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方城镇化建设论文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
一、重庆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自直辖市以来,重庆市采取了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制定和实施了不平衡发展战略。2012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1409.6亿元,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826.98亿元,占了整个重庆市的77%;2012年,重庆市主城九区城镇化率为68.4%,而渝东南、渝东北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3.3%和40.44%。可见,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
(二)产业支撑力度不够2012年重庆市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占生产总值的8.2%、52.4%、39.4%,相较于2011年,第一、二产业分别降低了0.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2个百分点。这种“一二降、三升”的特征,印证了重庆市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但是,二、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却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产业内部结构同质化;二是高薪技术产业占比较低,发展缓慢;三是服务业整体水平发展不高。
(三)城乡用地集约程度不高“,城市病”突出从土地利用情况来看,一是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导致“良地置换劣地”现象出现;二是农民进城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滞后导致大量农地闲置荒废;三是城市建筑用地容积率偏低,企业圈地现象突出。“城市病”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同直辖前的“雾都”重庆相比,大气、水、固体废物、噪音等污染所造成的生态失衡虽有所缓解,但“热岛效应”和“雾霾”还是很严重。2013年,重庆市PM2.5均值为63.9微克/立方米,位居74座上榜城市中游。第二,城市公交拥堵“,慢”、“堵”现象频繁,服务水平低下,换乘不便,线路不合理。第三,住房紧张。2012年重庆市人均住房面积32.17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缺口大城镇化建设是“烧钱”事业。有专家依据《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2012年9月12日)》匡算,重庆市至少新增投资需求3.5万亿元,加上已有债务5000多亿元,政府总债务规模将达4万亿元之巨。按照政府“预算内保障性财政资金应收支相抵”的财政管理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将存在巨大缺口。目前,在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的条件下,政府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信托和土地溢价,渠道单一,方式简单,显然无法从根本上满足重庆市城镇化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
二、重庆市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土地制度的存在第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分离局面的制度根源,重庆加速城镇化的步伐并没有缩小落后的农村与发达的城市之间的差距。相反,现行户籍制度仍然同城市就业、养老、教育、住房、医疗等社会福利制度紧密挂钩,从而致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新进城的农民工难以凭“准市民”身份获得同城镇常住人口相等的待遇。第二,重庆市土地储备制度虽然能守住国家耕地红线,但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却严重制约了农地进一步自由流转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这是农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优势不明显合理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发展成正相关,进而影响其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重庆市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速度缓慢。1997—2012年,农业从业人数下降14.2%,但同期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仅分别增长3.2%和10.9%。二是辖区内产业发展不平衡,主城工业基础较好,渝东北和渝东南二、三产业基础薄弱。三是第三产业以物流、餐宿为主,金融、咨询、教育业薄弱。从产业链来看,一是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打造层级较低;二是产业研发、工艺、品牌营销等优势不明显;三是范围经济和园区经济没有形成聚集效应。
(三)新型城镇化的规划水平滞后一是在近期重庆市《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2012年9月12日)中并未提及建设智能化、信息化重庆。二是机动车辆发展规划缺少前瞻性,加剧了车与路的矛盾。三是道路规划不科学,直道少,弯道与变道多,系统复杂,软件建设滞后。四是同心圆模式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辐射功能较弱。五是规划理念重经济和社会功能,轻人文和生态功能。
(四)土地管理的缺陷由于土地规划、开发与利用在管理上的脱节,导致土地一方面稀缺,另一方面又有多余和闲置。土地稀缺表现在:土地本身的属性就体现了土地资源的稀缺、不可再生、固定性,再加上重庆独特的地形风貌,进而凸显出土地的稀缺性;土地的多余、闲置体现在:一是一些地产商通过某种渠道获取了许多土地,却只是用于储备而不进行开发利用,二是个别企业产值土地比还比较低,三是农地流转受限,闲置较多。
(五)影响城镇环境质量的因素影响重庆市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城镇化发展过快,对资源需求构成压力;二是重庆市承接大量高消耗、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如化工;三是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较少,居多的传统重化工业技术水平低下,污染严重,加上管理上的粗放,更加重污染的程度;四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工业、生活、商业等各个功能区划分不清晰,进一步加剧环境的破坏;五是重庆市的多山地势特点决定了工程土石开挖量大,环境破坏程度大。
三、破解重庆市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逐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以保证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助于劳动力的有效输入、促进消费增长和带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从而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重庆受地理条件限制,主城区常住人口一旦达到800万就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因此,重庆城镇化应该走小城镇—区县城市—区域性城市—主城区的梯度逐级发展模式,不同地区应按照不同的规划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二)加大对“两翼”—渝东南、渝东北的财政投入加大渝东南、渝东北的公共财政投入,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其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向两区域转移。大量人口的涌入,可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拉动两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强其招商引资能力,增加其创业就业机会,缓解其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两地区同主城的协调发展,最终快速推进重庆市的城镇化进程,全面带动重庆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第一,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旅游农业,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生态化、集约化经营,降低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第二,升级换代传统重化工产业,加大对汽摩、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力度。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生物工程、商贸、信息咨询、金融和教育等产业,打造西部金融高地,创建西部旅游目的地,发展重庆教育产业以提升人力资本的总量和质量。第四,实现工业区位适度转移,加大对区县的规划、投入和引导。第五,依据各区县的资源优势打造相应的支柱产业,增强汽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等产业在长江上游的支柱功能和带动作用。
(四)构建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为缓减重庆市交通拥堵状况,应充分考虑重庆市山城特点,打造智能化、信息化交通体系,实现真正“畅通重庆”。第一,摒弃“同心圆”规划理念,实行多中心功能区规划模式,强化主城副中心的功能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缓解对主城以及主城主中心的压力。第二,加大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通行能力。第三,实行拥挤定价制度,加强车辆车流管理。第四,完善各区域中心之间的换乘条件,提高交通便利性。第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率。
(五)加强融资管理,化解资金困境重庆市仅靠财政收入还无法满足巨额的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加强融资渠道管理是必要的。一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全面推行公私合营模式,如BT、BOT、BTO、BOO、TOO等PPP模式。二是规范土地管理,用好土地出让金,合理分配因征地动迁、城市规划、“七通一平”和市场供求等多因素形成的土地溢价,充分保障农民的价值和权利,防止开发商独享利益而国家资产流失。三是规范投融资平台的行为,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四是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明确地方政府债务上限,强化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度。五是构建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体系,尝试发行市政债。
作者:罗文宝杨秀莲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招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环境污染程度较严重由于发展经济的急功近利心理,三道坝镇在招商引资时并没有进行谨慎的选择,导致现在三道坝镇工业园区内所存在的企业大部分是从事机械和建材的高污染企业,主要有雅宝陶瓷有限公司、三众苯板厂、众盛胶粉厂等50多家企业,其占到了企业总数的80%,而这些企业大多是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大都未达标,选址布局不当,位于城镇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随着工业园区企业的不断增加,三道坝镇的空气质量逐渐下降,工业园周围部分水质变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三道坝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社会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在长期“重生产,轻生活”思想影响下,很多农民散居构建住房,镇里很多农民的住房依然是六、七十年代所建的简易平房,即使是八、九十年代所建的砖瓦房,也大多没有合理的设计,或只是楼房的花架子,没有配备完善的给水排水、供暖供气、电力电信等基本设施,致使住房浪费用地、重复建设较严重,直接影响城镇建设面貌。再加上在农闲时节社会文化生活较贫乏,城镇人文环境欠佳,居民没有归属感,城镇人口规模长时期不能增大,使城镇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难以发挥集聚效应。
(三)部分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进一步扩张困难基于农业的弱质性和相关产业的高风险性、长周期性以及不确定性,很多金融组织不愿意向农区企业贷款,涉农贷款额只占当地金融贷款的27.3%,尤其是对于这些中小型企业,根本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在三道坝镇的企业中涉农企业达到54%左右,没有金融组织机构提供的资金保障,导致现金流的难以回转,就使进一步发展和规模扩张难以实现,大大限制了涉农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发展,也限制了三道坝镇经济的继续发展。
二、三道坝镇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根据地源优势,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进行三道坝镇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时要“多考察、勤研究、求务实”。对于即将招商的企业和下一步的规划一定要多次研究,积极听取相关专业人士的评价,无论是镇上的原有优势产业水稻业、畜牧业,还是引入进来的二三产业,都应该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发展,这对于三道坝镇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提高城乡协调程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道坝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建设和文化思想建设。在发展城镇的同时要注重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统一建设居民房,配备完善的给水排水、供暖供气系统,加快对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的改善,同时还要完善文化站、医疗站等的硬件和软件,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化需求。
(三)以经营城镇理念拓宽融资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建设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要顺利地进行小城镇基础建设,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通过政府政策鼓励和资金引导,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正确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而不是行政性、无偿性的。三道坝镇要从土地经营入手逐步扩大城镇经营范围,还可引进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经营小城镇的赢利性服务,要鼓励体制创新,建立健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融资体制,由地区政府单一投入向国家、企业、外资、农民等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促进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作者:谭念蜀单位: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人民政府农经站
第三篇
1存在问题
大庆市是因油而兴的移民城市,油田开发初期,主要以服务油田为主,对城镇化发展的投入不足,致使大庆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经济水平不高。小城镇的发展和城市发展不一样,城市的发展可多元融资,而小城镇发展所需的资金,大多要靠自身来解决。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庆的整体发展较为缓慢,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不高,同时乡镇一级财政较为紧张,小城镇建设不能筹集到更多的发展资金,城镇经济水平整体不高。二是城镇基础设施薄弱。1992年,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划分给大庆,大庆市才始现四县、五区的格局。同时,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多年来为国家级贫困县。小城镇缺乏发达的现代工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比较落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比较低。三是城镇产业支撑不足。我市小城镇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虽然部分小城镇已有较强的产业基础,但多数小城镇还未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没有形成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心,特别是第三产业始终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受到制约。
2加速大庆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2.1基本思路。加快大庆城镇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构筑以县域城关镇为龙头、近郊镇为重点、中心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具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把城镇化发展规划,与城区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做到优势整合、要素集聚、特色鲜明。结合大庆城区东移北扩、南进西拓发展战略,把龙凤镇纳入庆东新城,林源镇纳入庆南新城,喇嘛甸镇纳入庆西新城,春雷农场纳入庆北新城,与城区基础配套、环境美化和功能设施同设计、同建设、同管理,缩短城镇建设周期,节约城镇建设成本。二是将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庆农业人口达到了140万,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城镇化建设应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镇辐射力和吸纳能力,为农民进城经商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强有力的载体,通过组建建筑业劳务分包公司等形式为农民工创造充足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城镇建设步伐。三是将城镇化建设与大企业发展相结合。对林源镇、太阳升镇、高台子镇、朝阳沟镇等靠近大企业的小城镇,在其建设发展上树立与大企业荣辱与共的观念,依托大企业齐全的基础设施和生产优势,为大企业做好服务,同时发挥好大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总体带动作用,走依托大企业、服务大企业、发展自我之路。
2.2对策办法。一是制定完善规划,夯实城镇化基础。坚持高水平、高起点、高质量编制规划,着力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按照市、县、镇、村四个层级,总体、专项和重点区域三个类别,建立和完善规划体系。搞好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推动大庆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域村镇体系布局。二是推行市场运作,破解城镇建设难题。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城镇建设投资体系。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促使部分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失业登记和就业市场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推进城镇建设。三是培育支柱产业,支撑城镇健康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立足自身区位资源、产业人文等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各具特色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城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推进城镇产业体系建设。四是完善城镇功能,提高综合承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老镇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信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基础功能和集聚能力;坚持民生优先,进一步加大城镇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和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五是坚持科学管理,提升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镇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整合县、镇、村三级力量,将城市管理进一步向乡(镇)、村延伸,确保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同步推进。改变农村零星、松散的管理模式,引入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经验,推进城镇管理多元化、规模化、网格化、信息化,使城镇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作者:孙立单位:大庆市城乡建设局