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过程中,新媒体可发挥积极作用,依据自身特点,结合地方城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彰显其议程设置功能,从认知层面效果、中长期社会效果以及环境再构成传播理念上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导、宣传和政策解读,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高效、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议程设置;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新媒体的先天优势可被充分利用。如何发挥其优势,使之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需要格外重视其议程设置功能。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是美国传播学家D.L.肖和M.E.麦库姆斯最早提出的。1968年美国第46届总统选举时期,正处在民权运动不断兴起,国家陷入暴力分歧和越南战争的困境之时,总统正常选举尤为困难。D.L.肖和M.E.麦库姆斯两位传播学家对北卡罗来纳州选民做了一项调查,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与选民选举结果的影响关系问题,在1972年《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论文。其主要观点为,选民总统选举意愿与大众传媒反复强调报道之间,具有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的“大事”报道,在受众的意识当中同样也作为大事来反映。麦库姆斯和肖认为,这种高度的对应关系,使得大众传播具备一项新的“议程设置”功能,传播媒体显性的、强势的宣传攻势,深深影响大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知与判断,令公众主体心中形成潜在的“议事日程表”,上面记录着对当前各事项以及每一事项的重要性的判断,和对解决这些事项的优先序次的判断。

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着眼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认知、内化和实践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是大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知与判断,位于整个过程起始阶段的认知层面。这个层面是对主体思考的问题施加影响,通过大众媒体的强势宣传,引领民众关注和思考重要的问题。由此,传播效果就是一个循环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层面效果对内化和实践两个层面会产生联动作用。第二,考察中长期、宏观的社会目标。传播目标在时空上,存在短期、中长期和长期三大对象,“议程设置功能”所关注的对象,属于中长期的宏观的社会客体,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综合性的目标追求,而非个别媒体短期宣传活动关注的对社会客体所产生的短期效果,关注整体性大众传媒在系列强势宣传中产生的综合传播效应。第三,提供“再构成”式媒介观。传播媒介的宣传报道是媒体人有计划有目的的再创造性活动,他们依据自己独有的价值观,从众多的素材中选取直达目的的倾向性元素,对其进行再加工处理,集成创新,采用有效传播方式呈现给受众。这一传播媒介的“环境再构成”传播,是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一种媒体人的新媒介观的受众传播,它不是“镜子”式的直接反应,而是经过媒体人对宣传材料构成进行的再创造。如今,大众传播是民众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无论这种“再构成”是对当下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虚假反映,都会影响民众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二、如何运用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媒体传播具有及时、快捷、信息渗透力大的特点,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依据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利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媒体传播的及时性、新鲜性、广泛性来为其服务。

(一)加强认知层面解读,提高民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新媒体在互动性方面高度完善,新媒体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形成对每一个事件和消息的议程设置效果。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群众必须了解新型城镇化具体是什么,与过去所推行的城镇化有什么区别,同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城镇发展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什么,怎样积极稳妥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新媒体是大众传播工具,具有快速、广泛的传播能力,有责任承担对这些问题的艰巨的传播任务,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帮助广大群众了解、掌握这些问题。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对着新闻稿照本宣科显然不够,需要媒体人设置议程,确定选题,运用多变灵活的解读形式和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把深奥前瞻性的理论或概念传达给群众,使群众能听懂、看懂、能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到底是什么。如运用手机报、网络视频、数字电视等开设“说新闻”“聊新闻”“政策解读”等栏目,通过对同一个问题在多处强调,提高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帮助受众解读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使不管“硬道理”还是“软处理”变得更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互动的说、谈、聊、侃以从中了解大道理、看清新形势、掌握方向,藉此激发民众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调动他们的一切热情,使其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潮流中。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围绕环境生态、适宜人居、交通完善、养老服务、特色产业、资源节约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规划品质,提高规划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及技术支持。新媒体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把各种规划、制度、原则传达给市民,增强传受之间的亲和互动,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加强城镇化建设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度,为吸引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打好基础,也为招商引资作第一手准备。

(二)坚持正确引导,实现良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传播中长期效果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是全面的、可持续的建设,需从社会、产业经济、环境资源、科技革新等方面来迎接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要密切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智慧资源共享;借助新媒体,释放社会生产力;重塑城镇职能,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加强环境与社会责任感,推动新城镇全面健康发展。新媒体应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报道宣传,运用正反面典型案例来引导。派遣精兵强将到一线去见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最新动态,考查城镇规划和布局的科学性、产业发展方向和进度、社会服务动态、吸纳就业能力、人口承载功能、户籍制度改革等等,并作热情客观地报道,实现城市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有序推进和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实现新媒体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正面引导功能,达到中长期的宣传效果。新媒体在坚持正面宣传的同时,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还要发挥好舆论监督功能。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人口基数过大,人口老龄化和未富先老,城镇养老压力加剧,城镇农村贫富差距过大等。从社会结构看,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中等收入者,由于城市生活成本过高,而沦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者;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措施力度不足,收入分配差异程度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低收入阶层因无法享受优良的教育资源,从而陷入结构性贫困的困境;城市农民工因教育机制的缺失而难以转化成城市熟练技工等等问题,使城镇化进程难以实现健康、良性发展。新媒体运用议程设置功能对这些问题发挥有效的揭示、导向作用,引起新型城镇化建设者的警觉、重视,规避因盲目追求政绩或急于求成而导致新问题出现。如片面追求基础设施建设,盲目投资,造成新型城镇化走样;不坚持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理念,忽视制度改革以及持续性的投资;集资借债、人为造城、大拆大迁、房地产化等等。作为新媒体有责任有义务进行舆论监督,并请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评论、论证,使被报道对象认清问题、心服口服,接受监督并进行积极整改,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健康发展。

(三)适当取舍,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再构成宣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决策和操作不当会导致新问题的出现,如公共服务建设等大量负债,高利借债无法如期偿还;一些地方房地产化、大拆大迁对农业带来的冲击;城市综合承载力不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拆迁安置难、交通运输难、环境生态整治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新媒体要发挥他的社会职能,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报道方式,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层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自己的方式提供给受众,从而影响到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再认识和判断。新媒体需要了解,传播对象的不确定性越高,受众的导向需求越高,传媒的影响力就更容易发挥。把握这一要义,新媒体与政府的配合具就有了良好切入点,能够共同直面矛盾,化解矛盾,搭建政府与民众沟通对话平台,提升民众的自信力,让民众切身参与到建设中来,表达诉求,反映心声。政府也能有的放矢,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解读更是自然顺畅。新媒体与政府的互动努力对于凝聚民心,聚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社会力量,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四)均衡各方力量,释放社会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培育各种社会力量,凝聚各种科技力量,运用各种科技手段,焕发社会基层组织的活力,特别是群众自治组织,是政府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补充力量。更重要的是,善待这些组织或一方群众的利益诉求,能让更多民众更积极地参与到城镇建设献计献策的队伍中,增强政府与经济建设的活力。新媒体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将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观点表达出来,并引起他人关注,起到联络、沟通和协调作用,使社会各阶层有平等交流的机会,达到相互认知和尊重,共同致力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新媒体的有效参与,对公有部门传统经营管理方式形成了巨大压力,迫使政府建立公开、公正、公平服务理念,公共决策也向透明化、公开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均衡发展,实现跨部门协作,突破行政、企业的惯性壁垒。政府部门也及时主动出击,利用新媒体平台更多信息,实现政民互动、政企合作、问政施政等举措。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既要看到前景、也要看到问题,不要被问题吓倒,导致出现慵官懒政、明哲保身、消极观望、不作为等现象。要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乱铺摊子、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认识到大力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一方面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适应时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发掘新的消费热点,开创新兴消费产业,特别是要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就业问题、子女上学问题及医养问题;另一方面需致力于发展生态、环保的新技术,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型城市发展路子,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最完美发展。

三、结语

新媒体要把传播对象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力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宣传报道更温暖、更感人,使报道内容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地被群众接受、认可,进而在中长期传播效果和内容重构中,最大程度地提升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积极高效地激发各种潜在或显在的生产力元素,顺势而动、乘势而上,释放城镇化的内在潜力,催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实践中求创新,创新中求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出新型城镇化的最大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邓昭华、王世福.城镇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思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7-61.

[3]洪磊.城市台如何运用广电节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中国广播,2014,(11):80-82.

[4]张筠.和谐社会视角下中小城市的城镇化建设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的城镇化建设为例[D].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11-17.

作者:黄绍丽1徐旭开2 单位:1.2.青岛滨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