种需求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另一方面,要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使之按既定的轨道实现目标。没有约束的激励只会是无序的、盲目的行动,结果是导致更大的混乱。
二、政府激励的影响因素和后果分析
政府不仅要能够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还要能够有效实施,激励的目的最终才能实现。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国家政治体制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激励机制首先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享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权利,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政治利益得到满足。其次是经济因素。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激励的经济影响力主要就体现在政府发展社会经济的能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快,财政、税收等各项收入水平就高,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就大,社会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就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就会趋于完备,人口就业率就高,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相对就会减少,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比较好的氛围和处于良性循环当中。第三是制度因素。社会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规制,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国家的宪法到部门法,从国家出台的政策到组织内部各项规章制度,都体现的是一种法制的精神,一种公平的力量,一种对正义的捍卫,一种对公序良俗的推崇。所以政府在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时,不能背离此原则。在城镇化建设中,只要政府激励机制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能够反映社会进步的,就能够调动广大的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化建设,能够激发职工潜能和社会潜能,能够在客观上起到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
三、城镇化过程中政府激励机制的创新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体系
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就是要有别与过去的一些不合理做法,就是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高度来认识他。只有从根本上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加以改进,用系统的理论观点对人们行为进行指导,从认识上与以往的城镇化区分开来,才能建设符合时展需求的城镇化。
(二)城镇化过程中的政府激励机制构建
1.政府激励的主体
政府激励体系由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方式和内容,以及激励环境等因素共同构成。城镇化所需要的激励与其他行业单个组织激励不同,很大层面上需要政府激励。而政府由其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决定了在进行激励时要综合考虑满足城镇化建设各种需要,包括首先保证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扩大经济建设成果,减少失业,增加社会福利,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公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和谐、安全、文明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社会只有政府有能力、有责任去组织资源,整合资源,按照公营部门的职责开展工作,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
2.政府激励的对象
促进城镇化实现的主体因素,除了政府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社会力量的参与。包括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社会各界,以及经济实体的介入。确保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明确政府激励对象很有必要。首先政府要在服务型政府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在城镇化建设中,有大量的基础设施要建设,以及农民居民化以后的医疗、教育及其他文化生活所需的设施。这些支出可以根据其性质来决定其建设主体。有些非盈利性设施的建设,就绝大部分只能由政府承担;但有些设施和建设项目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目前政府大量采用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就可以建立政府与私人资本的双赢模式。但私人资本的介入,需要明晰双方权利义务,需要足够到位的监管,政府要承担起必要的责任。
3.创新政府激励方式和内容
城镇化中的政府激励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组织单个激励还是社会整体激励,都可以纳入到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当中来。
(1)内部激励
内部激励就是对政府自身的激励,政府就是由各级各类公务员组成,所以,对政府的激励实质上是对公务员的激励。
1)制度设计合理,执行规范按照诺斯的观点,制度的本质是为减少市场交易中的“道德风险”而产生的市场规则;制度最大的功能就是为人们的合作提供“共同知识”,减少摩擦和交易费用;制度不是一层不变的,要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上升而不断作出调整[5]。这里说的制度是指正式制度,指人们有意识的制造一系列政策法规,它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各类正式规则所形成的一种等级结构[6]。因此,制定完备的公务员准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工资福利制度,退休制度等。并且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对这些制度进行修正、完善,确保每一项制度都是公正的,有效率的,其执行是有保障的。只有制度健全了,公务员队伍本身能够良性运行,才能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2)重视领导能力与素质中国人历来在仕途上讲究志同道合,身为领导,除了会利用职位所赋予的权利以外,具有让下属心悦诚服的本领,是对下属极大的激励。按照领导学的观点,就是身为领导要具有某些特质,比如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胸襟,和具有远见卓识等等。让下属从内心里佩服接纳并且愿意与之共事,这样的组织工作人员士气才会很高,团队协作能力较强,工作效率一般会很高。
3)融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公务员发挥本领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客观的存在于任何组织中,并且影响着组织人员的流动率和工作效率。公务员队伍中人员的来源构成复杂,不同的学历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性格的若干人要相处共事,难免会有摩擦,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此外,工作压力大,同事之间竞争的存在,以及来自家庭的问题都有可能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组织中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容易失控,变得焦躁、多疑;工作意愿降低。对于政府内部公务员人际关系的协调不光靠其本人进行自我素养的提高,加强与周围人群合作共事的能力以及掌握处理自己情绪的良好方法。政府内部建立起一种同事之间能融洽相处的机制,具体来讲就是要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大家都能够互敬互爱,平等相处。要做到这点,就要回到制度建设上去,如果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执行规范,那么就可以减少很多因为竞争而产生的敌对情绪从而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
4)安全的职业环境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要处于第二层次的需要。这里的职业安全,不光是工作场所的安全,公务员生命财产的安全,更是职业稳定的需要。公务员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哪一种职业的吸引力赶上或超过公务员,每年的招录考试都是一大热门话题,竞争激烈程度远超高考。在经过重重考试,背负着家族的期望进入公务员队伍,首先就是因为进入公务员队伍意味着你的职业生涯比别人更安全,更有保障。这使得政府公务员这一职业成为有志青年趋之若鹜的对象。政府要想方设法把这种优势保留下来,成为吸引人才的一大利器。
5)畅通的职业晋升通道职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光与自己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同时还会和其他职工进行对比。当发现自我的职务晋升通道受到非个人能力因素阻碍后,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工作效率。职务晋升从表面上看是对有能力者的提拔重用,实际上由于职务尤其是高级职务被视为稀缺资源,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又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快速更新,使得公务员有些应接不暇。公众对政府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以上种种都给政府公务员工作产生了巨大压力。
(2)外部激励
外部激励是对城镇化利益触及的所有社会群体的激励。包括城镇化的直接对象广大人民群众;城镇化建设的参与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还有其他相关利益团体。外部激励的实质是要能刺激社会力量发挥作用,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
1)重视舆论宣传导向,扩大影响面,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热情。城镇化建设的舆论宣传作用不明显。据调研显示,大部分受访群众对城镇化持乐观态度,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回答都很模糊;部分受访者的回答带有一定的情绪,认为城镇化就是政府到处征地,所给补偿数量少,不能及时到位;甚至有相当部分人不知道,不清楚等。在对一所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城镇化问卷调查表明,78%的学生认为城镇化建设就是出行更方便了,85.9%的人认为集市上商品很丰富,认为有医疗保险而且报销比例也更大的人占71%,另外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家里可以有部分余钱出去旅游了和家庭成员较之以往不用外出打工,可以实现在本地工厂就业的也占到受访学生的25%左右。同时,对于城镇化建设的认识,有近15%的学生反映出负面情况。比如强拆行为,又如安居工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等。对以上两种人群的调研,主要是居于受访对象对城镇化建设的主观感受,主要是从他们生活中亲自体会到的变化,另外特别选取在校学生进行调研,是想从有知识的青年人当中获取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的认识,所以,对他们的访问很有必要。从以上调研结果来看,尤其是普通民众还是对城镇化建设缺乏更深刻的认识,造成对城镇化的理解偏差。所以,政府舆论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2)加快经济建设,构筑城镇化发展基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被视为城镇化建设的两翼。第一,城镇化就是要解决大量农村人口市民化的问题,这需要大量的就业岗位。而农业现代化恰恰是要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更多的吸纳脱离土地的农民就业;第二,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就是实现农村养老及医疗保障的全覆盖,解除农民市民化后因为离开土地而产生的不安全感。社会保障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只能通过政府公共财政收入解决,工业产业能提供这么大的资金来源;第三,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各地也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找准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路子很重要。政府要做的就是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筑巢引凤,在政策上、资源上、发展诚意上,让更多的投资主体活跃起来,带动当地GDP发展。
3)重视制度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城镇化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市场讲究的是公平与效率。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坚持市场经济导向,按市场原则把制定公共政策的权力放到一个公平的、合法的、自由竞争的环境中,考量的制度因素主要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持正常的社会发展秩序,保护公民合法人生和财产所有权。政府在实施城镇化激励时,要为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起良好的制度坏境,引导社会优势资源包括资金和人力资源进入城镇化建设体系。让要素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府是公共政策的制订者,是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者。要在科学、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出台政策。
4.优化政府激励的坏境政府激励
在很大程度上能创造出巨大的无形的生产力,这种能量是一般的单个组织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职能,鼓励和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早日带领人民群众走上小康富裕之路。为此,政府要优化激励环境,创造条件,把社会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一是要加大基础实施投入与建设力度;加快优秀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步伐;二是大量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三要加大信息沟通与获取力度,建立畅通的信息保障机制;四要致力于发展环境污染小,资源能耗低的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詹姆士•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中译本)[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朱士华.中国政府激励机制分析和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3.
[4]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彭芳;张任之 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